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瑞幸咖啡師“爛手”困局:靈活就業者權益如何保障?
發佈時間 | 2023-12-14 08:57:19    

   近日,在社交平臺上搜索 “瑞幸”“爛手”等關鍵詞,會出現一張張傷痕纍纍的手部照片。一時間,“瑞幸咖啡師爛手”話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根據發帖者們的描述,由於瑞幸公司相關消毒清理要求,員工工作期間頻繁洗手並徒手接觸消毒液、消毒抹布,工作一段時間後手部皮膚變得粗糙,甚至出現皸裂、褪皮等現象。

  連日來,潮新聞記者通過實地走訪發現,不止瑞幸,星巴克、庫迪、Tims等一眾知名連鎖咖啡品牌均對店舖員工洗手流程有著類似的規定。在這樣要求下,咖啡師“爛手”的情況確實存在,但品牌對他們的權益保障並不明晰。

  “爛手”算工傷嗎?咖啡店中大量存在的兼職工又該如何維權?不少網友拋出了疑問。有專家表示,近年來由於勞動者與企業之間的用工關係複雜,確有一些勞動者在受到職業傷害之後,因為缺少勞動合同、用工關係複雜等原因,難以被認定為職業病,面臨維權困境。

  12月13日,上海博和漢商(杭州)律師事務所創始合夥人、管委會主任邵斌律師向潮新聞記者表示,從兼職工這樣的靈活就業形態來看,雖然不完全符合勞動關係情形,但是相關人員仍舊可以通過雇傭關係或者其他勞務關係進行法律維權,“不過和傳統的用工模式相比較,維權會相對困難。”

  實地走訪:員工設鬧鐘提醒洗手、店內全是消毒水味

  會優化流程嗎?瑞幸官方回應來了

  12月12日傍晚,記者走進位於杭州武林商圈的一家瑞幸咖啡門店,堂食顧客加上不斷新增的外賣訂單,店內兩名員工忙得不可開交。19時一到,門店點單機上夾著的一個小鬧鐘“嘀嘀嘀”地叫了起來,兩人放下手里正製作的咖啡,一個走向洗手池,一個則先去更換消毒抹布。

  “就算單子再多,到了整點就要洗手、換抹布。”其中一位員工向記者解釋稱,門店有要求:每個整點必須洗手,觸摸過頭髮、鼻子、私人物品等都需要洗手,雙手要揉搓20秒以上。此外,營業時間內每30分鐘就要更換抹布,並且要用消毒水將其浸透,“就是怕忘記,我們特意配置了鬧鐘提醒,每到半點和整點就會響。”

  説著,他指了指吧臺上方的攝像頭,“喏,你看,360度無死角,所有的清潔工作都會被‘監視’,若被發現違反規定,輕則扣分(績效),重則全店‘卷鋪蓋走人’,店長也一樣。”

  距離該門店不到100米的另一家瑞幸咖啡相對冷清,大約50平米的店裏僅一名女員工打點著全部工作。潮新聞記者推門走進,暖氣裹挾著一股刺鼻的消毒水味撲面而來。

  女員工小陳是個兼職大學生,她也關注到最近熱議的“瑞幸咖啡師爛手”事件。小陳表示,在連鎖咖啡品牌,“爛手”屬於常態。“有些人膚質敏感,情況就會特別嚴重一些,我身邊有個同事,每天早上起來整個手都是紅的,説一碰就火辣辣疼。”

  據小陳介紹,工作時其實可以佩戴PVC手套或是一次性透明手套,用清潔劑清洗器具和從消毒池拿取器具時,也可以佩戴橡膠手套。“但是戴手套會很礙事,比如貼標的時候,戴手套效率就很低,非常浪費時間。”小陳説,因此並沒有多少員工會選擇戴手套,“像我的話,每天下班回家後都會自己涂護手霜,所以我的手還不至於爛。”

  對於公司的規定,大多瑞幸員工的態度是默默忍受,表示能夠遵守洗手消毒流程,有員工直言:“當代咖啡師,都皮糙肉厚的,早就已經習慣了。”但也有部分員工提出質疑,認為“爛手”是因為過度消毒造成的,希望公司可以優化制度並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人文關懷。

  12月13日,瑞幸咖啡官方客服專員回應潮新聞記者稱,瑞幸的清潔衛生標準是嚴格按照國家食品安全法和相關標準制定的,網友所反映的洗手及使用消毒液等均屬於正常工作流程。至於瑞幸是否會考慮優化工作流程或為員工提供護手霜等關懷,該客服專員表示暫未接到有關通知,但會將建議記錄並向上級反饋,“在為客戶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時,我們也致力為內部員工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後續我們會去協調推進此事。”

  1個店長+N個兼職

  “爛手”背後:靈活用工之下的權益之痛

  連日來記者走訪發現,不止瑞幸,星巴克、庫迪、Tims等一眾知名連鎖咖啡店內,均對店舖清潔度及員工洗手流程有著類似的規範。同時,記者也留意到,在這些連鎖咖啡店中,每家店只提供少數幾個店長、副店長的全職崗位,剩下的基本由“短兼職”和“長兼職”人員負責。

  庫迪咖啡杭州某區域經理程飛(化名)向潮新聞記者透露,目前其管理的5家門店內,均是“1個店長+N個兼職”的運營模式。據他了解,大多連鎖咖啡店亦是如此。

  “也就是説,除了店長是正式工,其他人都是臨時工。”程飛表示,正式工會與公司直接簽訂勞動合同,形成長期穩定的勞動關係,其餘員工實則和公司方不存在勞動關係,“其他員工不繳納社會保險、法定節假日工作也無法享受3倍薪資。”

  據程飛介紹,連鎖咖啡企業依賴大量兼職員工維繫,以免除社保、辭退補償和加班工資,一定程度上為企業降低了成本,不過也讓常見工傷難以認定索賠。

  咖啡師“爛手”背後,反映出的是連鎖企業對靈活用工的極致運用。話題熱議下,不少網友對“爛手”是否算工傷,以及兼職工該如何維權等問題表示關心——靈活就業者的權益之痛,又該向誰“尋醫問藥”呢?

  有專家指出,近年來,由於勞動者與企業之間的用工關係複雜,確有用工單位與用人單位之間相互“扯皮”,不願意提供材料,“這給勞動者在職業病診斷中帶來了許多困難。”亦有律師認為,確認勞動關係是職業病診斷與工傷認定的起點,而勞動關係的核心是直接管理。

  上海博和漢商(杭州)律師事務所創始合夥人、管委會主任邵斌介紹,工傷保險業務流程均需要用人單位配合,包括參保繳費、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待遇申請等。

  “隨著平臺經濟用工模式不斷變化,勞動關係主體出現靈活性、自主性等特徵。”邵斌表示,這些平臺企業一般是資訊技術行業,跨區域運作特點明顯,不一定有地方實體機構,而且很多平臺會把相關業務承包給人力公司,人力公司又會委託第三方機構代發工資,“那麼,靈活用工人員的用人單位到底是哪個?到底是勞動關係還是雇傭關係?如果發生工傷,承擔賠償的主體到底是誰?這些問題都會隨之而來。”邵斌補充道,由於工作時間和工作方式靈活,是否因工作原因受傷較難確定,也會存在較大的道德風險,甚至被認定為是意外傷害。

  “考慮到這些變化,社會保障政策也應該適時改變。”邵斌表示,可以先從不完全符合勞動關係情形的人員入手,比如優先選擇社會各界關注度較高、職業傷害風險較大的出行、外賣、即時配送、同城貨運等行業,選擇部分工作基礎較好的省市先行試點,待制度運作成熟以後再有序地全面推開。”

  他以此為例證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平臺在各方關係中處於資訊主導和支配地位,配送人員在資訊獲取和法律關係上處於弱勢地位,司法裁判中應當給予平衡保護。平臺配送人員作為平臺經濟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典型例證,對其合法權益的保障已成為規範平臺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對於不完全符合勞動關係情形的人員,可以採取強制參保政策,明確平臺企業的參保繳費責任;對於民事法律關係的,採取自願參保方式。經辦機構可以購買商業保險服務;待遇申請應更加便利。平臺企業參保不一定要有地方註冊實體,但要有服務實體。

  不過,邵斌也表示,儘管平臺經濟用工模式不斷變化,但並沒有切斷勞動關係的人身屬性和勞資關係。比如在瑞幸咖啡師“爛手”事件中,可以認定為是職業傷害,從就業形態來看,雖然不完全符合勞動關係情形,但是相關人員仍舊可以通過雇傭關係或者其他勞務關係進行法律維權。

來源:潮新聞    | 撰稿:王晶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