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貫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將其作為生態文明和美麗浙江建設的重要內容。
近日,浙江省生態環境廳會同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林業局聯合印發了《浙江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5年)》,這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達成“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來,全國首個出臺的省級《戰略與行動計劃》。
《戰略與行動計劃》提出,到2030年
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基本實現
生物多樣性保護專項立法穩步推進,野生動植物保護、自然保護地管理等地方性法規規章逐步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體系系統性重塑。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體系不斷完善。
生物多樣性喪失威脅持續降低
生態空間得到有效管控,重要生態系統及棲息地喪失趨勢得到基本遏制。就地保護網路持續優化,至少30%的陸地和內陸水域以及沿海和海洋區域得到有效保護和管理,自然保護地陸海面積分別佔相應國土面積的10%、9.5%。
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水準全面提升
野生物種可持續管理措施持續優化,陸生野生動物致害損失補償政策不斷完善。選育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新品種400個以上。GDP與GEP協同增長的評價考核不斷深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步伐加快,助力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
生物多樣性現代化治理體系基本建立
完成全省陸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編目和重點遺傳資源普查,完成麗水市等地方生物多樣性智慧監測體系試點建設,每5年開展全省生物多樣性狀況評估,建設全省統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資訊平臺。
2035年遠景
完成全省陸域和近岸海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和評估,自然保護地陸海面積佔比均不低於10%。
森林覆蓋率、濕地保護率、海洋生物多樣性保持穩定,典型生態系統、國家重點保護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及其棲息地得到全面保護,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可持續性得到顯著提升,生物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機制全面建立,形成綠色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局面,高品質建成美麗中國先行示範區。《戰略與行動計劃》明確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領域與行動,主要集中于4個優先領域:
深入推進生物多樣性主流化
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體制機制
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深化省內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健全部門聯合執法機制、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機制。到2030年,省級生物多樣性保護協調機制全面建立,工作體系得到系統性重塑,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體制機制不斷健全。
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體系
到2030年,生物多樣性被持續納入省級經濟社會發展頂層規劃及行業發展規劃,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體系進一步完善,工作系統性和協調性顯著增強。
全力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威脅
嚴格生態空間利用管控
將生物多樣性作為陸地和海洋空間規劃與治理的重要內容,嚴控生態功能重要區域和生態環境敏感區域用途改變。到2030年,重要生態空間得到有效管控,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得以保持,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減少、功能不降低、性質不改變,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35%,重要生態系統及棲息地喪失趨勢得到基本遏制。
優化陸域就地保護網路
深入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推進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一園兩區”融合發展,新建、續建及提升一批自然保護地,加快推進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到2035年,至少30%的陸地和內陸水域以及沿海和海洋區域得到有效保護和管理,自然保護地陸海面積佔比力爭10%。
加強陸域生態系統恢復
堅持自然恢復為主,加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深化土地綜合整治,實施全省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推動生物多樣性指標納入工程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提高森林覆蓋率和品質,建成高品質森林浙江。到2030年,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1.5%以上,基本水面率、水土保持率逐步提高,恢復修復河湖生態緩衝帶不少於1000公里,全省退化生態系統得到有效恢復,省域生態系統的品質、功能和穩定性大幅改善。
加強海洋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
構建海洋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強海島生態系統保護恢復。加強浙江沿海生態屏障等區域的濱海濕地生態修復。到2030年,至少30%的沿海和海洋區域得到有效保護和管理,自然保護地海洋面積佔海洋國土面積的9.5%,恢復修復濱海濕地面積不少於2000公頃,新植和保護修復紅樹林6000畝以上,海域生態環境狀況不斷改善。
完善遷地保護體系
高水準推進重點珍稀瀕危物種及新發現、新記錄其他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的搶救保護。加強省內珍稀瀕危、傳統地方名種和長三角特有野生動植物資源收集保存。到2030年,野生動植物遷地保護體系更加完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穩中有升,各類生物遺傳資源實現應收盡收、應保盡保。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品質
全面推進清新空氣行動,大力推進全省清新空氣示範區建設,持續改善環境空氣品質。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動,全面開展水污染綜合治理。建設省域“無廢城市”。到2030年,90%的縣級以上城市建成清新空氣示範區,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5%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8%,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農業面源污染和塑膠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最大程度減小環境污染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
著力提升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與惠益共用水準
強化野生物種可持續管理
實行差異化野生物種管理措施,基於監測評估結果及時對管理政策進行優化調整。持續完善內陸水域和海洋休禁漁、限額捕撈、總量管理等漁業資源養護管理制度。到2030年,野生物種可持續管理制度體系初步建成,人與野生動物衝突得到進一步緩解。
加強種質資源可持續利用
大力發展智慧種業,打造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企業和科企融合發展聯合體。加強對生物資源基因性狀和功能的鑒別和篩選,選育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新品種400個以上。到2030年,種質資源可持續利用體系更加健全完善,保種、育種、供種能力全面提升,優質良種覆蓋率穩步提高。
保護城鄉生物多樣性
加強珍稀瀕危物種、生態和景觀敏感區域、古樹名木以及自然群落和生態群落保護。高水準推進“百鎮樣板、千鎮美麗”“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打造新時代“富春山居圖”省級樣板。到2030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鄉發展模式初步構建,城鄉藍綠空間面積、品質和連通性大幅提高,打造一批生物多樣性友好型城鄉建設典範。
推動傳統知識傳承發展
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相關傳統知識調查編目,搶救性調查、挖掘和整理具有較高價值的傳統知識,開展傳統知識數字化、影像化記錄研究。活化優秀農耕、中醫藥等傳統知識,鼓勵優秀傳承人開展傳習收徒活動,完善師承教育模式並給予政策支援。到2030年,制定省級生物多樣性相關傳統知識目錄清單,建設一批傳統知識體驗地,傳統知識保護和傳承發展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文化自信更加堅定。
切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保障
深化生物多樣性調查
以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八大水系和近岸海域、重要物種棲息地等為重點,定期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加強內陸水域和海洋水生生物調查。到2030年,完成全省陸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編目和重點遺傳資源普查,基本摸清生物多樣性底數,發佈省級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
推動生物多樣性常態化監測
優化生物多樣性監測指標,制定規範統一的生物多樣性監測及監測站點建設地方標準,加強生態系統和生物類群監測能力建設。充分整合現有監測基礎,完善全省生物多樣性監測網路。到2030年,實現重要生態系統和重點生物類群常態化監測,完成生物多樣性智慧監測體系試點建設,監測數據科學性、準確性和可比性全面提升。
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
強化各級財政資源的統籌調動,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投入,加強生物多樣性資金使用監管。創新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到2030年,生物多樣性保護投入水準進一步提升,生物多樣性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基本形成,資金使用效率和透明度明顯提高。
倡導生物多樣性保護全民行動
推動各級黨委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及公眾自覺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激勵開展宣傳教育諮詢服務和法律援助等活動。到2030年,生物多樣性共建共治共用體系基本形成,生物多樣性保護成為全民自覺行動。
來源:中國網 | 撰稿:浙江發佈 | 責編:李斌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