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浙江00後的“就業第一站”:煙火氣,人情味,去山鄉,他們不走尋常路
發佈時間 | 2023-08-21 14:08:46    

   又到一年畢業季。走出象牙塔的畢業生們,人生的下一站,從何開啟?

  一邊是高校畢業生再創歷史新高;一邊是部分大廠裁員風聲頻傳、地産等行業招聘減少,就業形勢相對嚴峻。

  一邊是考公考研熱;一邊是偏遠基層、傳統製造業一才難求,企業“招工難”和畢業生“就業難”的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三次提及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提出“突出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期,從國家到省、市、縣陸續發佈政策,助力高校畢業生更好就業。

  今年畢業的大學生都是00後。這個夏天,有人擁抱網際網路浪潮,在新職業中馳騁;有人遠赴邊疆,在廣袤天地中尋找自身價值;也有人選擇從城中村起步,在煙火氣和人情味中探索新機……日前,潮新聞記者探訪各地,從一個個鮮活個體中觀察浙江畢業生的“就業第一站”。

  煙火氣,人情味

  停在城市“落腳樁”

  22歲應屆畢業生王瑜璐此前從沒想過,自己的職業道路會從城中村起步。今年7月7日,在勞動合同書上鄭重地簽下名字,王瑜璐有種強烈的感覺: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自己的人生或許都將與“駱家莊”這個城中村緊密相連。

  駱家莊是杭州最大的城中村之一,這個兼具城與鄉特質的地方,承托起了2700多個本地人和近兩萬名外來者的日常生活,原住民和流動人口比例約為1:8,其中,18歲至40歲的年輕人,佔據了駱家莊流動人口的69%。

  這裡被網友戲稱為“落腳樁”,這是今年西湖區委交給駱家莊的一個試點課題:黨建引領外來青年群體發展,打造“青年來杭第一站”。今年7月,駱家莊推出“來杭青年助業計劃”,面向外來青年提供包括免費過渡公寓等5項助業行動,王瑜璐是首位受益者。

  “穩就業需要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為畢業生搭建起強大的社會支撐系統。”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馬亮説,讓大學生“就好業”,需要政府、用人單位、高校、鎮街等形成合力。城中村等城市微小細胞,如果充分激發活力,主動提供居住、就業、創業等多種支援,就會成為穩就業尤其是“慢就業”群體的重要助力。

  王瑜璐就是被駱家莊優越的住宿政策吸引而來。她所住的免費公寓,由一棟4層民居改建,灰色工業風的墻面簡單大方,充滿多巴胺的彩色標語隨處可見,“努力成為一個很哇塞的人”。從風格上看,很“討好”年輕人。

  在駱家莊,人情味和煙火氣消弭了畢業生們的漂泊感。社區外的駱家莊創業街,佈滿了大大小小80多家餐飲店,老底子的杭州菜、四川烤魚、東北燒烤……不論來自何方的遊子,都能在這裡找到家的味道。5.6萬平方米的西溪科創園,匯聚了多家知名企業,為不少求職者提供了職業起航的第一站。住滿7天免費公寓後,王瑜璐決定接過社區拋來的“繡球”,配合社區育養中心的籌建,正式開張后,承擔教師及對外聯絡等工作。

  “如果沒有明確的就業目標,在城中村這樣的地方停留、過渡,是梳理就業預期和了解一座城市最便利的窗口。”馬亮認為,城中村是普惠性質的“就業第一站”,而在各行各業中,也應搭建體系,為畢業生職場過渡營造良好氛圍,如知名的北京“798”藝術園區、北京宋莊“畫家村”、景德鎮三寶國際陶藝村、莫幹山鄉村青年創客中心等。更多社會微小“細胞”的集聚,將降低畢業生身份轉換的門檻。

  駱家莊社區黨委書記章忠萍有更大的雄心,不只要打造“來杭地”,更要向“留杭地”邁進。他向記者講述了他的“和美三來為青年”計劃——

  首先,要先吸引青年人“看過來”,用人情味、煙火氣以及豐富的活動和合作項目,給身懷夢想的他們營造好氛圍;然後,要“住下來”,便捷交通加上完善配套,給年輕人打造新潮聚居地;第三,也是最關鍵的,是“創起來”。在駱家莊推出的助業計劃中,創業項目經申請,初篩、審核通過後,除租房補貼外,還可獲得駱家莊股份經濟合作社最高1000萬元的創業啟動資金。“只有不斷創造新業態,才能帶來量大穩定的就業崗位,讓這裡成為更多青年的‘就業第一站’。”

  接下來,駱家莊的經驗將在西湖區進一步推廣。西湖區委人才辦有關負責人介紹,他們已經在全區11個鎮街及4個産業平臺排摸出有意向的房源,計劃在近期推出,凡是畢業3年內的大專及以上學歷的青年人才,來西湖區創業就業,都有機會住到這樣過渡性的免費公寓。

  邊疆,或是山鄉

  選擇向基層進發

  急需人才的基層單位,如今也開始進入越來越多畢業生的視野。

  在決定北上新疆,成為阿克蘇市一名基層公務員之前,22歲的金華男孩張李宸昊到過最遠的地方是北京。如今,他背上行囊跨越近5000公里,開啟了自己為期5年的西部生活,迎接他的,是草原、雪山、沙漠,和基層工作中眾多未知的挑戰。

  當不少人還在猶豫,初次就業是選擇“大城床”還是“小城房”時,一些畢業生開始調轉目光,將基層作為自己的“就業第一站”。

  今年4月,新疆專項招錄計劃到杭州高校宣講,作為浙江工業大學土木學院的應屆畢業生,坐在台下的張李宸昊被新疆壯闊的風景、豐富的物産和獨特的異域風情深深吸引。從小在農村長大,他對基層工作並不陌生。“看到工作人員慰問維吾爾族老人的畫面,覺得熟悉又溫暖,我也想去試試。”

  近年來,國家積極出臺各種政策鼓勵大學生赴基層就業。調研中,記者發現00後畢業生們的就業心態更趨理性、務實。就業空間較為寬廣、競爭壓力相對較小、就業成本相對較低等優勢,讓基層單位逐漸成為大學生就業的重要選擇之一。

  彼時,張李宸昊手中已握有一家浙江知名土建公司的錄取通知,但思索再三,他選擇到阿克蘇去。“我還年輕,想多闖闖。” 張李宸昊説,自己從小看著父母經營一家小店,炎夏寒冬日日無休,在一步一滴汗中走向小康。這讓他堅信只要踏實付出就終有收穫。

  有“扶開工”,還有“送一程”——這份工作吸引張李宸昊的另一點,是切實的保障和明確的職業發展。在師兄師姐展示的工作環境中,每個人都有單人宿舍、熱水保障和額外的補貼,上崗後還有3個月的培訓期,幫助他們熟悉崗位、了解風土人情、打破語言障礙。“比我印象裏西部偏遠、艱苦的條件要好得多,讓我們能輕裝上陣,放開手腳鍛鍊自己。”

  “過去20年,個人的職業發展和城市發展共生,大城市的奮鬥者收穫了城市發展的紅利。現在,隨著年輕人觀念的改變,共同富裕理念的深入,更多中小城市和鄉村對人才的吸引力在增強,相對優勢開始顯現。”馬亮説。

  放眼浙江,以産業為導向,各地正通過優勢産業、新興産業,吸引畢業生到基層就業。

  今年春節剛過,在很多同學還在備戰“春招”時,湖南工學院應屆生廖鈺梁就收到了來自老家武義的邀約。2月,武義縣人社局對1500多名武義籍即將畢業大學生進行就業意向摸底,結合個人專長、就業意向等,與本地企業招聘資訊相匹配,為企業與畢業生牽線。廖鈺梁的專業是高分子材料與工程,被上市公司浙江三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一眼看中,企業主動到府邀請,安排專項面試和實習。今年7月,他作為分析檢測員正式上崗。“我原來以為我的專業在大城市才有施展的機會,沒想到家門口就有高匹配度的工作。”廖鈺梁説。

  廖鈺梁的職業選擇,有浙江相關政策的助力。為加快山區26縣發展,浙江出臺《關於支援山區26縣就業創業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意見》,武義縣配套推出《完善人才住房和生活保障政策實施意見(試行)》等政策,從特色産業帶動就業、引進培養各類人才等方面發力,鼓勵更多人才到山區縣施展才華。

  根據政策,廖鈺梁每年可領到3000元人才補貼,加上企業發放的一次性8000元補貼,工作第一年收入就能達到8萬元。真金白銀外,職業的“天花板”也不低。近年來,武義新材料産業迅速崛起,去年産值已超過40億元,成為當地“一縣一策”的發展方向,他入職的三美化工是核心企業之一。像廖鈺梁這樣專業對口的大學生,企業今年引進了20余名,他們將被納入人才儲備庫,作為儲備幹部重點培養。“今年預計有兩三個大項目,我都有機會參與。” 廖鈺梁對未來充滿期待。

  “民營企業近年來成為吸納畢業生基層就業的重要單位。”馬亮建議,各地政府應主動出擊做好供需對接,縮小求職者和招聘單位的資訊差,鼓勵民營企業進一步開發有利於發揮高校畢業生專長的研究型、技術性、管理型崗位。

  興趣,更是熱愛

  他們不走尋常路

  近年來,“00後整頓職場”等話題時常成為網路熱點,調侃背後,也反映了新一代年輕人求職觀念的轉變。嘗試靈活就業、探索新職業、選擇自主創業……成為不少畢業生的“就業第一站”,呈現出越來越多元化的就業趨勢。

  炎炎夏日,西湖盛放的荷花動人心弦。與水上美景相應和,堤岸上,“貨郎與賣花姑娘”款款邁步,唐朝裝扮的貨郎挑扁擔,執花女子身著漢服,手搖扇子,背後的竹筐裏裝著含苞待放的荷花。“好像穿越到了古代的市井生活。”圍觀的遊客紛紛駐足,一時間,“西湖偶遇賣花郎送荷花”登上熱搜。這讓女主角陳喜悅火了。這個2001年出生的姑娘,是中國美術學院2022屆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畢業生,平時就喜歡漢服。“臨近畢業的時候很糾結,想過找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但更想堅持自己的愛好,看看能走多遠。”如今,陳喜悅的身份是一名“國風博主”,靈活就業的她,工作地點在自己家中。

  “成長在物質、精神生活更豐富的時代,00後有自己獨特的認知和理念,愛好和審美也更加寬泛。”浙江農林大學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主管宣豐敏觀察到,他們在擇業上的自主意識更強、更注重所選道路是否與自己的價值觀相契合。

  選擇一條“少有人走的路”的,還有各類新職業的探索者。前不久,研學旅行指導師周渝超剛帶完紹興的研學團,這是他上崗後的第一個任務。“我的工作既負責帶學生出行,又負責課程研發,有點像教師、導遊結合的雙重角色。”周渝超告訴記者,他帶團的這場研學,需要結合語文課本上的內容,再現魯迅等作家在作品中描述的環境,帶領孩子們“學在旅途”。這個新職業,去年剛剛納入人社部公佈的158個新職業中。

  “第一份工作打破‘穩定’導向,從自身興趣或價值觀出發探尋職業發展道路,其實就像一個‘GAP YEAR’(空檔年、間隔年,指學生在升學前、畢業後,通過實習、旅行、參與志願者活動等,探索和體驗不同的文化和社會環境等)。”馬亮認為,這種在不斷嘗試中尋找適合自己職業方向的過程,可以幫助畢業生快速完成從學生到社會人的轉換,通過及時調整職業方向,明確自己的優勢和職業目標。

  而從政策層面來看,除了鼓勵有想法的學生敢想敢闖,也要考慮如何幫助他們降低試錯成本。

  如今,像陳喜悅這樣選擇靈活就業的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據全國高等學校學生資訊諮詢與就業指導中心統計,2020年和2021年應屆畢業生靈活就業率均已超過16%。新的就業需求,在政策上獲得了明確支援。去年7月,浙江省委組織部、省人力社保廳等17部門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下簡稱《通知》),對畢業2年以內的高校畢業生實現靈活就業的,按規定給予社會保險補貼。

  今年畢業的浙江農林大學學生費舒冰,選擇回到家鄉嘉興海寧自主創業投身“農門”,方向是小番茄和黃瓜的氣霧栽培技術。他做出這個決定,不僅是看好高科技農業的發展前景,還有政府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支援。《通知》顯示,在校大學生和高校畢業生初次創業的,按規定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一次性創業社保補貼、創業帶動就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稅費減免等政策。政府投資開發的創業載體要安排30%左右的場地,免費向高校畢業生創業者提供。“能預想到未來的路很難,但也要堅持自己的初心走下去。”有後盾有支撐,費舒冰心裏有了底氣。

  更多的新職業、新領域、新發展空間,被00後畢業生發現。“就業第一站”的天地,正越來越寬廣。

  【記者手記】

  對青年就業多些寬容和理解

  在駱家莊蹲點採訪時,記者注意到,除了青年生活和就業的有形政策支撐網,還有一張無形的支撐網。

  城中村裏,經濟的住所、實惠的餐食、便利的交通,週到地照顧好了每個異鄉人的生活,給予外來者紮根時的第一口滋養,也給予追尋夢想的可靠支點。

  當一名教師是王瑜璐從小的願望,她初期投遞的都是和教師有關的工作,失利並未讓她感到挫敗,她曾説,“免費公寓到期後,打算長期租房子住下來,相信會在一定期限內找到真正想要的工作。”當置身於試錯成本低的客觀環境、自由度和寬容度都高的氛圍,年輕人能在相對從容的狀態中,跟隨本心做出最佳選擇,不必因焦灼等壓力而妥協。王瑜璐的底氣與自信,就是來源於此。

  擴大青年就業,是全社會的事。如今各地各部門都積極為青年就業提供系列政策,落戶獎勵、青年驛站、支援創業的資金、場地政策等,編織了龐大、彈性的就業支撐體系。我們更希望看到,從高校到家庭以及全社會,對青年無形的包容之網更大一些。

  在氛圍營造上,給予年輕人多些寬容和理解,比如理性認識“慢就業”現象,給予青年充分時間做好人生規劃;正確理解青年人的職業選擇,有些職業可能偏小眾、偏冷門,但也不妨讓他們去試一試、闖一闖,説不定會開拓新領域。同時,為應對與新職業相伴而生的風險,政府部門需充分驗證、合理扶持,為新職業提供寬鬆的發展環境以及容錯試錯空間。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肖淙文 姜曉蓉 丁珊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