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考研報名人數連增8年後下降36萬,卷學歷不香了?
發佈時間 | 2024-01-17 09:21:30    

   近年來考研人數連年上漲,“考研熱”備受關注。在連漲8年後,教育部公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名人數為438萬,比2023年下降36萬人,降幅約7.6%,社會各界對此議論紛紛。考研報名人數下降預示著“考研熱”開始降溫了嗎?那些不考研的學生都在做什麼?

  他們為什麼不考研?

  “我到底要不要考研?”半月談記者採訪時,不少大學生正陷入“考研”和“就業”的兩難抉擇。

  不少學生説,在入學之初便有了讀研打算,但看到一些“過來人”研究生畢業後依舊面臨找工作難,心裏就開始打起了退堂鼓。“為了保險起見,我一邊投簡歷,一邊復習考研。”山東大學文學院一名學生説,“當然,能找到工作就不讀研了。”

  對於另外一些學生來説,選擇不考研則是因為擔心考不上。一位東部地區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三學生説:“前兩年接二連三的網課,我感覺學的知識不牢固,即便考了可能也考不上。”

  還有一部分學生正奔波在考公務員的路上。“現在一心考公的學生越來越多。”河北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專職輔導員王艷紅介紹,除了本科畢業生,研究生畢業生中,考公的佔比甚至更高,他們許多人參加了從國考到省考再到事業單位考試。

  還有一些學生則選擇先就業再讀研。“我沒想過畢業就考研,而是先找工作。畢竟以後還能在職讀研,這樣可以更加從容,何樂而不為?”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大四學生小王告訴半月談記者,身邊“先就業,有機會再考研”的同學不在少數,“工作後,還可以繼續上MPA、MBA等,週末上課,有雙證,工作和學歷提升兩不誤”。

  半月談記者在某二手平臺搜索發現,有不少用戶正低價轉賣考研復習材料,有的人復習書籍甚至未拆封,有的人在轉賣介紹上寫著“找到工作了,低價出考研資料”。在這些售賣復習資料的頁面下,不少網友紛紛留言“接好運”“求工作”。

  卷學歷,不香了?

  伴隨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大學畢業生數量連續創下新高,於是一部分人開始“卷學歷”,一紙研究生文憑,承載著遠超實際的職業期待。尤其近幾年,不少學生“隨大流”加入考研隊伍,考研失利後選擇“二戰”“三戰”的考生也不少。

  然而如今,情況正在發生改變。重慶一所高校新聞學專業的研究生小何告訴半月談記者,大學畢業時,身邊不少同學都沒有考上研,無奈之下只能參加工作。作為考上研的“佼佼者”,研究生將畢業的他投了30多份簡歷,卻沒有一家單位回復。2023年12月初,小何報了一家公務員考試輔導班,全身心準備公務員考試。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説,從未來的一段時間來看,考研人數將會是一個波動的狀態。多種因素都可能影響到考研人數,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大家對就業的預期。考研的優勢到底有多大?它的效價有多高?這都是影響到未來大學生是否選擇繼續讀研的因素。

  近幾年,一些大學學生宿舍資源緊張,對部分研究生不安排住宿,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讀研成本,也讓部分打算讀研的學生對未來的讀研花費感到擔憂。“如果在一線城市讀研,房租那麼貴,交了房租後,恐怕只能天天啃饅頭了。”一位學生説。

  “我每年的學費要5萬元,加上在上海租房的費用,讀研兩年花了快20萬元,還不知道工作多久能賺回來。”一位在上海讀研的學生説,“投入這麼大,收穫卻不多,實踐經驗也少。”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副教授祁靜認為,“卷學歷”只是過程,能就業才是終點。“與其‘卷學歷’,不如去工作中積累經驗。”

  當然,仍有不少大學生認為,讀研是找到好工作的必需項。“研究生擴招提升了社會對學生學歷的預期,許多單位在招聘時會不自覺地提高學歷門檻。”貴州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研究生小張説。

  考研回歸理性,高校應“因需施教”

  2022年,我國在學研究生已達365萬人,總規模位居世界第二,已成為研究生教育大國。2024年考研報名人數出現下降,儘管難言“考研熱”降溫,但客觀上體現了“考研大軍”正逐步回歸理性,被動或盲目考研的人數開始減少,這也是我國高校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重要信號。

  “無論是考研還是工作,現在我們更多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而不是選擇大多數人的選擇。”河北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學生蘇子依説,國家需要更多的高素質勞動者,需要更多的大學生去創新創業。

  現在的大學生更熱衷於從社會實踐、實習實訓、志願服務、科研競賽、文體活動中,鍛鍊實踐能力,提升就業競爭力。“相關部門和高校需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優勢,發揮自己的優勢潛能,關注行業趨勢,提供多元實踐平臺,助力學生儘早形成長遠規劃。”蘭州交通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主任張曉麗説。

  儲朝暉建議,高校要實現從外延擴張向內涵發展的轉型,不僅要教授專業知識,還要更好地解決學生成長髮展中的問題,盡力做到“因需施教”。

  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對高層次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長,以及人口高品質發展的緊迫任務,都需要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對學校而言,還應開設更多與産業需求和社會發展相關的課程,提高教育的實際效益。

  採訪中,有大學生表示,“不考研不代表就不努力了”。對於不少畢業生而言,他們正在拒絕盲目內卷,明晰自我目標,不斷提升自身能力,為自己創造更多可能;對於用人單位來説,也應打破“唯學歷”“唯名校”的求職門檻,為求職者創造更公平的就業環境。

來源:半月談    | 撰稿:高天、任麗穎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