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冬來最強寒潮和補充冷空氣的接連打壓下,我國大部陸續進入冰凍模式。昨天(12月22日)才正式進入“一九”,但我國大部地區氣溫持續偏低,江南、華南等地甚至體驗著常年三九四九期間的寒意。
説好的最暖年,怎麼寒潮一來這麼冷?
12月22日傍晚,錢塘江海寧市黃灣鎮尖山塔山壩江面潔白的“冰淩”淋浴著夕陽,呈現出一幅幅難得一見的“冰淩畫”。
中央氣象臺連發8天低溫預警
11個南方省會級大城市氣溫刷新立冬來新低
昨天(12月22日)進入冬至節氣,全國大部寒冷開場。早晨最低氣溫0℃線位於貴州南部至華南北部一帶,這也是今年立冬以來0℃線到達的最南端;合肥、武漢、南京、上海、杭州、長沙、南昌、昆明、福州、廣州、海口11個南方省會級大城市氣溫刷新立冬來新低。
圖源:中國天氣
其中,廣州在22日早晨以3.3℃創下了當地冬至氣溫最低紀錄,成為了1951年以來的最冷冬至日。而在冬季大風的加持下,大部分城市的體感溫度都要低於氣溫,例如哈爾濱的體感溫度甚至要比氣溫低了將近 10 ℃。
此外,山東半島近來降雪頻繁,煙臺、威海地區還遭遇了冷流暴雪。監測顯示,截至22日8時,威海文登站最大積雪深度達74釐米,打破了山東全省積雪深度紀錄。此外,煙臺牟平站39釐米,也打破了當地最大積雪深度紀錄。而由於氣溫低迷,山東半島一帶積雪難化,網友稱這獨特的海濱雪城風貌“宛如北極科考”。
冷流暴雪。圖片來源:微網志網友@觀雲夢雨 的視頻截圖
今天早上6時,中央氣象臺繼續發佈低溫黃色預警,這已經是連續發佈的第8天。預計23日至25日,內蒙古河套地區、遼寧北部、河北中南部、江南大部、華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偏低7℃以上,最低氣溫0℃線將位於貴州西南部至華南北部一帶。
2023年曾被預測是“最暖年”,為何現在這麼冷?
此前,受全球氣候變暖和厄爾尼諾事件共同影響,世界氣象組織預測,2023年將是“最暖年”,國家氣候中心也在11月份預測,今冬中國有較大概率偏暖。那為何近來如此“凍”人?
其實,寒潮導致的低溫天氣和“暖冬”,一點都不衝突。
國家氣候中心介紹,談及某年或某個月份偏暖,不是通過單次天氣事件來定的,而是通過對比整段時間的氣溫平均值是否顯著高於或低於歷史同期來確定。如果預測冬天偏暖,意味著從總體來看是超過多年平均值,但並不表示在這個暖冬下不會有很強的冷事件或暖事件發生。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劉蕓蕓表示,冷空氣過程強度不僅受厄爾尼諾影響,也與北極渦旋的分裂和中高緯度西風帶的擾動有很大關係。12月中旬以來,北極渦旋分裂為雙中心,分別位於格陵蘭島和西伯利亞上空。伴隨歐亞上空西風帶劇烈扭曲,西伯利亞高壓異常增強,我國大部地區由前期盛行偏南風轉為偏北風,冷空氣南下導致氣溫驟降。
12月20日,廣州天河區黃村地鐵站附近穿著冬衣的通勤者。圖源:視覺中國
從歷史數據統計分析來看,厄爾尼諾背景下我國冬季氣溫總體偏暖,但階段性冷空氣活動較為頻繁,也就是説冷暖起伏比較明顯。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蘭州大學地球系統模式研發中心主任王澄海教授表示:“從全球變暖的大趨勢來看,今年冬天的氣溫較往年仍會偏暖,但據我們的研究和國家氣象局氣候中心預測結果來看,整個冬天會經歷幾次持續時間較短的強降溫。”
總之,根據氣象數據和氣象專家預判,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整體來看,今年冬季,我國前冬偏暖,後冬(2024年1-2月)大部氣溫接近常年,但冷暖起伏明顯,或再次經歷氣溫“過山車”。
極寒天氣下,要注意哪些健康風險?
根據國家疾控局發佈的《寒潮公眾健康防護指南》,氣溫下降會導致人體血管收縮,呼吸頻率加快,增加健康風險,如加重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等患者的疼痛、引發心腦血管系統疾病、加重泌尿系統疾病和內分泌系統疾病等。
在持續低溫模式下,以下三類人群要重點防護:一是敏感人群,如嬰幼兒、兒童、孕婦、老年人等;二是有慢性基礎性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人群;三是戶外作業人員,如交警、環衛工人、建築工人、快遞員、外賣員等。
當寒潮天氣來臨時,敏感人群及有慢性基礎性疾病的人群應儘量減少戶外活動。如確需外出活動時,儘量選擇在一天中較溫暖的時段,避開早晚氣溫較低時段,同時要特別注意頭部和胸腹部的保暖。戶外作業人員應儘量減少戶外作業時間。戶外作業時,建議使用攜帶型取暖物品,穿戴防寒工作服,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據中國天氣、新華每日電訊、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等)
來源:潮新聞 | 撰稿:編輯 錢逸 | 責編:盧橋輝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