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浙江召開全省共同富裕試點推進暨最佳實踐推介會,公佈共同富裕第二批試點中期評估結果和第三批51個最佳實踐名單。
打造最佳實踐,其目的是通過基層創新,為共同富裕探索更多可示範推廣的經驗成果,最終讓盆景變為風景。51個最佳實踐,為什麼行?探了什麼路?這場推介會給出了答案。
聚焦熱點、破解難點、發力重點,是這批最佳實踐的典型特點。
就業問題,是大家關心的重點。台州市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建成運作零工市場23家、發佈崗位5萬多個,有效破解求職、招工“資訊差”;金華市婺城區打造“零工市場+”服務體系,通過抖音直播帶崗、增技培訓服務等方式,累計幫助零工達成就業意向1.1萬餘人次。
一老一小,是公共服務中的短板弱項。溫州市甌海區創新構建“365”體系,建成托育養老一體點30個,“15分鐘托育養老服務圈”全覆蓋;杭州市探索“雙齡共養”老幼共融新樣板,通過養老托育設施的整合建設、服務共用,推動社區養老托幼與社區建設的互促式發展。
“從這些最佳實踐,我看到了‘溫度’兩字,著眼于縮小城鄉、地區、收入三大差距,促進資源向薄弱人群和薄弱地區傾斜,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省社科院智庫建設和輿情研究中心副主任姜佳將説。
政府與市場共振,地區與地區聯動,最佳實踐展現出極強的“穿透力”。
市場之手,讓資源得以有效配置。溫州樂清市創新“村企共建”機制,推動193個村與217家企業(商會)結對共建,村集體年增收達6769萬元,城鄉收入比收窄至1.68;湖州市安吉縣創新探索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通過GEP核算和市場評估量化,推動資源變資産,帶動投資140余億元。
地域合作,讓城鄉協調釋放疊加效應。杭州市淳安縣下姜村聯合周邊24個村成立“大下姜”鄉村振興聯合體,實現從“一村之變”到“一域之變”再到“全域之變”;寧波市鄞州區協同聯動“三大飛地”,累計幫助衢州引進10億元項目12個、20億元以上項目9個,帶動衢州162個村集體平均增收18萬元。
共同富裕不是一家之事,需要調動全社會力量。省發展規劃研究院原副院長徐偉金認為,政府的引導和推動在最佳實踐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體現了政府與市場在共同富裕示範區建設中的協同作用。
記者了解到,為加快形成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浙江厘清了從試點到最佳實踐的邏輯關係,並將此明確為成果轉化的實現路徑。省委社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一項開創性工作,打造鏈條逐步明晰,總結提煉機制逐漸完善,最終將形成普適性更強、更容易推廣的體制機制。
來源:浙江線上-浙江日報 | 撰稿:辛文 | 責編:張逸彬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