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2023年藍領群體月均收入6043元 月嫂外賣員月收入居前三
發佈時間 | 2024-01-23 16:43:33    

   我國藍領群體規模達4億人,藍領的就業品質提升對於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1月23日,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發佈《2023中國藍領群體就業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通過對藍領群體調研和招聘數據分析,洞察藍領群體在求職、就業方面的現狀和趨勢。

  報告顯示,2023年藍領群體月均收入為6043元,與去年基本持平,月嫂、貨車司機、外賣員等職業收入水準居前列。隨著我國經濟産業結構的升級調整,藍領技能化趨勢增強,月均收入與白領差距持續縮小。以外賣員為代表的新就業形態,以其數字化、靈活性、規範性等優勢持續拓展藍領就業和發展空間,成為提升藍領就業品質新的助推器。

  藍領與白領收入差距持續縮小,月嫂、外賣員等職業收入居前列

  藍領群體既包含在製造業、建築業、傳統服務業等行業就業的勞動者,也包括在數字經濟背景下,依託網際網路平臺衍生的新就業形態工作者。報告顯示,2023年藍領群體的平均月收入為6043元,與去年基本持平。其中月嫂、貨車司機和外賣員月收入水準較高,位居藍領群體收入前三,同屬於服務業的保潔、保安等傳統藍領收入相對較低。

  儘管受城市發展水準不同,職業收入存在地區差異,但新就業形態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藍領群體的收入水準,例如外賣員的收入在三、四線城市仍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此外,隨著産業結構的持續調整,第三産業的藍領工資水準正逐步攀升。第二産業中,建築零工、普工等傳統藍領群體收入處於中等水準。

  過去十年,社會對藍領職業價值的認可與個體對職業選擇的多樣化需求,極大地提升了藍領行業的吸引力和競爭力。藍領群體平均月收入顯著提升,由2012年的2684元增至2023年的6043元,是原來的2.26倍,與白領群體的平均月薪相比,二者的差距逐漸減小。

  當前,我國已進入人口紅利的關鍵轉變期,各行各業在産業升級與智慧製造的趨勢下,用工需求持續提升,過去人們從事藍領工作往往是出於被動、無奈,更嚮往白領職業的高薪與體面。然而,近年來隨著人們擇業觀念的轉變與藍領職業薪酬競爭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求職者開始根據自身條件與興趣,主動選擇加入藍領行業,特別是以外賣員、快遞員等為代表的新藍領,在藍領工作中實現個人持續穩定的發展。

  靈活自由、收入確定性高,新就業形態助力藍領就業高品質發展

  新一輪經濟産業模式變革帶動經濟産業向智慧化、數字化和資訊化方向發展,催生了一大批形態多樣、分工精細的新就業形態,以外賣員為代表的新就業形態大幅提升了我國經濟運作的就業承載力,充分發揮了重要的“穩定器”作用。

  平臺經濟體具有數字化、靈活性強等優點,使得原本受就業時空限制的勞動者可以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職業包容性更強,以外賣員為例,隨著餐飲和外賣市場向三、四線城市深入拓展,帶動本地外賣業務增長,為外賣員在本地就業創造了有利條件,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報告顯示,外賣員的本省就業比例高達73%,僅次於服務員。工廠普工、月嫂、保潔、建築零工跨省流動情況較為普遍,這與製造業用工需求和城市服務需求多集中在一、二線城市有關。

  在就業體驗上,新就業形態由於平臺管理更為規範化,工作流程相對標準和確定性高,工作模式的靈活性給了從業者更多休息時間的選擇。如外賣員、網約車司機的工作強度都具有短時高壓的特點,訂單高峰期以外的時間可以靈活安排。因此自由也成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就業關鍵詞,近七成外賣員認可工作的多勞多得屬性。此外,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護也取得了積極成效。截至2023年9月,已有668萬名新就業形態人員被納入職業傷害保障範圍,支付職業傷害保障待遇共計4.9億元。職業傷害保障具有社保的普惠性特徵,未來有望覆蓋更多行業企業和藍領職業,如貨車司機、網路主播、網約家政、平臺零工等。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表示,數字經濟催⽣出新業態、新就業模式,為藍領群體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尤其是以外賣員為代表的新就業形態加速了藍領群體內部的職業流動和發展。他認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就業品質的提升不僅體現在工資收入快速增長,也體現在工作生活更加平衡、勞動保障持續加強、勞動力市場流動性與公平性不斷增強等方面。藍領職業發展與持續穩定就業已成趨勢,未來,為了促進藍領群體就業品質的提升,需要持續發揮新就業形態的引領作用,讓更多藍領群體有職業選擇和發展的空間。

來源:潮新聞    | 撰稿:陳婕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