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中國創新百強縣榜單上,余姚憑啥拿下全省第一?
發佈時間 | 2023-08-18 09:19:18    

   在一塊各種曲度的轉椅木板上打22個孔,從精準快速打完全部孔位後回到起始點,這一過程總耗時僅9秒!木材打孔機器人的背後是機器人控制技術等一批共性關鍵技術的突破,寧波智昌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帶領本地10余家企業聯合攻關,其中,“一腦”控制雙臂等多項技術都是國內首創。

  憑藉創新引擎,余姚串起了一條覆蓋143家企業的機器人産業鏈,從減速機、伺服電機、控制器到關鍵運動控制軟體、機器視覺系統等,一台機器人80%的本體及核心部件都是余姚企業製造,去年機器人産業産值達223.79億元。

  機器人産業中的創新“活力值”是余姚打造“創新之城”的縮影。近年來,余姚把創新型城市建設擺在首位,圍繞“數字賦能、綠色智慧、全域創新”持續發力,目標打造人才發展優選之城、科技創新活力之城、産學研用一體之城、創新資源聚合之城、創新生態最優之城。余姚一手抓企業科技創新,設立總規模1億元的科技創新投資引導基金,探索建立了一整套的科技型高成長企業挖掘培育機制。一手抓研發大平臺的集聚、科研轉化服務的引入和人才“引育用留”全鏈條體系,推動科技創新落地賦能,成為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最大增量”。

  據悉,在剛剛公佈的2022年中國創新百強縣榜單上,余姚位居第3位,是浙江排位最靠前的縣市區。

  “鐺”!隨著一聲余韻悠長的鑼響,2022年11月16日,甬矽電子(寧波)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鳴鑼開市。從企業成立到順利上市的,“甬矽電子”只用了5年時間,這是余姚“高精尖企業多維度培育機係”跑出的“加速度”。

  余姚按照擴面培育科創中小企業、分級培育高新中堅企業、重點培育龍頭領軍企業的模式,堅持強企業、重培育、大發展,把企業推到前臺,讓企業唱好主角。目前,余姚累計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8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2001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51家,上市企業總量達18家。

  創新活力迸發。2023年上半年,余姚實現規上工業總産值1166.76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達254.36億元,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73.5%。

  余姚研發大平臺集聚。像引進寧波市智慧智造産業研究院、浙大機器人研究院等産業技術研究院,目前,余姚設立研發機構企業數達859家、位居全省第2。同時,還有序佈局了“科創飛地”板塊,除了上海的虹橋中意樓等,還有意中(米蘭)、中以(特拉維夫)等離岸創新大腦,推動科研資源的“異地共用”。

  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多年來,余姚一方面抓“外引”,依靠産業佈局,精準引育人才項目,推動“人才鏈”與“産業鏈”深度融合,從而實現以才引才,做大“人才朋友圈”的連鎖效應。另一方面,余姚“內拓”環境,早在2012年便出臺了“3個500萬”人才政策,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此後人才新政不斷迭代升級,今年更將補助支援標準提高到了最高“5個1000萬元”,同時,優化“姚江英才項目”等本級人才工程評審,從職稱待遇、生活保障等十多個方面提供優惠保障政策,打造人才發展生態最優市。

  截至目前,余姚引進集聚院士14人,院士工作站(院士科創中心)20家,博士後工作站27家。同時,至今已累計引育國家、省重點人才計劃專家120余名,省領軍型創業創新團隊10個,國外人才累計總量達240人,高技能人才總量達4.1萬人。

  為助力人才發揮最大效能,余姚還推出三大措施,即精準挖掘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技術,迭代編制重點産業鏈企業、關鍵産品、關鍵技術“三張清單”,形成全市産業技術攻關全景圖;完善“企業出題、政府立題、聯合破題”科研攻關機制,以揭榜挂帥制、賽馬制、重大科技專項等方式,集中突破一批産業關鍵技術瓶頸;開展一批發明專利“破零”、研發費“診斷+提升”等專項行動,推進一批“一産業一研發平臺”“創新聯合體”等引領性平臺,引育一批補鏈延鏈強鏈的科技服務業企業。

  余姚還“真金白銀”扶持企業科技創新。2022年,余姚市本級財政科技投入達到8.67億元、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63%,為企業提升研發投入提供了有力支援;2023年,向235家企業發放研發後補助4143.6萬元,規上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達65%。年初,余姚第一時間出臺市本級“提信心擴需求增動能”68項政策,其中包含11項科技類相關政策,全力助推科技創新提檔升級。

  針對企業常遇到的科研資金出現融資瓶頸的問題,余姚創新設立“姚創貸”,推出科技信貸、科技保險等産品,為企業創新降低貸款成本1.37個百分點。2023年上半年,余姚向20余家成長型科技企業發放貸款8000多萬元,促進研發投入3.5億元。

  此外,余姚還設立了總規模1億元的科技創新投資引導基金,通過發揮政策資金的杠桿效應,幫助具有專門技術的創新項目和具有發展潛力的科技企業拔節生長……

  一組組數據,簡單明瞭彰顯了余姚在要素保障中做到的政策先行。數據顯示,2022年,余姚規上企業研發經費投入佔營業收入比重達3.8%,居全省第1位;通過智慧財産權轉移轉化平臺,幫助企業融資20.75億元,惠及企業數居寧波首位。

來源:潮新聞    | 撰稿:陳醉 共用聯盟·余姚 胡格格 徐珊珊 勞超傑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