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潮評社 | “科目三”的火爆在傳遞一種社會情緒
發佈時間 | 2024-01-24 08:54:18    

   最近,舞蹈“科目三”火了。由此也引發了極端撕裂的評價:有的認為其庸俗、土味,登不得大雅之堂;有的認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應該理性、寬容待之,沒什麼大不了的。

  它究竟能夠表達或者傳播大眾的一種什麼樣的情緒?或許這個追根溯源的探究才有價值。

1.jpg

圖源網路

  01

  科目三,這個與駕考相關的詞彙,如今卻成了一種風靡全網的舞蹈。從短視頻平臺到電視晚會,科目三以其魔性的動作和音樂,吸引了無數人的模倣和關注。

  它憑藉著它簡單易學、上癮有趣、魔性十足的特點,迅速在網路上走紅,成為了一種病毒式的現象。

  探討它的起源也很有必要。

  據稱,它源於田間地頭、村口超市、縣城步行街,隨著《一笑江湖》這首古風歌曲,搖擺著身體,表達著自己的個性和情感。

  另有説它是由海底撈員工推廣的,他們在工作之餘,用科目三來放鬆和娛樂,還把它帶到了短視頻平臺,引發了網友的模倣和傳播。

  還有説,它是由一些專業的舞者創作的,他們把科目三融入了各種舞蹈風格中,比如芭蕾、拉丁、民族等,展現了科目三的多樣性和創新性。

  無論哪一種源頭,都算是自動發軔于草根。它于去年年底誕生,作為一種野生舞蹈,其視頻在各大平臺上刷屏,播放量、點讚量居然居高不下。有關科目三的話題也頻繁登上熱搜,甚至還衍生出了科目四、科目五等更高級的版本。

  這卻是不能無視的客觀事實。

  02

  因為居然可能會上春晚,這使得科目三引發人們再度熱議和多數否決。

  相關社交平臺上,“你希望春晚出現科目三嗎?”的投票裏,絕大多數網友投票選擇不希望。

  對此,不少網友甚至義憤填膺地發誓:“春晚上要有科目三,我就把電視砸了!”

  科目三登上晚會憑什麼被全網罵,主創回應稱:用得好就是好梗。有網友對此表示反感:“任何‘梗’,用過度了都會變味”。

  有人據此分析説,這是舞臺的尷尬與網路文化的碰撞。到底誰能勝出,考驗著一個社會的總體判斷力。

  一家省級電視臺的春晚導演為科目三上春晚找理由:我們關注科目三,更多的是想通過大家喜愛的點,找出深層的情感元素,而不是簡單拿來(使用)。

  那麼,科目三是否真的是找到了大眾情緒的抒發點,而這種情緒的內核就是人人都是舞蹈家,可以開心地隨機起舞?

  加入“科目三”的元素會不會妨礙整臺晚會的高品質,並且在藝術上有另類的追求?

  “科目三”自我嗨嗨可以,一旦與“春晚”放在一起,大眾為何馬上有不適應感、壓抑感、風馬牛不相及之感?

  凡此種種,都是同一種情緒不同角度、不同心理的條件反應。

  03

  任何一種“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現象都不會是一時興起,在其背後,通常有著廣泛的社會情緒。科目三也不例外。

  你盡可以批評它的土味、庸俗,卻不能無視它火爆出圈的速度和“病毒”感染到的人群。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會喜歡這種忘我自嗨、簡單重復、貌似沒有什麼技術和藝術含量的類原始舞蹈?在一個日漸複雜的年代,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人試圖回歸簡單的藝術?

  我們姑且把科目三視為一種草根文化的表現,它體現了一些低線城市和農村地區的生活方式和審美取向,它是一種自發的、有趣的、有創意的舞蹈,應該得到尊重和肯定。

  也有人認為科目三沒有任何藝術價值和審美意義,只是一種低級趣味的娛樂方式,應該被摒棄和批判。

  往深處探究,科目三的爭議,其實也折射更深的“景深”。比如,這類的文化現象突兀而起的深層原因,比如審美標準該不該改變。比如,我們如何平衡網路的傳播效率和品質?如何在娛樂和教育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和客觀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對於任何一種有一定市場的現象都不能簡單地一笑了之或一否了之。既不能無視一種社會現象及其背後的社會情緒,也不應該因此盲目追捧它。有必要用一種開放的、理性的、包容的態度去解讀,並且引導其走向一個正常的方向。

  如此等等,才是對待一種現象,尤其是一種大眾追捧的事件的客觀態度和反思路徑,也是疏導社會情緒的重要法則。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陳鷹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