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浙江深入實施“千萬工程”典型案例(二):村美人和業興民富
發佈時間 | 2023-10-12 08:39:25    

   編者按:9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義烏李祖村考察調研時指出,李祖村紮實推進共同富裕,是浙江“千萬工程”顯著成效的一個縮影,要再接再厲,在推動鄉村振興上取得更大成績。20年來,浙江深入推進“千萬工程”,打造“村美、人和、業興、民富”的生動實景圖,讓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2023年起,浙江提出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雙輪驅動”,把提高縣城承載能力與深化“千萬工程”結合起來,加快繪就“千村引領、萬村振興、全域共富、城鄉和美”新畫卷。

  永嘉麗水街古村 古今相融更顯韻味

  秋日,漫步于溫州永嘉岩頭鎮麗水街古村,宛如走進一座沒有圍墻的“古建築博物館”。水亭祠、仁道門、古戲臺、長廊……積澱著光陰故事,吸引著八方來客。

  麗水街古村因水而名、因水而興,是依託水利設施規劃建設的村落。從元朝開始,當地百姓通過水渠把山溪引入村莊,作為生産生活的水源,古村的一步一景皆體現了古人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智慧。

  然而,在歲月的沖刷與洗禮下,一度古村內不少老房子年久失修,瀕臨損毀。乘著“千萬工程”的東風,當地編制了麗水街保護利用規劃,將古村的修繕提升與改善村民生活需求相結合,分類管控古村風貌,守住文化之根,保持古韻、留住鄉愁。當地還廣泛發動永商、僑胞等力量參與“百家修百屋”文物保護修繕行動。如今,村內擁有國保、省保等38處文保單位,古村也逐步恢復“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幃繞畫樓”的風貌,入選“美麗中國首選旅遊目的地”。

  古村環境變好了,村民的腰包也跟著鼓了。當地引入縣旅投集團與古村成立強村公司,實行統一運營管理,去年村裏僅分紅收入就有140多萬元。同時,為保留煙火氣,當地引導村民開辦農家樂、民宿、商鋪,孵化“麥餅西施”“楠溪蛟哥”等網紅品牌,帶動近2000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古村也成為永嘉麥餅、沙崗粉幹、老酒汗、姜粉等永嘉農特産品的集中展銷平臺,僅“麥餅西施”一家,年銷售量就達50多萬元,開在古村的麗水街水車之戀等特色民宿,每到節假日更是一房難求。

  古今相融,更顯韻味。借助楠溪江音樂節的高人氣,麗水街古村還以音樂為鏈,引入留聲物語咖啡館、黑膠唱片店等音樂主題店舖,乘勢打造文旅、音旅、農旅融合發展新模式,以“音樂漫都”掀起年輕群體的消費新熱潮。

  (記者 謝甜泉 通訊員 鄭賀龍)

  鹿城驛頭驛陽村 多元投資激發活力

  走進溫州市鹿城區山福鎮驛頭驛陽村,鳥聲啾啾、水聲潺潺,迎面而來的是一派自然與人文、古韻與現代交織的和美鄉村新風貌,吸引三五成群遊客舉起手機拍個不停。然而在過去,資金投入短缺、土地資源荒廢、産業發展受限等鄉村發展的共性難題,一度讓這個自然環境優美的古村面臨重重困難,其中資金成為當時最迫切的需求。

  金鑰匙,何處尋?山福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千萬工程”實施,驛頭驛陽村開啟蝶變之路。政府投入打基礎成為關鍵一步,他們整合程朱理學中的“二程文化”,以及“古驛文化”“僑文化”等特色文旅資源,梳理打包專項債項目、整體發行融資,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改造提升。村裏還修繕提升了辛亥革命先輩程登雲故居、程氏古民居等文化地標,建成了村遊客中心、生態停車場等配套項目,年接待遊客超15萬人次。

  發展驅動力不斷增強後,鹿城農商行實行“整村授信”,解決了農戶無抵押融資難問題。看著發展勢頭向好,村集體也帶頭成立“招商攻堅隊”,通過“土地流轉、規模種植、直産直銷”的全鏈條模式,搭建穩固的農産品銷售渠道;眼見村莊客盈滿,土耳其溫州商會會長程建兵投資6000萬元成立驛頭驛陽文旅公司,專業化規模化打造中土融合特色“僑家樂”,帶動村民開設的民宿、餐飲店數量翻番……

  隨著政府、村集體、金融機構、社會資本、僑商等力量的紛紛加入,驛頭驛陽村漸漸形成“五資”多元投入的發展格局。鄉村發展更富活力的同時,村集體也從過去的零收入,到如今年收入達200萬元以上。

  作為我省首批未來鄉村試點村,驛頭驛陽村進行全方位“數字升級”,以“鄉村一張圖”實現災害預警、智慧安防、應急防控、智慧醫療等功能,讓鄉村公共服務能力和效率有了質的飛躍。

  有著國家級僑文化交流基地頭銜的驛頭驛陽村,利用獨特的資源稟賦和人文底蘊,吸引了大量學生前來研學,在行走中增長學識、拓展視野。

  (記者 戚祥浩)

  仙居上葉村 聰明鄉村未來已來

  “沒來得及進駐旅遊客戶端、開通網上預定,但已有了客源。多虧村裏的‘智慧’調配。”剛過去的中秋、國慶假期,自家的民宿剛開門迎客,台州仙居白塔鎮上葉村村民吳建民就親身體驗了一把未來鄉村的“時髦”。

  走進上葉村辦公樓,就能看到鄉村大腦不僅能720度全方位展示全村60家民宿情況,還能制定線路、引導遊客入住。吳建民家的民宿雖剛開業,缺少知名度,但因鄉村大腦引流,中秋、國慶假期基本處於滿房狀態,營收近兩萬元。吳建民深感,返鄉創業的決定,沒錯。

  20年來,上葉村持續深化“千萬工程”,推進“景村一體、産業發展、數字賦能”,實現了從破舊村向新農村、向美麗鄉村、向未來鄉村的三次蝶變。2021年,上葉村成為浙江省第一批“未來鄉村”建設試點時,村民並不知道“未來鄉村”要做什麼,又能為上葉帶來什麼?上葉村兩委班子循著《浙江省未來鄉村建設指導意見》等文件內容,結合上葉村實際,推進“景村一體、産業發展、數字賦能”,逐步打造産業、康養、治理、智慧等九大場景。

  漸漸地,上葉村的産業有了未來農場等新業態,基層管理有了人工智慧全域感知新技術……此時,村民已然感受到“未來已來”。但對於村子發展來説,未來不止於此。

  2022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160萬元,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4.6萬元。上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葉芳軍説:“接下來,上葉村將借力優質企業的力量,提升村莊産業的經營管理水準,推動居民增收。”

  為此,上葉打造鄉創空間“未來盒子”,和多家頭部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專業機構等開展戰略合作;充分發揮“強村公司”運營作用,與周邊村莊互動,彰顯優勢實現錯位發展……瞄準目標,上葉村讓創新點子落地,讓項目、産業、人才等優勢資源來到上葉、常駐上葉。

  (記者 徐子淵 共用聯盟·仙居站 應芳露)

  天臺塔後村 組團共建“希望田野”

  “從零開始學直播,塔後村提供場地、設備,還有專業指導,挺省心的。”最近,台州天臺“塔後片區”成員三新村,一片片金黃色的水稻迎風搖曳,黨總支書記齊菊女説,水稻收割後,村民拿到塔後村的共用直播間銷售,春節前再趕一波囤年貨熱潮,直播賣村裏的葵花籽油。

  深入實施“千萬工程”,塔後村從一窮二白,蛻變為美麗鄉村。“顏值”帶來産值,該村發展民宿集聚、康養産業和時尚活動三大産業,2022年全村接待遊客37.5萬人次,經營性收入2367萬元,村集體凈收入172萬元。2019年,天臺縣以“片區帶全域、組團促互補”思路,以塔後村為龍頭,帶動周邊7個行政村成立“塔後片區”黨建聯建,從環境整治、風貌提升到業態經營等多個領域,實現抱團發展。

  從“塔後片區”的旅遊指南中,看到坐落在道教南宗聖地桐柏山的桐柏村,毗鄰天台山大瀑布的仙都村……“我們片區交通區位優勢明顯,資源稟賦底子好,不能‘抱著金飯碗卻沒飯吃’。”塔後村黨總支書記陳孝形表示,在“塔後片區”黨建聯建議事廳裏,通過每月組織一次鄉村發展情況調度會、每半年一次基層黨建協調會,各村共建共用發展紅利,推動片區全域景區化。

  如今走在片區各個村落,空氣清新、環境整潔,早起習練天台山易筋經,晚間鄉村徒步説走就走,真是個寶藏康養聖地。塔後村的中醫館、艾草體驗中心等帶動片區800多名村民種植、加工中草藥,每人平均年收入增長8000元。該村還邀請周邊村發展民宿産業集群,片區現有精品民宿102家,實行統一管理、搭建網上共用平臺。另外,田地廣袤的九峰村、三新村,建起七彩花田、水果採摘基地。

  鄉村發展了,青年有了用武之地。返鄉創業青年許林芝的民宿時常爆滿,艾草體驗中心的00後負責人鄭含章一年要接待五六千名遊客……近幾年,已有100多名返鄉青年和農創客來到“塔後片區”,在這片“希望的田野”逐夢。

  (記者 楊群 共用聯盟·天臺 陳薇薇 奚榮圻)

  諸暨楓源村 “三事分議”民主治村

  日前,記者來到紹興諸暨楓橋鎮楓源村黨群服務中心二樓的綜治中心,正好遇到有村民反映村道路燈破損問題,接待他的村幹部宣建國正在耐心記錄具體事項。

  近年來,楓源村把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與深化實施“千萬工程”相促相融,充分發揮善治優勢,創新探索重大事務“三上三下三公開”、日常事務“問議辦評”、應急事項“即事即議”的“三事分議”法,實現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

  “像剛才村民反映的路燈破損問題就屬於應急事項範疇,我們會第一時間安排電工檢查維修,這就是應急事項‘即事即議’。”楓源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駱根土介紹,稍微複雜些的日常事務通過“四事”監事會進行“問議辦評”,同時,公開方案、規範撥款辦事等。

  而“三上三下三公開”作為“三事分議”法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在村級重大事項收集議題環節,群眾意見上,幹部徵求下;醞釀方案環節,初步方案上,民主懇談下;審議決策環節,黨員審議上,村民代表無記名投票表決下。最後實現表決結果公開、實施方案公開、測評情況公開。

  “全票同意改造!”這是前段時間一次全體村民代表會議上,關於村裏大竺—疊山公路改建方案“議”出的最終結果。目前,該路段已在加緊施工,將在年底通車。

  “三事分議”法讓村裏的大事決議、日常小事,每一個環節都由群眾一起來參與決定,矛盾自然就能夠在源頭得到化解,大大提高了鄉村綜合治理水準。由治及興、由興而富。近年來,楓源村積極探索實施“紅色+文化+旅遊”發展模式,引進旅遊公司等合作夥伴,培育鄉村講師,開辦農家樂、精品民宿,紅色研學旅遊已成為重要增收途徑。2022年,楓源村的村級經營性收入超過12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近300萬元。

  (記者 幹婧 共用聯盟·諸暨 李伯儉)

來源:浙江日報    | 撰稿:辛文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