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省長公開信的背後,是浙江辦了20年的這件大事
發佈時間 | 2023-10-19 09:02:04    

   10月16日晚,浙江省長王浩致全省人民的一封公開信,刷屏朋友圈。

  每年差不多這個時候,浙江人總能如期收到這樣一封寫到大家心坎上的信。信的內容,是省長代表省政府向社會公開徵集第二年為民辦實事項目。

  正如公開信一開頭所言: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公開信一發出,涉及交通、健康、就業、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等各種各樣的民間期待迅速湧來,留言也一下子“蓋起高樓”。有網友直接點讚這項工作:把群眾“心事”辦成民生實事。

  在浙江,這個做法已堅持了20年,這份期待也保持了20年。而社會各界踴躍建言的熱情背後,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自倡導的一項重大制度安排,浙江各級黨委政府一任接著一任幹的一件大事: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

  一

  這件事,得從2004年説起。

  那年10月,一份讓無數浙江人倍感溫暖的重要文件亮相。

  在時任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的提議和推動下,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國率先出臺《關於建立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圍繞社會保障、生態環境、科教文化、社會穩定等十大重點領域,明確加快建立健全民情反映、民主決策、責任落實、投入保障和督查考評五大工作機制。

  緊接著,在2005年2月召開的省兩會上,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突出抓好十個方面實事”,浙江每年為民辦十方面實事的溫暖征程由此開啟。

  此後,每年第四季度,省政府都會對下一年的為民辦實事工作開始項目徵集。在次年的省兩會上,新一年要辦的“十個方面實事”都會正式向公眾公佈。這些為民辦實事項目,是強化民生保障的重要舉措,也是政府對廣大群眾的莊嚴承諾。

  在民生項目徵集工作中,浙江十分注重集思廣益,各地紛紛建立群眾“用得來、用得著、喜歡用”的村情民意資訊網。2014年底,省政府還首次通過網路,徵集新一年為民辦實事項目。

  這些年來,回應老百姓“水漲船高”的民生關切和訴求,浙江辦成了百姓關注的許多操心事、煩心事。

  比如回應“辦事難”,浙江推動“最多跑一次”改革,讓老百姓提交一次材料,就能一次辦好從出生、上學、就業、婚育、置業、退休、養老和身後等全生命週期“一件事”;為緩解“看病難”,浙江深入開展縣域醫共體改革,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找專家看病……

  翻閱歷年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實事“成績單”,已閱君發現,不僅既定項目全部完成,超指標任務完成的更是比比皆是。比如2022年的實事中,“浙裏優學”目標新增義務教育公辦學位8萬個,實際新增超15萬個,完成率達194.6%;“浙派工匠”目標新增高技能人才20萬人,實際新增41.25萬人,完成率206.3%……

  民生實事的辦理機制也不斷創新完善。2022年,浙江首次以政府工作報告之外的清單形式,單獨列出“十方面民生實事落地落細清單”,將2萬多個項目點位進行公佈,讓民生實事實施變得更加清晰。

  近20年來,省委、省政府每年拿出新增財政的三分之二以上用於改善民生。隨著一批批為民辦實事項目完成,極大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二

  為民辦實事,怎樣更好地體現“為民”兩字?這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

  習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語》中指出,“完善和落實為民辦實事的長效機制就是忙到了點子上”,“要把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情於民”。

  “民呼我為”,就是浙江首創的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

  這要從杭州西湖區翠苑一區講起。2003年,在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試點期間,習近平同志將翠苑一區社區作為基層聯繫點。習近平同志先後多次到翠苑一區社區調研,還作出“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呼、我有所為”的重要指示。

  由於翠苑一區社區老齡人口多,習近平同志特別關注養老問題,聽到大家反映老年人就餐困難,他建議社區專門辦個面向老人的食堂。在社區黨委的推進下,翠苑一區老年食堂正式開張,這也是杭州市首家老年食堂。從這裡起步,老年食堂在浙江遍地開花。

  這些年來,“民呼我為”的理念從一個社區、一座城市傳遍之江大地。“群眾需要什麼,我們就做什麼”成為黨員幹部的一種共識和工作導向。

  長效機制如何落地落細,做到真正為民辦實事,浙江各地想了不少辦法。比如,在民生項目徵集工作中,為集思廣益,各地紛紛建立群眾“用得來、用得著、喜歡用”的村情民意資訊網。2014年底,省政府還首次通過網路徵集新一年為民辦實事項目。

  再比如,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讓“民聲”決定“民生”。早年,寧海鄉鎮民生實事項目年內開工率只有六成,很多實事多年落實不了,拖成了“心事”。2008年,寧海縣探索試行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實現民生項目從政府“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轉變。

  從“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一字之變,邁出了浙江基層民主建設的一大步,也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探索中跨出了一大步。

  2018年4月,這一機制在全省市、縣、鄉三級實現全覆蓋。票決制自2017年全面推行以來,到去年底全省確立的民生實事項目數量已達5萬餘件。

  一件件民生“關鍵小事”匯聚在一起,辦成了百姓心頭的“暖心大事”:蘭溪將大腸癌篩查工作列為民生實事,有效篩查出高危人員2萬餘名;仙居率先打造“送藥上山”便民服務點,定期下村為山區群眾送藥,實現患者配藥零次跑;舟山放學後託管服務實現了主城區及縣鎮公辦小學全覆蓋,惠及3400余名學生……

  如今,這一做法已從浙江走向全國。2022年10月,《浙江省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規定》正式施行,對民生實事項目民意徵集、實施、監督等各個過程進行規範,進一步總結、提煉各地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

  根據群眾需求的新變化、新特點,浙江不斷拓展實事領域,豐富實事內容,細化實事項目。近年來,浙江持續打造 “民呼我為”統一平臺,通過全面整合12345政務服務熱線等各類民意反映平臺渠道,實現了一個口子收集民意大數據。

  網友牛奶@咖啡這樣評價浙江的“為民辦實事”工作:步履不停,探民之所向;民有所呼,解群眾之難。

  三

  為民辦實事重在辦事、成于務實。如何高品質推進民生實事,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讓政府做的事成為百姓滿意的事?

  浙江的為民辦實事機制,還在不斷深化和探索中。

  先看數字賦能。目前,浙江已構建起全省民生實事數字化應用體系,迭代升級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

  去年底,全省統一的民生實事數字化應用上線,把民生實事“提、定、辦、評、賽”5個核心環節互聯互通。為確保廣泛吸納民情民意,應用還接入了全省各級民呼我為、人大代表聯絡站和政協民生議事堂等數字化應用數據。

  在應用後臺,來自各方的海量意見建議被分門別類,歸入社會安全、教育助學、城鄉宜居、醫療衛生等11個領域,提升民意歸集的效率。

  這套數字化應用體系,有效促進了民生實事高效高質落地。以2022年為例。2萬多個民生實事項目點位的業務、資金、空間、進度、責任主體等400余萬條數據資訊,均被整合至“身邊民生實事”數字應用集中呈現,形成了民生實事項目立體畫像,還實現了省、市、縣三級民生實事的數據貫通和整合。

  依託這個數字化應用,不僅可以實現民生實事任務一目了然、建設進度“一屏總覽”,一旦項目建設進度、品質、滿意度等出現問題,系統還將自動發出預警信號,有力促進“辦成事”。

  民生實事辦得好不好,群眾最有發言權。

  為此,浙江不斷拓展群眾評判為民辦實事工作成效的渠道。去年初,浙裏辦、微信端上線“身邊民生實事”小程式,自動定位展示周邊民生實事項目,讓群眾及時了解項目進展,並通過“好差評”進行監督和提出建議。

  中共中央在今年5月發佈的關於在全黨深入開展主題教育的意見中指出,積極探索開展“民呼我為”、“接訴即辦”等,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具體問題。

  為此,浙江省委深改委專題研究,提出深入推進民呼我為工作體系改革。通過改革,繼續深化對“民呼我為”實現路徑、機制、手段的探索。

  辦實每件事,才能贏得萬人心。

來源:潮新聞    | 撰稿:戴睿雲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