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在抖音、快手刷到過拍短視頻、直播帶貨的老人?
你是否在公園裏碰到在鍛鍊身體、走路比年輕人還快的老人……在我們身邊,很多步入退休行列的60後生活很多彩。
那你是否碰到過正想方設法重回職場、繼續創造價值的老人?一個趨勢是,越來越多的低齡老人正重返職場。
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從2022年起的未來十年,我國將以每年2000萬人的速度進入史上規模最為龐大的“退休潮”;BOSS直聘數據顯示,2022年,該平臺活躍的55歲以上求職者數量同比上漲27%。
在很多人看來,享受退休後的閒適時光著實令人羨慕,為何會有越來越多的退休老人重返職場?退休再就業是為了什麼?職場還有他們的容身之地嗎?
退休老人為何不躺平
最近,一座新的停車棚亮相衢州龍遊縣印江南小區,看著業主們的電瓶車有了落腳點,新上任的小區黨支部書記李良玨成就感滿滿。
今年70歲的李良玨此前是衢州龍遊高鐵站貨運主任,55歲退休後的她過上了整日練書法、打太極的清閒生活。然而這份安逸由她親手按下暫停鍵。為了響應龍遊縣老幹部局對離退休幹部發起的“單位退崗 社區上崗”號召,李良玨以志願者的身份重返職場,多年的管理經驗派上了用場,李良玨通過聯繫小區黨員,摸情況聽訴求,主動找物業、社區解決問題,新停車棚在她的提議和敦促下落地。
“退休後很長一段時候心裏都空落落的,覺得自己正在慢慢和社會脫節。這份工作又讓我找回了社會參與感和認同感,我打算趁自己身體還不錯多做些實事。”説這話時李良玨臉上有著“不服老”的生命力。在龍遊,像李良玨這樣主動再就業的離退休幹部還有400余位。
根據招聘平臺“前程無憂”發佈的《2022老齡群體退休再就業調研報告》顯示,68%的老年人退休後再就業意願強。其中,46.7%的老年人為尋求個人和社會價值,34.3%的求職者通過再就業增加收入,19%的求職者希望繼續追求職業發展。
“越來越多人選擇退休再就業的背後是社會醫療和健康狀況的改善。”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胡雯擺出一組數據,2020年我國平均退休年齡為57.5歲,而60-64歲年齡層的老年人身體狀況呈現“基本健康以上”的佔比達到了90%以上,“顯然當前大部分老年人具備繼續參與社會和工作的能力。”
與此同時,老年人退休觀念也正悄然改變,不再以法定退休時間作為退休標準。
衢州巨化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6名員工中有13名都是退休再就業老人。“不少護理員會因子女勸阻等原因回家,但好多修整幾個月又回來了。”衢州巨化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店長余燕平介紹。採訪當天,63歲護理員詹正壽一早上幫6位老人理了發,手藝得到一致好評,這個他曾經在農忙時琢磨出的野路子在這裡找到了價值。
“在這裡有人説話聊天也不孤單,還能賺點錢。”73歲的杜小妹計劃好了幹到76歲就退休,“我子女都勸我休息,但我也算是個新潮老人,什麼時候退休我自己説了算。”
社會需要更多銀發資源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為2.64億,佔比18.7%,根據聯合國的劃分標準,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全球性且不可逆轉的社會現象,是所有已有現代化國家經歷過的歷史道路。”胡雯表示,當前我國的老齡化正處於加速階段,呈現出“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的明顯特徵。
作為勞動力大國,中國的“人口紅利”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是經濟增長的一大動力,然而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自2012年起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和比例持續“雙降”,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萬國威分析:“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嚴峻,‘人口紅利’逐漸褪去,‘人口負債’會逐漸顯現,勞動力的減少和養老負擔的增加成為制約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因此激活銀發資源或許是破解當前難題的關鍵一招。”
退休老人不是負擔,而是推進社會發展的新力量。退休老人尤其是高知老人,他們的工作能力、社會經驗在經年累月的積累轉机化為不可複製的個人能力,成為社會的稀缺資源,特別是在醫療、教育等專業性極強的領域。
兩年前,從湖州南潯千金鎮衛生院退休的施正平,被反聘回菱湖鎮王家墩村社區衛生服務站做鄉村醫生。王家墩村常住人口約2100人,老人居多,此前僅有兩位醫務人員,施正平的到來讓當地醫療壓力得到緩解。
在工作中以老助老,在崗位上以老帶新,是再就業老人的獨特使命。“李老師常和我説做基層工作要多傾聽多交流。”周潔是負責印江南小區的90後網格員,她和李良玨時常組成搭檔開展工作,“李老師總能很快與人熟絡起來,她很會觀察也很親切,一下就能找到聊天的切入口,這也給了我很大啟發,而在體力和電子設備操作上我也還算能幫上忙。”龍遊縣老幹部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離退休幹部具備政治優勢、經驗優勢、威望優勢,在很多領域他們從不是“後備軍”而是“最優解”。
“再就業”浪潮奔起來
並不是所有想繼續工作的老人能順利找到合適的崗位。
“我是個農民沒上過什麼學,跟著兒子來城裏住,但一直找不著穩定的工作,工作的時間還沒找工作的時間長。”58歲的劉阿姨曾輾轉過幾家餐廳做服務員,體力、年齡上的弱勢讓她就業之路走得坎坷,自信心備受打擊。
去年8月,面向老年人開展招聘的中國老年人才網正式上線,這對想要再就業的老人來説無疑是個好消息。然而記者瀏覽發現,在105條求職資訊中,近三成崗位對於學歷沒有要求,碩士研究生以上的崗位僅3個,省市覆蓋面也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求職面十分受限。離開了“退休返聘”,退休老人想要找到心儀的工作並不輕鬆。
“就業資訊不對稱是當前退休老人面臨的首要問題,政府應當將低齡老年人納入‘勞動者’的保護範圍內,建立完善的就業權益保障體系,搭建更廣泛的低齡老年人就業服務平臺,拓寬就業渠道。”胡雯表示這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當下可先通過就業諮詢服務幫助退休老人拓寬求職面。
“我們最怕受理的就是退休再就業老人的投訴,因為很難幫上忙。”杭州人力社保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老人再就業簽訂的是勞務合同,他們的欠薪問題只能由法院受理,過高的維權成本讓很多老人被迫吃啞巴虧,也給了很多無良企業可乘之機,有些企業為了投機取巧甚至把退休老人設定為招聘目標。
事實上,保障退休再就業老人權益是一個全球性的話題,在吸納就業方面,日本為積極向老年人提供就業機會的企業設立高齡者雇用專項資金;在政策保障方面,日本、芬蘭、瑞典等發達國家通過設置合理的社會保險費率、發放高齡就業津貼等方式鼓勵退休老人再就業;在宣傳引導方面,德國聯邦教育與科學部門制定宣傳項目,傳播關於平衡年齡結構變化與保持企業創新能力方面的知識。
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中提到了要建立老年人才資訊庫,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按照單位按需聘請、個人自願勞動原則,鼓勵專業技術人才合理延長工作年限等方式進一步加強老年人就業服務。我國退休老人再就業短板正在逐一被補齊。
在政策的保障下,越來越多老人重入職場,老人對崗位的需求也逐漸細化,如何更好的適崗成為新的關注點。
“年長者在耐心和細心上相對年輕人更具優勢,這也是護理員多為健康低齡老人的原因,但除此之外,養老服務還需要專業度,尤其是在面對患有阿茲海默症的老人,正確的溝通方式能讓他們的症狀得到緩解,但這顯然是大部分低齡老人未接觸的領域。”余燕平説,養老服務中心的護理員們多次向她表達了學習的需求。事實上,加強適崗性學習也是很多再就業老人的心聲。
60後新的生活追求正催生巨大的新需求,如何擴大崗位有效供給,構建老齡友好型社會,成為了值得重視的一大課題。
來源:潮新聞 | 撰稿:唐逸涵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