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循跡浙東運河:五天行經500公里,見證鮮活古韻與時代新貌
發佈時間 | 2023-12-29 09:12:38    

   浙江因水而美,也因水而興。

  橫跨杭紹甬的浙東運河似一條流動的血脈,把原本“萬流所湊,濤湖泛決”的浙東地區滋養成“浪槳風帆,千艘萬艫”的魚米之鄉。

  2013年5月,浙東運河被納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浙東運河更是與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一起,以中國大運河之名列入《世界遺産名錄》。這條靜靜流淌兩千多年的古老運河,沉澱出燦爛歷史文化,也在新時代迸發新生機。

  9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東運河文化園考察時強調,大運河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保護、傳承、利用上下功夫,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

  要了解浙東運河,必須走近浙東運河。12月11日,潮新聞記者從西興古鎮出發,順著浙東運河駕車一路向東,抵達寧波鎮海甬江入海口。再從鎮海港搭乘貨船沿杭甬運河逆流而上,經紹興港返回杭州。

  近五天的行程裏,我們欣賞沿途風光,記錄水岸人家的故事,在小橋流水處駐足,傾聽被歲月磨得光滑的石板路講述歷史的興衰。運河一直在變,也一直沒變,給每一位行人講述著這裡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我們看到,運河鮮活的古韻

  “晡時捩舵離西興,錢清夜渡見日升。”南宋大詩人陸游曾在《夜歸》一詩中如此描述從西興啟程夜渡運河的場景。

  西興,作為浙東運河的起點,曾是海河聯運、接軌內外貿易的重要水道和商埠,東西貨物都需在此轉机,它如一顆鑲嵌在運河上的明珠,璀璨奪目。

  西興古鎮河道兩岸的白墻上寫著這樣一句話:“因為運河,這裡繁華一時。因為運河,這裡迎來新生”。這裡的古街古巷在保留原貌的同時做了修葺與完善。古屋裏的月梁、窗坊,蜿蜒的青石板廊道,及依稀可鑒的老宅,仍比較完整地保存著清末民初時期的傳統建築風格。

  “我小時候這一帶是非常忙碌的,不管是去杭州方向,還是向東到紹興、寧波一帶,都要在這裡轉机,因此出現很多過塘行,也就是專門替過往客商轉机貨物的轉運作。”今年已經80歲的俞岳軍至今仍住在西興老街上,來往的客商無人不知他家的祖傳招牌“俞任元過塘行”。他告訴記者,以前常聽父親講,最初,俞任元過塘行運的是山貨,蕭山、諸暨的茶葉、山核桃、黃紙搭上小船,走浙東運河到這裡轉机後再換大船,經京杭大運河再運到北方。

  過塘行是西興運河文化的特殊産物,鼎盛時多達70多家,是名震江南的貨物集散中心。如今,穿梭在老式民居建築群裏,仍能想像當時熙熙攘攘,不同方言匯聚一地的繁忙景象。

  239公里的浙東運河上的古韻隨處可見,走出西興不多時,便來到紹興柯橋區錢清街道。萬古流淌的河水曾見證了“一錢太守”劉寵離開會稽前將百姓饋贈的銅錢擲入河中的清廉剛正,也見證著清水亭前的馬埠橋變為車流不息的平橋,錢清村成為了浙東古運河、104國道和蕭甬鐵路的交匯處。

  一舟閒置的木船停泊在河埠頭。村民陳榮生指著船尾的孔洞,給記者講述運河縴夫的故事。“三個小夥子拉一艘船,一個人搖櫓兩個人拉縴,沿線一路拉,拉二十幾裏地,單程要五個小時左右。”陳榮生邊講邊做出拉縴繩的動作。

  拉縴是紹興農村老人們集體記憶的一部分,在陸路交通尚不發達,物質條件匱乏的年代裏,他們一步一個腳印的跋涉寫在了江墅村旁的古縴道上。“白玉長堤路,烏篷小畫船”,古人曾在縴道邊留下這樣的詩句。如今,一塊塊不規則石板鋪就的縴道橫亙在寬闊的河面上,仿佛一條飄帶向天際蜿蜒。

  “東接大洋,西連江淮,轉運南北,港通天下。”有人曾這樣形容浙東運河。這條連接杭州、紹興與寧波的運河,通江達海,成為勾連海上絲綢之路的內陸通道,給兩岸帶來持久的繁華。

  如今,寧波三江口處,170年曆史的慶安會館仍佇立在那裏,作為大運河最後一個遺産點,慶安會館亦如運河一般,見證著歲月的潮漲潮落。

  12月13日,記者跟隨當時興建慶安會館的北號舶商代表之一的費金綸先生的第五代傳人費宥老人走進慶安會館,第一眼就被這裡的一切震撼。

  這座于清咸豐三年(1853)建成的會館,又名“甬東天后宮”,至今“天后宮”幾個大字仍刻在會館門口的上方。會館融合了閩南風格和寧波地區的傳統建築裝飾,由外而內分別為宮門、儀門、前戲臺、正殿、後戲臺和後殿。會館內雕梁畫棟,每一個細節都巧奪天工。

  大殿兩側各有一對蟠龍和鳳凰牡丹石雕岩柱。蟠龍石柱,盤龍鬚眉怒張,周身雲霧翻滾,兩隻蝙蝠在雲霧中上下飛舞;鳳凰牡丹石柱,上截是鳳,下截是凰,半露柱外,中間為盛開的牡丹。費宥老人告訴記者,那時北號舶商與福建貿易往來較多,石材相傳是來自莆田。

  慶安會館正對著三江口,河上不斷有貨船經過,汽笛聲響起,曾經繁忙的運河場景似乎又回到了眼前。

  我們看到,運河澎湃的當下

  站在錢清村村口,一排排整齊的廠房、小巧古樸的民居和靜靜流淌的浙東古運河相映成趣。順著運河流淌而來的不僅有化肥、煤炭、木材等生産資料,也有流傳千年的廉潔文化和共同富裕的浪潮。

  便利的水路交通使得錢清村在改革開放初期就走在了興辦鄉鎮企業的前列。村支書陳關友記得,70年代初,村裏頭有兩輛東方紅拖拉機,既能把村子裏印刷廠和紡織廠生産的糖果紙和服裝、輔料等運往碼頭,又能給耕田施肥。年輕時的他常看見一條挂槳船後頭跟著七八十來只的船隊,載著貨物從杭州飄向寧波。

  如今,浙東古運河、104國道和蕭甬鐵路穿境而過,錢清村民們的生活也走上了高速發展的道路。“我們是整個錢清街道最富有的村”,陳關友自豪地説。近年來,錢清村的廠房成為了中小企業主爭相租賃的“香餑餑”。

  在距離錢清村約40分鐘車程的八字橋,時間的腳步似乎在這裡放緩。這座中國最早的立交橋凝聚著古人的建築智慧,四面落坡的設計在不改變紹興城內房屋街道佈局的情況下,路連四方,水通南北,使得居住在周邊的人們都能通過八字橋進行往來和貿易。

  踏上八字橋,白墻黑瓦的徽派建築沿著運河排開,小橋流水的江南畫卷也由此展開。這個時令特有的冬腌菜和腌蘿蔔幹的氣息在空氣中氤氳,燒土灶的柴火聲和孩童們追逐打鬧的聲音連成一片。書聖故里、蔡元培故居、蕺山書院等古跡藏在尋常民居裏,成為運河文化在當下的講述者。

  傍水而居的慢節奏生活和綿延千年、文脈賡續的歷史讓這裡成了一本記載這座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和名士之鄉的鮮活史書。

  如何讓運河文化圈粉年輕人?昔日村民們沿著運河、載著各種農副産品,在水泥船上叫賣的吆喝聲“賣魚嘍、賣菜嘍”,已經變成烏篷船夫向八方遊客介紹的童年記憶。黃酒奶茶、書法文創、古跡印章也吸引著遊客們駐足打卡,續寫古橋的今生故事。

  浙東運河流經之處,有邁入共富生活的村莊,有古今融合的歷史文化街區,也有高樓林立、經濟繁榮的大型商圈。在今天的寧波三江口,仍有貨船的汽笛聲陣陣。幾位老人在細雨中沿著河岸鍛鍊身體。年輕的白領們在江岸的寫字樓裏穿梭,商場和創意餐館裏熙熙攘攘。中西文化的碰撞在江北老外灘留下了印跡,伴著夜色在江邊漫遊夜市也成了“夜寧波”的一種打開方式。

  作為河海聯運的重要節點和最早的寧波港港埠,三江口曾見證了敢為天下先的寧波幫闖蕩世界,也見證了城市的不斷擴張發展。如今的三江口片區既是中國大運河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連接點,也是遊人如織的時尚地標,運河經濟帶來的繁榮在充滿時代感的城市更新中奔流不息。

  我們看到,運河勃發的未來

  2004年,曹娥江大閘基礎工程打下第一樁,為浙東地區千年來的治水歷史開啟了新篇。我們站在曹娥江大閘下游的河岸邊時,一位安徽來的遊客正在我們旁邊遠眺:“我每年都會來這裡看潮的,錢塘江潮水涌過來的時候很壯觀,打到曹娥江大閘上總能激起高高的浪頭。”

  走在蔚然矗立的曹娥江大閘交通橋上,曾經肆虐蕭紹平原的滾滾洪水,已經被站在防汛防潮一線的“巨龍”牢牢鎖住。28孔擋潮泄洪閘整齊排列在611米長的堵壩上,凝聚著無數浙江水利人的智慧和心血。觀景長廊北側欄板上的石刻畫上,軒轅磨鏡、百官朝舜、三過家門等曹娥江流域典故傳説栩栩如生,寄託著古往今來運河兩岸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

  曹娥江大閘所替代的、建於明朝的三江閘,記錄了浙東運河在水利設施上的千年傳承,今年9月2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乘車來到位於紹興的浙東運河文化園考察。三江閘沙盤模型引起了總書記的關注。20年來,浙東引水工程已累計調水超過50億立方米,惠及千萬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步行察看古運河河道和周邊歷史文化遺存,詳細了解浙東運河發展演變史和當地合理利用水資源、推進大運河保護等情況。

  “以前這裡還都是荒地,年輕時運河來來往往的船隻也早已不見了。不過,古堤岸旁,浙東運河文化園與浙東運河博物館已建成開放,我晚飯後還經常過去散步呢。”浙東運河旁的魯西村村民戴永利告訴記者。

  在記者採訪的幾個小時裏,好幾撥團隊來到浙東運河博物館參觀學習,在運河遺跡前駐足,驚嘆于三江閘的古老智慧,更是對曹娥江大閘連連稱奇。

  走進運河園對面的王城寺村,村民已經開始在河邊洗菜準備午餐,陽光下清澈的河水在樹木的倒影裏顯得格外靈動。

  “現在的日子好多了,雖然家門口這條古運河已經不再有航運功能了,但文化園帶動了文旅産業,大傢夥也對未來的日子更有盼頭了。”戴永利説。

  和著兩岸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古老的浙東運河正在奔涌向未來。2009年新杭甬運河基本建成,支撐京杭大運河至寧波舟山港最重要的內河通道,正式開啟了江河海聯運的新時代。

  作為浙東運河寧波段“海河聯運”的樞紐,鎮海港區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一大港——寧波舟山港的重要港區。砂石、煤炭、集裝箱等貨物堆放在港口,一眼望不到邊。龍門吊繁忙地吊裝著集裝箱,叉車、鏟車轟隆隆地疾馳而過,大大小小的貨輪靠岸又離開。

  從一個河口港,到功能越來越齊全的港區,鎮海港不斷地變化躍升。而隨著技術不斷革新,港區周邊産業集群效應顯著,鎮海港將邁開建設“一帶一路”的步伐,向海而興,循著歷史脈搏再出發。

  如今的浙東運河,不只是載著商品和資訊、打破浙東地區地域阻隔的黃金水道,而是賡續歷史文脈、促進文旅融合、推動區域經濟、織就“一帶一路”金絲帶的一條文化之河、經濟之河與生態之河。千年古運河,正以昂揚姿態匯入新時代。

來源:潮新聞    | 撰稿:朱高祥 潘璐 阮西內 通訊員 韓鳳雷 顧之英 宋兵 徐庭嫻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