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全省進入到氣象學意義上冬天的第一天,冬天就直接來了一個下馬威,速凍得夠嗆。上午,浙江省氣象臺發佈寒潮低溫報告。
相比常年,今年浙江多地入冬普遍偏晚,其中杭州、嘉興、紹興三地打破歷史最晚入冬紀錄。
氣象學上,我們將連續5天滑動平均氣溫低於10℃定義為氣象學意義上的冬季。本輪寒潮抵達之前,浙江氣溫暖到破紀錄,12月14日,杭州最高氣溫25.3 ℃,打破12月中下旬紀錄。
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暖冬頻繁出現,但當強冷空氣來臨時,我們不禁要問——不是越來越暖了嗎?為什麼還這麼冷?
今年冬天是冷冬還是暖冬?潮新聞記者統計了全國以及浙江近10年冬季平均氣溫數據,發現變暖的趨勢很明顯。
偏暖≠暖冬 “冷冬”“暖冬”如何判定?
“冷冬”“暖冬”一直是人們冬季關注的熱點話題,然而,對於二者的界定卻眾説紛紜,那麼“冷冬”“暖冬”科學的界定標準是怎樣的呢?
“冬季偏暖是指冬季平均氣溫比常年同期偏高。根據國家標準,目前的常年平均氣溫是1991-2020年30年平均;‘暖冬’則是冬季平均氣溫相對於這30年的平均氣溫偏高達到0.5℃以上。” 浙江省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毛燕軍表示,冬季偏冷或偏暖與冷冬或暖冬並不是一回事。
根據國家標準《暖冬等級》《冷冬等級》,冷冬、暖冬的判定都是用冬季三個月的平均氣溫作為判定的基本要素,通過冬季平均氣溫與其常年值的差值(距平)與標準差 (描述序列偏離其平均狀況的統計量)來判斷。
以暖冬為例,又分為單站暖冬和全國暖冬。當一個站點的冬季平均氣溫距平大於等於其標準差的0.43倍,定義為單站暖冬;全國暖冬採用全國範圍內暖冬面積佔全國有效面積的百分比(也稱暖冬指數)來界定,暖冬指數≥50%,定義為全國暖冬。
全球變暖背景下 冬季越來越溫暖
受厄爾尼諾及全球變暖影響,我國已經歷了最暖秋季。國家氣候中心日前發佈的監測顯示,2023年秋季(9月至11月),全國平均氣溫11.3℃,比常年同期偏高1.1℃,為1961年以來最暖秋季,全國大部地區氣溫偏高0.5至2℃,其中新疆北部和東部等地偏高2至4℃。貴州、遼寧、四川、天津、新疆、雲南、浙江平均氣溫均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甘肅、河南、山東為次高。
世界氣象組織預計,隨著2023年5月以來逐月最暖紀錄的出現,2023年極有可能打破2016年最暖年紀錄,成為1850年以來最暖的年份。
展望今冬我國天氣,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賈小龍表示,預計此次厄爾尼諾事件的峰值期在2023年11月至2024年1月,強度為中等,並會持續到2024年春季。受厄爾尼諾事件影響,預計東亞冬季風偏弱,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
應急管理部公佈的冬季自然災害風險形勢顯示,綜合分析認為,今年冬季,我國前冬偏暖,後冬接近常年。
根據浙江省氣候中心提供的資訊,近十年來,浙江有八年的冬季平均氣溫高於1991-2020年的平均值,並在2019年冬季達到9.3℃的氣溫峰值——從數據上看,變暖的趨勢很明顯。不過,這也不代表氣溫一直處在上升通道。
“在這個趨勢中,氣溫波動的幅度也會越來越大。”浙江省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雷媛認為,全球變暖會讓大氣積攢更多能量,釋放的時候也會更加劇烈。
厄爾尼諾強勢來襲 今年會是“超級暖冬”嗎?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我國暖冬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了。在1951年至2018年出現的20個全國性暖冬中,有18個出現在1985年以後。
厄爾尼諾的出現,必然會造成區域或全球的氣候異常。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端異常的天氣氣候事件強度加強、持續時間更長、影響更為明顯。上一次超強厄爾尼諾發生在2014年秋季到2016年春季,其間2015年、2016年連續兩年創造了全球1850年以來的歷史最暖紀錄。
在厄爾尼諾事件影響下,我國出現暖冬的概率也在增加。據統計,在1950-2000年這51年期間共有14次厄爾尼諾事件,有13次我國冬季出現了暖冬。
那麼厄爾尼諾一定會導致暖冬嗎?毛燕軍表示,厄爾尼諾只是導致冬季氣溫偏暖的一個氣候因素,冬季風的強弱是導致我國冬季冷暖的直接原因。研究表明,厄爾尼諾發生年的冬季,東亞極鋒鋒區位置往往較常年偏北,冷空氣活動也偏北、偏弱,而南方暖氣團勢力相對較強,因此出現氣溫偏暖的幾率增大,但最終決定冬季冷暖的是影響冬季的氣候系統的綜合作用。
我國氣候類型複雜多樣,影響因素也較多,即使在暖冬,也會有階段性的冷,寒潮和大雪紛飛的場景都不會缺席。關於今年的厄爾尼諾事件的影響,毛燕軍認為,厄爾尼諾在冬季會讓南亞、東南亞、中國南方和東北亞更加偏向溫暖,且中國南方還可能更加潮濕。因此,今年冬天南方地區可能需要警惕的是連陰雨天氣。
來源:潮新聞 | 撰稿:朱研 鄒冠爾 設計 黃春子 通訊員 任律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