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浙江省政協委員陳利民:“雙減”後的中小學,高品質發展需具備三個“關鍵詞”
發佈時間 | 2024-01-24 09:40:33    

   “王浩省長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全面總結了2023年的工作,非常客觀實事求是。去年浙江無論是經濟建設還是民生保障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這讓廣大代表委員們都深受鼓舞。”1月23日,在列席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後,浙江省政協委員、杭州第十四中學校長、黨委副書記陳利民隨其他代表委員一道走出省人民大會堂。

  浙江省政協委員,杭州第十四中學校長、黨委副書記陳利民。潮新聞記者 丁一格 攝

  “在謀劃2024年工作的時候,政府工作報告講了十個方面的重點工作,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經濟發展謀略,也有平安浙江打造方面的系列舉措,當然更有民生方面的系列保障。”在陳利民看來,浙江的政府部門是務實有為的、積極進取的、為民謀福利的政府,“特別是報告聚焦聚力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省域探索,對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加大力度,繁榮發展文化體育事業,促進文旅産業的高品質發展,對進一步地提升我們浙江的社會文明程度大有裨益。”

  陳利民説,作為基礎教育戰線的一名老兵,自己最為關注的還是基礎教育的一線工作。“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是老百姓關心的頭等大事。譬如去年開始辦學的十四中青山湖學校,就受到了臨安人民的熱烈歡迎,為當地的基礎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教育生態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每一個教育人付出努力。”

  普惠性托育體系,0——3歲的托育師不能少

  陳利民透露,本次參加省兩會,自己準備了兩個提案,其中一個是關於推進建設浙江省普惠性托育體系的。談及這個提案的初衷,陳利民説屬於“偶然”。

  一次,一位家在外省的年輕老師在跟陳利民聊天時説起,覺得將來生孩子壓力很大,自己和愛人兩個人都來自外省,父母因為年紀大行動不方便,小孩出生後的日常起居照顧成了問題,這讓陳利民陷入了沉思。

  “雙職工家庭,0——3歲的孩子幼兒園還不能上,誰來照顧?我覺得要建設友好型的生育政策體系,完善普惠性的托育服務,是解決當下我們人口老齡化、生育率下降問題的有力措施。”

  在陳利民看來,普惠性的托育體系還包括科學育兒,有助於孩子健康的身心發展。因為對0——3歲的孩子來説,這個階段的身心發展,對其今後一生的智力成長都有著重要的奠基作用。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如何培養一批懂得嬰幼兒培育的育兒師隊伍?“它不同於我們的幼教,也不同於我們義務教育的小學和初中教師。育兒師的職業定位是能為低齡段幼兒提供生活安全保障,同時科學地啟發幼兒身心、智慧健康發展的角色。”陳利民説,這個體系的建立很有意義,因此查閱了相關的文獻資料,上交了提案。自己的提案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首先要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務的宣傳途徑,目前很多地方出臺了一系列優化生育政策,但大眾獲得資訊的渠道不多,可以考慮在年輕人聚集程度更高的新型社交媒體中作進一步推廣;其次是要政府部門主動推進,加大資金及相應政策的支援力度,也可以考慮吸引一些民間資本共同發力普及;最後一點也是不可或缺的,要有一套優良托育師隊伍的構建與培養體系。

  “我覺得要與我們的科研院校相結合,在幼師培育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扭轉新生兒出生率低的頹勢,不僅是一個生活方面的照顧和起居問題,更需要有科學育兒的‘大智慧’在其中。這項舉措如果能逐漸完善,對我們嬰幼兒的成長是一個非常好的助力。”陳利民説。

  基礎教育綠色高品質發展的三個“關鍵詞”

  除了上述的個人提案外,還有一個提案是陳利民所在的教育界別二組的委員們集體提出來的。“金華在2021年成為全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我們前期一行人去做了調研,了解了當地的一些基礎教育階段的良好做法,由寧波大學研究生院的院長王闖教授執筆起草,共同發起了一個集體提案,打造基礎教育綠色高品質發展浙江樣板。”陳利民説。

  陳利民認為,當下的教育在“雙減”之後,確實較以往有了明顯的改善,學生一些不必要的課業負擔有所減輕。但是也應該看到,教育整個生態環境仍存在不少需要改進的方面。所以在“打造基礎教育綠色高品質發展浙江樣板”的提案中,教育界的政協委員們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建議,首先要以人為本,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角度出發,其次是要形成生態化綠色的育人環境,再次是達到一種可持續的發展。“要想培養出具有創新思維品質,有較好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有善於交流互動的身心以及和諧發展的時代新人,需要打造一個綠色生態的育人環境,讓教育更加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

  什麼是綠色生態的育人環境?陳利民説,從學校層面來講,要優化課程結構,教師要鑽研教材和教學大綱,優化教學過程;從學生角度來説,要在教師指導下優化學習的過程和學習方法,讓教與學得到雙重改進,提升學習效率;從社會環境方面來看,則要破除唯升學、唯分數論這種單一的評價指標體系。“這需要全社會一起動起來,讓我們的家庭對孩子更加關心關愛,讓我們的社區發揮協同育人的作用,讓我們的學校真正回歸育人的本質。”

  在陳利民看來,綠色高品質發展的教育,應該具備三個關鍵詞:人本的,生態的,可持續的。

  所以教育界別二組的委員們集體建議,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為教育鼓與呼,為基礎教育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教育引導,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的落地,共同營造尊師重教好風尚;學校自身要加強科學管理,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努力提高教師專業能力。

  “雙減”之後,如何讓孩子個性化發展?

  “雙減”之後,孩子的個性化發展得到保障了嗎?在杭十四中教育集團的掌舵人看來,當下義務教育階段很多的學校,確實動了很多腦筋,在課後託管服務方面做了很多的舉措與改進,讓學生在知識學習的同時還能夠拓展文化、藝術、體育方面的興趣特長培養。

  “按照我的理解,一個人如果將來要有所成就,一定是在他感興趣的領域。只有從事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才能夠進一步地去拓展延伸和思考,才有可能在該領域取得一定的成績。”陳利民説,他覺得雙減的大方向無疑是非常好的,關鍵是要如何真正落到實處。他想呼籲廣大家長,逐漸轉變觀念,不能單純地從分數來評價一個孩子的發展前景。

  從人的長遠發展來講,無論初中階段還是高中階段,並沒有定性。陳利民表示,在自己的任教生涯當中,很多學習成績不拔尖的學生,走上社會步入工作崗位以後,同樣成為了所在行業的精英,其中不乏科研院校的,也有經濟領域方面的,甚至還有少量是自主創業的,可謂是行行出狀元。

  “分數當然重要,因為這關係到我們的孩子有沒有機會進入自己心儀的學校去繼續深造學習。”陳利民説,不可否認,當下的唯分數論的現象依舊普遍,很多孩子心理負擔很重,這是多方施壓下造成的結果。

  如果學校和家長都特別看重分數,親戚朋友對孩子的分數關注度過高,會讓孩子相對年輕的身心承受過大的壓力,如果不能及時緩解,會對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負擔。“我們應該及時轉變,改變以單一的考試成績來評價一個學生成功與否的指向。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成就他們更多樣化的成才之路。”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趙磊 丁一格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