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全國41.1%男性體重超重?20多歲小夥體重飆到300斤確診糖尿病 ,解讀中國肥胖地圖:這一代的年輕人該如何抵禦肥胖?
發佈時間 | 2023-08-22 15:40:36    

   上周,學術期刊《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糖尿病、肥胖與代謝》)發表了題為“中國肥胖患病率及相關並發癥:1580萬成年人的橫斷面真實世界研究”的報告 ,繪製出了一幅數字版的“中國肥胖地圖”。按照我國超重和肥胖的BMI(身體品質指數)分類標準,1580萬成年受試者中超重人群佔比34.8%,肥胖人群佔比14.1%。

  全國41.1%男性體重超重

  27歲小夥參加工作後,體重大幅增加

  報告數據顯示,從肥胖的“性別差異”來看,超重和肥胖在男性中比女性更普遍,超重男性佔比41.1%,女性佔比 27.7%,肥胖男性佔比18.2%,女性佔比9.4%。記者向浙江醫院營養科負責體重管理門診的斯彩娟副主任醫師求證,門診的肥胖男性是否真的比女性多?

  斯主任表示,門診遇到的男女比例較為平衡,但她確實感到最近肥胖男性前來門診尋求減重幫助的比例大幅提升。“尤其是20-30歲的男性,在參加工作後,工作環境、生活習慣發生了改變,導致他們的體重大幅增加。”

  27歲的IT碼農小張就是其中之一,他兩個月前來到體重管理門診,因為平時長期寫代碼,坐在辦公室,很少去鍛鍊,加上熬夜吃宵夜的“加持”,體重蹭蹭往上躥,稍不留神就快超過“2”字頭了。他意識到自己再這樣下去很可能被猛增的體重影響到正常生活,於是到醫院尋求幫助。

  “男性肥胖有幾方面的原因,像小張就是在工作中受到的壓力較大,導致其肥胖。長期的過高壓力和不良習慣易導致內分泌激素分泌紊亂。此外,男性常常需要應酬,酒桌上過量飲酒,也會導致肥胖。長期缺乏充足的睡眠也是易致肥胖因素之一。”斯主任對於男性肥胖比例高的現象做了深入的原因分析。

  減肥只能吃水煮菜?

  要時刻保持饑餓感?

  營養科專家:非也!

  小張在體重管理門診是否迎來了“蛻變”呢?現在的小張確實瘦了不少,他感到自己走路的步伐都變得輕盈了,也正在慢慢回歸正常的體重。按照減肥黃金公式:飲食控制+運動管理,小張一定在這2個月受了不少苦,比如吃水煮菜,不沾一點油鹽……

  斯主任否定了這個想法。她表示,其實很多大眾都認為減肥控制飲食就是吃水煮菜,來醫院營養科醫生會給出一個完整的菜譜,要完全照著上面做。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營養科給出的是一個大概的飲食模式,根據每個人的身高、體重,量身定制一個減重計劃,每天要攝入多少營養素以及相應的份量。

  斯主任還提到,“減肥不能吃飽,時刻保持饑餓感”也是個不正確的觀念,可以攝入優質的蛋白質及優質碳水,直到自己感到飽足為止。

  而之前盛行已久的高蛋白飲食也並不全適合所有人,腎功能正常的人才能接受這種高蛋白飲食方式,不然在代謝上會有負擔。斯主任還提醒,正常的減肥速率是一個月減重不超過基數的5%。

  近九成肥胖患者存在並發癥

  體檢報告中的這些指標需要關注

  報告中還提到,整體人群中,最常見的肥胖相關並發癥是脂肪肝(34.9%)、糖尿病前期(27.6%)、血脂異常(24.9%)和高血壓(17.6%)。與健康體重參與者相比,超重/肥胖參與者的並發癥患病率明顯更高。

  浙江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阮園副主任醫師表示,門診中遇到的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病人多存在肥胖的問題。就糖尿病患者來説,肥胖導致內臟脂肪高,出現胰島素抵抗,糖耐量就會出現異常。這也是糖尿病發病的直接病理基礎。

  “2型糖尿病都是由於飲食不節、久坐少動、長期熬夜的生活方式引起的,這些生活方式直接導致體重增加,因此肥胖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合理控制體重對糖尿病病人來説非常重要。此外,肥胖會導致三高以及繼發的心腦血管疾病。”阮主任提到。

  門診來的一個30歲不到的男性小于就是典型的因肥胖導致其他並發癥的例子。小于一米八不到的個頭,體重已經飆到了300斤,他來門診時的場景,阮主任至今印象深刻。診室在三樓,小于爬上來就累得氣喘吁吁,上氣不接下氣。後來發現他的BMI指數到了45,且在檢驗報告中確診了糖尿病、脂肪肝以及高血脂。

  小于的情況已經如此嚴重,為何拖延到那麼遲才來看診?阮主任提到,其實很多年輕人都不太重視肥胖這個問題,單純覺得只是體重比較重,卻忽略了肥胖可能帶來的不可逆的並發癥。

  那麼要如何及時發現自己的身體可能因為肥胖而出現的並發癥呢?阮主任給出的建議是,“

  可以關注體檢中是否出現脂肪肝、高尿酸以及肝酶輕度上升,這些都可能是並發癥的前兆。與此同時,如果BMI超過24,也要引起重視。”

  (為保護患者隱私,文中患者均為化名)

來源:橙柿互動    | 撰稿:記者 吳雙 通訊員 郭俊    | 責編:徐敏娜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