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海水取樣、潛標布放…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亮點→
發佈時間 | 2024-01-14 14:09:06    

   阿蒙森海屬於西南極洲的邊緣海,是南極周邊海域增暖最為顯著的區域,也是環南極冰架消退最為顯著的區域之一。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正搭乘“雪龍2”號在該海域進行科考,考察隊員們在多個站位開展海洋水體監測取樣作業。

  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開展海水取樣作業

  海洋水體監測取樣作業,會用到一個關鍵的裝備——溫鹽深剖面儀(CTD)。它的感測器可以實時測量海水的溫度、鹽度、深度等基本指標,同時它攜帶的24個採水瓶也可以通過指令採集不同深度的水樣,供科學家們開展進一步研究。

  經過4個多小時的作業,月池車間配備的伸縮折臂吊順利將CTD從海水中回收。

  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隊員 王杭州:1500米採、1000米採、500米採,包括葉綠色最大層,科學家事先告訴操作人員,操作人員會在這個層位來觸發,觸發的時候採水瓶就可以關閉,就把水封到裏面去了。

  考察隊員告訴記者,採集的海水樣品,被用於滿足不同考察項目的研究需求。做生物研究的隊員會分析樣品中肉眼不可見的微小浮游生物,而做化學研究的隊員會在水樣中加入試劑,分析其中的有機物和無機物含量。

  來自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病毒實驗室的王華龍,已經從事極地海洋病毒的研究近10年。在本航次的考察中,他的任務就是研究南極海水中的病毒在維持生態系統平衡中的作用。

  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隊員 王華龍:我們在南極進行海洋病毒的收集工作也是很有挑戰的。首先我們會通過多次取樣,收集150升的海水。通過10個小時的過濾、濃縮,我們會將其收集到一個只有50毫升的小管裏面,最後帶回(國內)實驗室,進行海洋病毒的後續研究工作。

  海洋病毒:海洋中容易被忽視的“重要角色”

  在南極考察中,有些研究項目可能出乎大家的意料,比如對南極海洋病毒進行研究。研究海洋病毒的目的是什麼,研究又是怎麼開展的呢?

  記者在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隊員王華龍參加考察之前對他進行了專訪。王華龍表示,海洋裏生存有不少致病菌,這些致病菌會導致一些海洋魚類或者浮游動植物大面積死亡。每當這時,有益病毒就會挺身而出,去戰勝致病菌,從而使海洋系統保持一個均衡的狀態,而不至於導致整個生態系統崩潰。那麼研究者如何從海水中找到這些病毒呢?

  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隊員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環境生態學系副教授 王華龍:首先通過大的濾膜,比如200微米孔徑的,先過濾一遍,過濾到那些肉眼可見的生物類群,然後再過3微米的濾膜和0.22微米的濾膜,我們就得到了沒有任何細菌的無菌水。但是其實這裡面有著非常豐富的病毒。

  儘管病毒是最小的生命單元,比肉眼看不到的細菌還要小。但海洋中的病毒總量卻讓人吃驚,它們的總重量相當於7500萬頭鯨魚的體重。科研工作者研究的這些肉眼看不見的病毒究竟有什麼作用呢?

  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隊員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環境生態學系副教授 王華龍:通過分解藻類、魚類,它們死亡之後的那些物質,進一步迴圈,來促進微生物藻類的再生,維持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運轉。同時還可以通過海洋中的固定分解代謝,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輸入海洋裏面,並沉積到海底,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個過程可以每年固定超過3000兆噸的碳,為維護減少全球變暖和海洋酸化的影響,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我國在極地建立潛標群 系統觀測海洋生物

  對於極地海洋的研究,科學家們有各种先進的方法和儀器。前幾天,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極布放了一套生態潛標,並將在一年後將其回收。生態潛標主要觀測什麼?為什麼要在大洋放一年呢?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 何劍鋒:我們在進行海洋調查的時候,基本上是船到一個點,定點進行考察,然後到下一個點,所以收集到的數據都是暫態的。打個比方,有一群魚,正好調查的時候,魚可能游過去了,最後的記錄它就變成是沒有,但實際上它是有的。

  布放潛標,最大的好處就是定點和長週期的觀測。一般布放一年,持續進行數據採集,就能得到全年的觀測數據。潛標根據其功能可分為多個類型,最常見的是水文潛標,它可以對海洋不同層位的溫度、鹽度、海流的流速流向等進行觀測。第二類是生化潛標,主要用於收集海水中沉降的顆粒物,用於研究碳由上層海洋向深層的輸運。我國此前在南北極都有這兩種潛標的布放。此外,還有觀測魚、蝦等海洋生物的生態潛標。前不久,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就布放了首個生態潛標。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 何劍鋒:我們現在就是用第一套試驗樣機,後續的海區裏面,會有3到4套組成一個群,這樣對於布放裏面的區域,就能有比較全面和系統的觀測。

來源:央視新聞    | 撰稿:辛文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