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之江潮歡涌 風正一帆懸 浙江以“兩個先行”打造“重要窗口”展現奮進新姿態
發佈時間 | 2023-09-20 09:21:33    

   錢江澎湃,奔騰入海;之江大地,熱情涌動。再過3天,萬眾期待的亞洲體育盛會將在杭州璀璨啟幕。

  正如“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浙江始終保持昂揚的奮進姿態。以“八八戰略”為統領,浙江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現代化先行,“努力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

  以杭州亞運會為契機,浙江的中國式現代化探索、共同富裕實踐,如同一幅壯麗恢弘的長卷,在我們眼前徐徐鋪展……

  “硬核”科技支撐高品質發展

  9月20日,杭州亞運會火炬傳遞在杭州奧體中心迎來收火儀式。此次傳遞過程中,與2022名火炬手共同“奔跑”的,還有超過1億名“數字火炬手”。

  小小的“數字火炬手”,包含AI數字人、區塊鏈等多種高新技術,背後是亞運核心繫統100%“上雲”的支撐,這是“浙江製造”高品質發展的一個縮影。

  2022年,浙江地區生産總值達7.77萬億元,連續29年穩居全國第4,數字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超過50%。目前擁有中國民營企業500強108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32家,均居全國前列。

  衝壓車間的生産線上,自動化無人設備每2秒就能製成一個衝壓件;焊裝車間內,526台工業機器人翻飛忙碌,運用鐳射飛行焊等先進技術,每小時最多可焊裝約45台車架……

  走進位於浙江省寧波市的領克汽車余姚工廠,車間內正開足馬力生産,一輛輛新能源汽車從高度自動化的産線開出,其中一半出口海外。

  “國內25萬元以上中高端汽車出口,領克市場佔比排名第一。”領克汽車余姚工廠製造副總監陳關劉介紹,2022年,領克向海外出口3.5萬輛汽車,同比增長2倍以上,其中多數面向全球門檻最高的汽車市場——歐洲。

  早在2020年8月,浙江實施製造業産業基礎再造和産業鏈提升工程,打響産業鏈現代化攻堅戰,聚焦智慧裝備、數字安防、積體電路、新能源汽車等佈局十大標誌性産業鏈。

  同時,圍繞建設製造強省,浙江正在打造形成4個萬億級先進産業群,15個千億級特色産業群,一批百億級新星産業群。

  浙江高新技術産業前景廣闊,奠定了未來發展的強勁動能,而這背後,離不開“最強大腦”的支撐。大科學裝置實現零的突破,之江實驗室納入國家實驗室體系,10大省實驗室和10大省技術創新中心完成佈局……浙江省科研實力正在穩步邁入全國“第一方陣”。

  全長39公里、面積416平方公里、聚攏50余萬海內外人才的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是支撐浙江經濟面向未來的創新策源地之一。

  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管委會副主任施黃凱説,這裡集聚了2597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80余個國家級科創平臺,為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能。“這裡每個工作日都能新增80家科創主體!”

  統籌城鄉闊步邁向共同富裕

  杭州市淳安縣,千島湖秀水畔的界首鄉,山地自行車、公路自行車、鐵人三項等亞運場館已蓄勢待發,等待運動健兒一展風采;界首鄉西南方向的庫區對岸,更多“隊員”正在共同富裕的賽道上通力協作,攜手共進。

  “在不打破行政區劃前提下,2個鄉鎮25個行政村構建‘聯合體黨委+聯合體理事會+強村富民公司’架構,形成‘一張圖’謀劃、‘一盤棋’統籌、‘一條心’發展的格局。”淳安縣相關負責人説,先富起來的下姜村正帶領周邊20多個村子組成的“大下姜”一起努力,共同奔向美好生活。

  下姜村的發展,如同一滴水折射出浙江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全貌。2021年6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援浙江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意見》正式發佈,浙江在高起點上被委以新的重任。

  按照意見的發展目標,到2025年,浙江省推動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取得明顯實質性進展;到2035年,浙江省高品質發展取得更大成就,基本實現共同富裕。

  “如今,第一個目標時間已過半,浙江不斷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同時著力打造一批標誌性成果、著力推動一批共同富裕機制性制度性創新模式、著力出臺一批改革方案。”浙江省委社建委專職副主任孫哲君説。

  在杭州市濱江區一幢寫字樓內,由濱江區與溫州市泰順縣出資租賃場地設立了“濱泰科創飛地”。位於浙南山區的泰順縣“反向”到科創要素更為集聚的杭州濱江區設置“飛地”,探索出“研發在飛地、製造在泰順”的新模式。

  濱江的國際級配套為泰順所用,雙方協商分紅,形成合作良性迴圈。”泰順縣投資促進中心副主任董夫東説。

  在邁向共同富裕的征程上,浙江認真處理好“城與鄉”“山與海”“內與外”的關係,持之以恒實施“千萬工程”、山海協作工程、對口支援幫扶等一系列重大舉措,持續推動50個發達縣(市、區)結對幫扶山區26縣,通過山海協作引進特色産業項目12000余個。

  “教共體”“醫共體+醫聯體”等模式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城鄉差距,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穩步推進,後發地區發展動能不斷被激活……“紮實推進共同富裕示範區建設,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為發展增添了民生溫度。”浙江省規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周世鋒説。

  “綠色浙江”築牢發展底色

  作為舉辦開幕式的主體育場,形似“大蓮花”的杭州奧體中心靜待綻放。在“大蓮花”4樓和5樓,分佈在角落的感測器準確感知著70多個區域的“呼吸脈動”,動態管理能耗,由此實現精準降碳。

  從錢塘江畔移步富春江邊,在富陽水上運動中心,滿目皆綠,心曠神怡。場館頂樓,有一座與周邊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的空中花園。這裡種植著歐石竹、百日草、月季等花木,不僅讓整個場館綠化率達到45%,還能固碳釋氧、隔熱保溫和減輕雨水徑流。

  綠色,是杭州亞運會的顯著標識,也是浙江高品質發展的鮮明底色。

  2003年,浙江省委作出創建生態省決定,以“811”生態環保系列行動和“千萬工程”等為抓手,一任接著一任幹,全省生態環境實現了質的提升和改善,公眾滿意度多年持續提升。

  一組數據是“綠色浙江”的鮮明注腳:省域控斷面優良水質比例達到97.6%,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不斷創造歷史最好水準;空氣品質在全國重點區域率先達標,省域森林覆蓋率達到61.15%……

  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王以淼説,20年來,浙江建立完善黨政幹部政績考核、環境損害責任追究機制,取消衢州、麗水和山區26縣GDP總量考核,成體系、持續性的制度優勢不斷轉化為治理效能。

  臨近秋分,走進湖州市安吉縣余村村,竹海連綿疊翠,碧空白雲相映。村民忙著張羅農家樂的生意,國漫主題咖啡館吸引著越來越多返鄉創業的年輕人把工位搬進綠水青山。

  “通過引進研學教育、文化創意等多種業態,村民收入連年增長,同時又進一步提升了環保投入和環保理念。”余村村黨支部書記汪玉成説,“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金山銀山又反哺綠水青山。”

  如今行走在之江大地,綠水青山不僅成為全省1.9萬餘個鄉村的“金名片”,還成為可持續發展的“聚寶盆”。鄉村旅遊、休閒農業等新産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浙江全省農民收入從2003年的5431元增長至2022年的37565元,連續38年居全國省區第一。

  擦亮社會治理“金字招牌”

  一大早,杭州西湖邊平湖秋月西湖志願服務微笑亭悄然開張:一方木色的小亭子,裏面整齊地擺放著景區地圖、雨傘、醫藥箱和免費涼茶,準備迎接四方賓客。

  杭州亞運會開幕在即,除了3.76萬名直接服務賽事的賽會志願者,行走在城市中,各類志願服務點位也成為一道別樣的風景。

  在浙江,志願者、社會組織不僅是賽時的重要保障,也是日常社會生活中參與服務、共治的最小單元。

  截至2023年5月底,浙江全省共有在鄉鎮(街道)備案的社會組織24.35萬家,其中社區服務類和平安治理類佔比58%。

  浙江工商大學黨委書記鬱建興表示,作為省域社會現代化先行的重要尺規,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之江大地不斷涌現經驗做法。

  “尤其是自上而下的‘領導下訪接訪經驗’與矛盾不上交的‘楓橋經驗’並行,是源頭治理的新模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基層的成功探索。”鬱建興説。

  歷久彌新的基層治理“楓橋經驗”、“領導下訪接訪經驗”、村務監督“後陳經驗”……社會治理方面的經驗探索制度創新支撐浙江的長治久安。

  20年來,浙江平安建設方面走出了兩條曲線。一條“上行線”:2022年,浙江群眾安全感為99.28%,連續多年居全國前列,相比2003年提升8.48%;一條“下行線”:各類案事件持續下降,刑事案件總量從50.9萬餘起下降到23.6萬餘起,是命案發案率最低的省份之一。安全生産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火災等各項指標也均大幅下降。

  與此同時,通過數字化改革,浙江省域範圍內的社會治理效能得以進一步提升。通過浙江省信訪局打造的“民呼我為”平臺,大事小情網上流轉,每道程式推進節點都會留痕,信訪件辦理效率得到顯著提升……

  “一根網線一塊屏”,不增加編制、不新建場地的情況下,浙江全省已有2.7萬家遍佈鄉村、社區、行業組織的“共用法庭”,把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數據顯示,浙江各類共用法庭已指導調解40萬件次,化解矛盾糾紛30萬件次。通過持續不懈的訴源治理,2018年起,浙江法院收案量連續5年出現下降。

  守護文脈繁榮文化“文潤人心”

  從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良渚“採擷”而來,在世界遺産杭州西湖畔踏上傳遞的旅途,經過之江大地11地市,聖火的“旅途”恰似一場文化浙江的巡禮。

  9月15日,火炬傳遞來到溫州市,在市中心甌江畔,火炬手梁岩華跑過新近發掘的文化地標——朔門古港遺址。

  古碼頭、沉船、棧道……2021年10月,連片發現的遺跡讓溫州望江路下穿隧道施工被緊急叫停。市政工程讓位於文化保護,朔門古港遺址的神秘面紗被逐步揭開:碼頭、沉船和海量瓷片等重要遺存,不僅是溫州千年商港的實證,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考古發現。

  金華浦江,一粒稻米“孕育”萬年上山文化;寧波余姚,7000年河姆渡文化“奏響”史前文明的華章;杭州良渚,成為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聖地……溫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梁岩華説:“聖火傳遞路線無不閃耀著之江大地的文化印記。”

  拉長時間軸,浙江能在各個時期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化烙印;留意身邊事,在浙江城鄉也能找到各類文化服務“閃光點”:既有杭州國家版本館、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等網紅打卡地,也有城市書房、社區文化家園等基層文化陣地矩陣。

  為完善文化服務供給,20年間,浙江已累計建成5萬餘家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點)和農村文化禮堂。

  不僅有厚重的文化地標、便捷豐富的文化服務網點,伴隨火炬傳遞的,更有“文潤人心”的文明光芒:“最美媽媽”吳菊萍、跳江救人外賣員彭清林、“擋刀女孩”崔譯文……杭州亞運會火炬手隊伍就是浙江“最美現象”的代言人。

  截至目前,浙江涌現出“時代楷模”5例、全國道德模範18人、“中國好人”536例;擁有全國文明城市數量從2005年的1個增加到目前的27個,成為首個全國文明城市設區市“滿堂紅”的省份。

  文化繁榮也離不開産業發展,兩組數據就是很好的注腳:過去20年間,浙江省文化産業增加值從442億元增長至5145億元,佔GDP比重從3.8%增長至6.95%。

  此外,浙江通過實施文化企業“鳳凰行動”,截至2023年5月底,已擁有規上文化企業5915家、上市文化企業45家;並加快推進之江文化産業帶、橫店影視文化産業集聚區等重大平臺建設,推動視聽産業、數字出版、短視頻、數字音樂等四大國家級基地落戶浙江。

  浙江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來穎傑説,浙江圍繞“增強先進文化的凝聚力”“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提高社會公共服務能力”“三個力”,做好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護工程等八項工程,推動浙江從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邁進,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撰稿:辛文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