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了一個多月的杭州亞運村,重新安靜下來。
10月11日7時15分,杭州亞運村村長李火林在運動員村握手告別最後一批村民——印度尼西亞代表團的4位成員。
作為史上規模最大的亞運村,杭州亞運村從9月9日預開村到10月11日12時閉村,累計接待19067名村民,其中包括45個代表團的12664名運動員和隨隊官員、49個競賽項目的3334名技術官員,以及513家新聞單位的3069名媒體人員。
技術官員村和媒體村已于10月9日先行閉村。隨著運動員村的閉村,杭州亞運村也完成了1個月零3天的運作。
“在我擔任國際奧會委員期間,我一直負責運動員村的工作,我認為杭州亞運村史無前例,令人驚嘆。你們交出的答卷比我此前的工作更優異。我要感謝村長,他為我們提供了最好的基礎設施、最好的亞運村和熱情的款待。所有的服務絕對堪稱典範。”在10月7日舉行的最後一次杭州亞運會團長例會上,亞奧理事會代理主席辛格的評價,代表了各方對杭州亞運村的肯定和讚許。
要做最好,絕非易事。杭州亞運村的村民主要來自45個國家和地區,他們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亞運會期間,這裡就是他們在杭州的家,吃、住、行、醫、娛、購等都在此。管理好這樣一個村,難度不小。
零事故
預案充分,守住安全底線
李火林從預開村就一直住在村裏,見證了亞運村過去一個多月的日日夜夜。在亞運村閉村之際,他用16個字進行總結:安全平穩、有序高效、專業精準、依規依章。
安全,被放在了第一位。“這是亞運村運作的底線。”李火林辦公桌上最醒目的位置,擺放著《亞運村運作管理中心工作規則》《亞運村賽時工作人員手冊》和運動員村、技術官員村、媒體村3本指南。亞運村運作管理團隊還對運作計劃、運作流線、各項應急預案不斷迭代升級。“前期我們做了充分的準備,如果把這幾年所有運作計劃疊放起來,有將近一米高。”李火林説。
回想起各項預案誕生的過程,李火林對每個小細節都如數家珍。比如,最初村裏的急救電話是8位數,不好記,他們就與電信部門溝通協調,改為比較好記的6位數號碼967120,並貼在每個入住客戶的房間內。考慮到高層建築上下電梯急救難度大,村裏又加強條線聯動,急救中心接到電話後,會立馬通知工作人員進行控梯。
再比如,為防止火災,亞運村消防救援站在運動員村、技術官員村、媒體村分別設立消防指揮室,反覆開展高層建築和地下室火災撲救演練和常態化巡查,還利用機器人負責巡檢燃氣是否泄漏;為更好照應年紀大的技術官員,提前安排年輕技術官員同住一套房……在每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細節裏,都體現了亞運村運作團隊的用心。
巴基斯坦代表團團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我們能感受到亞運村做了非常精心的計劃,各種安排都超出了我們的預期。”
零投訴
精準高效,提供優質服務
住亞運村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記者把這個問題拋給村民。菲律賓代表團成員維伊已把社交媒體的頭像換成“我愛杭州”:“亞運村一對一的服務讓我印象深刻,我的心都要留在這裡了。”中國男排運動員彭世坤説,亞運村週到的生活保障有利於運動員在賽場上發揮出更好狀態。
李火林介紹,直到閉村,亞運村沒有接到過一起投訴,這憑藉的就是精準高效的服務。
開村之初,亞運村就在NOC(國家及地區奧委會)服務團隊為每個代表團配備團長助理的基礎上,又為每個代表團配備了一名擅長外語的村助。“這也是杭州亞運村的首創。”李火林説,代表團對村裏有什麼需求都能跟村助溝通,以便最快速度解決問題。
亞運村的優質服務離不開一支支24小時全方位服務保障團隊。走近他們,我們看到來自中國奧委會、國家體育總局相關專家和亞運村特聘首席專家顧問團隊,不斷為亞運村運作出謀劃策和精心指導;“技術女工”杜冰清正加急補換證件,確保運動員正常參賽;鄭不凡每天身著警服,和同事在村裏巡邏,並提供問詢服務,日均行走超2萬步;食安中心的“108將”開村起就24小時連軸轉,只為讓村民吃得放心、安心、舒心……
他們的付出,換來一組組亮眼數據:運作期間,亞運村物業“15分鐘報事響應”,累計報修1477單,100%當日完成;接駁電瓶車基本做到“隨到隨走”,累計接駁近36萬人次;餐廳共保障86萬人次村民的用餐需求,沒有一起食品安全事故、沒有一起食源性腹瀉事件;每日提供16小時常規醫療門診、24小時急救保障和定點醫院轉診服務。
零距離
心心相融,跨越國界語言
在亞運村蹲點採訪,記者經常聽到種種“暖心”的故事。
黎巴嫩記者瓦爾德馬深深記得,9月22日,黎巴嫩代表團抵達杭州後,臨時想預約歡迎儀式,卻發現已訂滿。亞運村隨即決定在當晚為他們單獨舉辦一場。
儘管下著小雨,當亞運村裏響起歌舞聲,黎巴嫩的國旗飄揚在空中時,瓦爾德馬覺得自己數次轉機的疲憊感被一掃而空。參加儀式後,黎巴嫩代表團的不少成員都學會了第一句中文“謝謝”。
“我想等我80歲時,依然不會忘記杭州的桂花香。”在亞運村住了近一個月的馬來西亞代表團團長張金髮告訴記者,滿村丹桂飄香,給他留下美好記憶。
在李火林看來,暖心服務之下的亞運村,還有一個“文化交流互鑒、科技前沿體驗、無廢綠色理念倡導”的重要課題,“我們在村裏舉辦了5場文藝演出。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名葉門運動員,對中國文化興趣濃厚的她,演出一場不落。”
更多的時候,文化交融在村裏潛移默化地發生。村裏有文化屋,每天晚上還有文化市集,一項項中國的非遺活動吸引不少外國運動員去參觀和體驗。徽章交換中心也融合了杭州特色的宋韻美學底蘊和數字智慧的現代化科技。在這裡,運動員仿佛置身西湖山水間,還可以在荷花、荷葉中體驗AI智慧互換徽章。
在亞運村裏,“偶遇未來”智慧體驗中心、無廢生活館也是運動員的熱門去處。裸眼3D、元宇宙數字人、乒乓機器人、腦機賽車、數字騎行等智慧項目,沉浸式、多維度為村民提供了數字體驗服務。“雲上亞運村”為村民提供包括鮮花、生日餐、健身、電瓶車接駁等多項預約服務,累計預約近5萬人次。在無廢生活館,推出了亞運史上首個“亞運村低碳賬戶”,串聯村內19個綠色場景,村民只要參與綠色出行、包裝盒回收、無塑購物、光碟行動等活動,就可獲得碳積分,兌換相應的小禮品。這項活動參與人數達70多萬人次,有力傳播了綠色生活理念。
事實上,雖然不少村民並不會英語,但心心相融早已跨越國界和語言,更推動著亞洲各國各地區文明交流互鑒,這恰是杭州亞運村的魅力。
來源:浙江日報 | 撰稿:紀馭亞 王雨紅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