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唸唸不忘必有迴響 中國武術從亞運向前瞰
發佈時間 | 2023-10-01 09:58:49    

   沒有任何懸念,亞運賽場上的“武林大會”以中國包攬11金完美收官。

  掌聲留在了賽場上,但武術帶來的熱度似乎還在賽場外蔓延——

  “這幾天來諮詢的電話,比以前多了一倍。”杭州多個武術機構的負責人都告訴記者,來電中甚至還有一些生活在杭州的外國人。

  奧林匹克的本質,是一種文化的認同與共融。在全程跟蹤了武術所有項目亞運比賽後,記者發現,獎牌的歸屬,對於這個項目而言,似乎並不是最重要的。

  在這5天中體現出來的趨勢、現象和疑問,可能會是中國武術之於這屆亞運會更深沉的迴響。

  武術賽場上的文化認同

  如果要找一面鏡子,來映射中國文化在亞運賽場上的認同感。那麼,武術賽場,可能會是最合適的地方——

  在這裡,各國選手都身穿中國傳統的武術服上場,中國風配色、中國味的刺繡幾乎都是標配,甚至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隊隊員的武術服就是在杭州定做的;

  在這裡,武俠片中的“抱拳一禮”處處可見——右手握拳,左手為掌,雙手一碰,抱拳為禮。無論是運動員入場、賽後接受採訪,還是裁判員亮相離場,都會行禮;

  在這裡,你可以聽到滿滿的中國風配樂,《映山紅》《茉莉花》《滄海一聲笑》《我愛你中國》等經典歌曲,反覆回蕩。

01.jpg

  馬來西亞隊選手SYDNEY CHIN Sy Xuan在比賽中。

  武術,源於中國,屬於世界。一個體育項目的影響力,除了運動技術本身,更多的來自於它的文化影響力和認同感。

  新加坡武術運動員曾俊愷準備了兩套衣服,一套以白橙兩種顏色為基礎,繡上藍色的龍紋,另一套則是白色為底,繡有綠色水紋和黃色龍紋。“我很喜歡龍的形象,定做服裝前我特地搜尋了資料,龍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是很特別的存在,象徵著智慧和勇敢。”曾俊愷説,這些年他的參賽服,件件不離龍。

  伴隨著《東方紅》的配樂,菲律賓選手阿加莎·克麗絲滕曾·王在場上揮灑自如地表演了一套太極拳。曾來過中國十多次的她對中國文化非常著迷,在她看來,這首歌曲象徵著美好的期望;香港運動員陳穗津選擇了《只此青綠》作為她的太極劍配樂,“我特地選擇了這首古風的音樂,在我的印象中,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

  “在選擇服裝、音樂等過程中,運動員們需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比如選擇服裝刺繡時,他們會詳細了解各種花草動物在中國代表的寓意,選擇歌曲時也會去感悟每首歌所表達的情感,這是武術中的文化交流,在其他體育項目中很難見到。”2006年多哈亞運會武術冠軍毛婭綺告訴記者。

  “文化認同之外,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武術項目人群的覆蓋面。”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杭州亞運會武術場館競賽技術運作主任林小美告訴記者,武術項目如果想出現在奧運會的舞臺上,首先要跨過一道門檻:最低的要求是在全世界至少70個國家以上得到普及,否則很難通過國際奧會的批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武術項目目前已經達到這個要求。

  以體育促團結,武術,就像一根紐帶,在賽場的拼搏中、在文化的融合中,串聯起亞洲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聯繫。從某種程度上説,這種聯繫,將決定了中國武術的熱度可以延續多久,也決定了中國武術能在世界走到多遠。

02.jpg

  汶萊隊選手在比賽中。

  亞運之後,能否“瞰見”奧運

  入奧,幾乎在採訪中,我們聽到頻次最高的關鍵詞——武術入奧是所有武術人的夢。武術項目比賽第一天,中國香港代表團團長霍啟剛到現場為運動員加油時就表示,爭取武術入圍奧運會是其未來的目標。

  中國武術與奧運結緣始自20世紀30年代,1936年武術作為表演節目第一次亮相奧運會舞臺。而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以及世界各地的武術運動員、愛好者及官員們,都在正積極推動“武術入奧”。經過幾十年的努力,2020年武術正式被列入第四屆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中華傳統武術,體系龐雜、門派眾多,僅拳種就多達百餘個。所有人都知道,一個地域性的體育項目入奧有多難?林小美告訴記者,武術入奧的難點在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武術項目的評分規則要更加規範地對標奧運會的標準,減少人為因素的干擾,還需要進一步規範;二是武術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推廣力度還不夠,雖然國際武術聯合會的會員已有158個,甚至遍佈了五個大洲,但總體影響力還是不夠,需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

  唸唸不忘,必有迴響。這是電影《一代宗師》中的經典臺詞,同樣是對武學的極致追求,葉問的執著和國人對武術入奧的堅持,異曲同工。

  如何走出去、如何紮下來,都是決定武術能否從亞運走向奧運的關鍵。從這個角度來看,此次亞運會正在釋放積極的信號——

  記者在現場注意到,5天的武術比賽,雖然是非奧項目,但武術賽場的上座率都很穩定,且來看武術比賽的觀眾,不少都帶著孩子。

  杭州市民許先生,就帶著5歲的兒子來看武術比賽。“他正在學武術,帶他來感受現場的氣氛。”許先生説話間,一旁的小朋友就像模像樣地打了一組套路拳,今年8月,他剛拿了第15屆香港國際武術比賽男A2組的第一名。

  這樣的熱情延伸到了武術場館之外。“這幾天的諮詢量明顯增加,不少家長都是看了亞運會武術比賽後想讓孩子學武術。”杭州蕭山一家少兒武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他們的教學點,幼兒園中班到二年級的小朋友佔到60%左右,是學習武術的主力軍。

  杭州慶春路一家少兒武術培訓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兩三年來學武術的孩子明顯多了起來,每年增長約10-20%的學員。“可能是由於國家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家長對體育的重視程度也在提高,武術的考級制度也逐漸完善。”這位負責人説,和跆拳道等項目比起來,武術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國家一級裁判員毛朝陽也認為:“不管是否入奧,不管以何種形式,推廣和普及才是當今武術事業的關鍵所在。”

  毛婭綺覺得,亞運會應該是一個“放大器”,“當前全社會對武術這項運動還不是特別了解,武術的推廣任重而道遠,而這樣的推廣需要更高更大的平臺,亞運會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我們不知道中國武術離奧運還有多遠,但至少“後亞運時代”的中國武術站在了更高的起點。

來源:潮新聞    | 撰稿:姜曉蓉 張彧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