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亞運之光映照神州大地——三座亞運之城的光榮與夢想
發佈時間 | 2023-09-21 09:04:48    

   9月20日,杭州亞運會火炬傳遞回到本屆亞運會舉辦城市杭州。從9月8日火炬實體傳遞啟動以來,2022名火炬手高舉“薪火”,傳遞友誼和團結,揮灑中國式浪漫。

  作為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後我國舉辦的規模最大、水準最高的國際綜合性體育賽事,杭州亞運會全國關注、舉世矚目。習近平總書記親切關懷、高度重視杭州亞運會籌辦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為各項工作指明方向。

  亞運之火點燃國人激情,亞運之光映照神州大地。33年間,中國三次舉辦亞運會,凝結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共同夢想,折射出一個東方大國的現代化之路。

  凝心聚力傳承發展,這是一條奮進崛起之路

  1990年9月22日,北京亞運會開幕式在工人體育場隆重舉行。由劉歡和韋唯演唱的《亞洲雄風》響徹體育場上空,唱響了一個正在改革開放中勇毅前行的發展中國家的高昂旋律。

  北京亞運會主體育場工人體育場,則成為新中國各項事業飛速發展的時代縮影。作為首都工人階級向新中國成立10週年獻禮工程,上萬名建設者在蘆葦坑和荒地裏日夜奮戰,于1959年8月建成了我國當時最大的綜合性體育場,創造了著名的“蘆葦坑奇跡”。

  在一座曾經書寫輝煌奮鬥歷程的體育場舉辦體育盛會,北京亞運會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在這屆亞運會上,中國男子網球運動員孟強華和隊友們勇奪男子團體、單打、雙打冠軍。“每當遇到生涯低谷、生活逆境,這段難忘的經歷總能激勵我直面挑戰、奮勇向前。”提起北京亞運會,如今已是北京體育局副局長的孟強華激動如初,“改革開放後的中國,人們總是飽含激情,大家都在奮鬥拼搏”。

  北京亞運會舉辦時,羽毛球運動員林燕芬剛剛進入國家隊,為國爭光成為她的最大夢想。2010年,廣州圓夢亞運,林燕芬時任廣州亞組委志願者部副部長,辦好亞運又成為她的重要使命。

  “在廣州亞運會籌辦和舉辦的過程中,每一名廣州人心中都充滿激情與夢想。”如今擔任廣州市體育局副局長的林燕芬説,廣州亞運會演繹中國的崛起與精彩,再一次彰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如果説北京亞運會讓人們認識了改革開放的最初模樣,廣州亞運會則讓人們體驗到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從一座城市的發展新路,感受到一個國家的改革新風。”

  廣州亞運會之後,天河體育中心周邊商業發展和配套設施不斷完善,成為廣州新中軸線的城市地標;位於廣州番禺的亞運城綜合體育館歷經後亞運時代改造,成為全民健身的熱門場館,推動了一座新城的發展……站在廣州市最高建築廣州塔上俯瞰全城,一個因亞運而改變的城市盡收眼底——城市道路四通八達,城市綠化遍佈全城,新老城區面貌一新……“借力廣州亞運會,廣州的城市建設大大提速。”曾經擔任廣州亞組委市場開發部部長的方達兒説。

  還有3天,亞運之火將點亮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這座屋頂由28片大“花瓣”和27片小“花瓣”構成的體育館,宛若一朵盛開在錢塘江畔的“蓮花”,綻放出新時代的靚麗風采。

  “《杭州市亞運城市行動計劃綱要》提出通過健康城市打造、城市國際化推進、基礎設施提升、綠水青山守護等具體行動,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一起參與亞運盛會,助力城市發展。”杭州亞組委執行秘書長、杭州市副市長陳衛強説,杭州,正向著“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的辦賽目標穩步邁進。

  從長城腳下到珠江兩岸,再到錢塘江畔……光陰流轉,北京已經成為“雙奧之城”,亞運會也第三次來到中國。從當年舉全國之力舉辦亞運盛會,到如今著眼長遠發展共建亞運之城,中國的綜合國力與辦賽能力、對於世界大賽的認知與理解早已今非昔比。

  “打通中軸線、修橋鋪路、建造場館……北京亞運會對於首都城市規劃建設和體育事業發展的意義非同尋常,也為後來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和冬奧會奠定堅實基礎。”曾主導北京亞運會城市規劃和場館建設的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柯煥章説,“33年間,三屆亞運會,這是三座亞運之城的發展印記,又展現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奮鬥成長的足跡。”

  從容自信擁抱世界,這是一條開放騰飛之路

  2010年11月12日,珠江之上,海心沙島,進行了一次宏大的城市行為藝術展示,上演了一場精彩的視覺文化盛宴。

  以珠江為舞臺,以城市為背景,《大地之水》《海洋之舟》《白雲之帆》《花城之邀》四個篇章相繼上演,以“啟航”為主題的廣州亞運會開幕式展現出中國文化的巨大魅力。“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樹起了一座豐碑,我們的目標是,把廣州亞運會打造成另一座豐碑。”廣州亞運會開幕式總導演陳維亞曾説。

  中國人的亞運情結總是與奧運夢想緊密相連。北京成功舉辦亞運會後,正式提出申辦2000年奧運會,並確定了申奧主題口號——“開放的中國盼奧運”。

  從北京亞運會成功舉辦後全民共盼奧運開始,長期熱衷體育收藏的北京東城居民龔虎彪,對每一屆體育大賽都密切關注。北京奧運會和北京冬奧會開幕當天,龔虎彪都手持自製的倒計時牌與矗立在城市核心區的官方倒計時牌合影留念,紀念盛會召開,珍藏曆史瞬間。“從亞運之城到‘雙奧之城’,世界重新認識了騰飛的中國,中國全面擁抱了嶄新的世界。”龔虎彪説。

  廣州亞運會舉辦之時,北京已成功舉辦了“無與倫比”的2008年奧運會。杭州亞運會舉辦前一年,北京又以“無與倫比”的2022年冬奧會驚艷世界。作為“雙奧”開閉幕式總導演,張藝謀以特有的中國式浪漫向世界展示中國的歷史文化之美和開放包容之姿。

  “從北京奧運會到北京冬奧會,我們的人民愈發自信,文化愈加繁榮。”張藝謀説,從過去更多講述“我”昇華到“我們”。中國人正用更開闊的視野、更開放的態度,向世界貢獻中國力量和智慧。

  北京冬奧會期間,以熊貓為原型的吉祥物“冰墩墩”憨態可掬,寓意深遠,令國人追捧,讓世界癡迷。“一墩難求”成為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促進了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

  “無論是北京亞運會的熊貓‘盼盼’,還是廣州亞運會的五羊‘祥和如意樂洋洋’,每逢國際綜合性體育賽事,吉祥物總會成為文化符號和文明使者。”國際奧會文化與奧林匹克遺産委員會委員、國際顧拜旦委員會委員侯琨説,吉祥物體現著一個國家的氣質,彰顯著一個時代的氣息。

  經歷團隊6次大修改、20次小修改,杭州亞運會吉祥物“江南憶”——“琮琮”“蓮蓮”“宸宸”三隻吉祥物呈現在公眾面前。

  “如果説北京亞運會通過‘盼盼’讓世界認識了一個從神秘走向多元開放的中國,廣州亞運會通過‘五羊’向世界傳遞美好的祝福,那麼杭州亞運會則要讓世界看到富有詩性的江南氣韻,感受到當下中國應有的從容和自信。”杭州亞運會吉祥物主設計師、中國美術學院教師張文説。

  “杭州亞運會開幕在即,這將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偉大進程的又一次歷史見證,也將標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一個新高度。”侯琨説。

  追逐夢想攜手同行,為人類文明進步作貢獻

  9月的江南秋意漸濃,錢塘江畔微風拂面。以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大蓮花”為代表的杭州亞運會體育場館正靜候盛會啟幕。杭州亞運會、亞殘運會共啟用56個體育場館,目前已有51個場館制定了賽後利用計劃。

  “從國內外大型賽事來看,節儉辦賽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一種共識、一種行動。”杭州亞組委、亞殘組委副主席兼秘書長、杭州市市長姚高員表示,杭州亞運會的辦賽要求中,“簡約”是擺在首位的。場館建設堅持“能改不建”,並做好賽後可持續利用“後半篇文章”。“這也是‘綠色、智慧、節儉、文明’理念的題中之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為迎接北京亞運會,北京啟動了大規模的城市規劃建設;北京亞運會後,北京又經歷奧運會和冬奧會場館建設改造。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鳥巢”改造升級成“最智慧的館”,“冰絲帶”被譽為“最快的冰”。奧運遺産成為北京城市新地標,吸引著絡繹不絕的遊客到此打卡,品味經典,感受榮光。

  撫今追昔,曾經負責主持多項亞運會工程的北京建工集團原總經理霍義棠感慨萬千:“當年,我們的使命是實現工程建設領域的自立自強,做到中國標準、中國設計、中國建造;如今,我們的責任是為全球提供更高水準的工程建設服務,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新思想引領新征程,新理念催生新實踐。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週年。從英國曼徹斯特空港城到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鳳凰工業園,從坦尚尼亞姆薩拉托國際機場到模里西斯貝松公路……霍義棠退休前所任職的北京建工集團為“共建國家”打造的諸多標誌項目,讓“中國建造”這張閃亮的“國家名片”愈發熠熠生輝,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動實踐。

  不久前,杭州亞運會主題歌曲《同愛同在》正式對外發佈。“你和我同住亞細亞,同呼吸同感受同夢想……”一個“同”字貫穿歌曲,凝聚起同愛同在、同心同創,同力共贏、同向未來的力量,傳遞著人們心手相連、攜手同行的美好心願和共同追求。

  “我們不僅是地理上一個家園,而且我們是心在一起、命運與共的一個整體。很高興能通過亞運會這個契機,通過這樣一首大愛之歌來表達我們這種‘同愛同在’的心聲,這也是我們共同追求美好與和平、團結與奮鬥的情感表達。”演唱者孫楠説,“它不僅適合亞運會,在很多場景下,都有其價值。”

  一部亞運史,就是一部亞洲國家不斷發展、創新、繁榮的恢弘歷史。三座亞運城,更是中華民族向著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的生動注腳。

  在位於杭州市中心的武林廣場,紅色的倒計時牌矗立中央,“中國特色 亞洲風采 精彩紛呈”十二個大字格外奪目,人們正熱切盼望杭州亞運會開幕倒計時到零的時刻。

  亞洲在期待,實現全部報名參賽的亞奧理事會所有45個成員國家和地區,將在杭州共襄盛舉、共繪藍圖!

  世界在期待,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程中,中國將為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貢獻!

來源:新華社    | 撰稿: 周傑 孔祥鑫 李春宇 姬燁 夏亮 王浩明 高萌 董意行 胡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