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首批國寶級碑刻公佈!杭麗紹居浙江前三甲
發佈時間 | 2023-07-27 09:04:45    

   “把字刻在石頭上!”

  在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在小説《三體·死神永生》中寫道,這就是人類找到的把資訊保存一億年左右的方法。

  此法,中國古已有之。

  為了使事跡、功德能夠長久地記錄保存下來,中國的古人往往取材于自然,勒石刻文,或記載歷史,或歌功頌德,或抒情表意,或題辭作畫。

  最近,國家文物局公開《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包含了分佈在全國各地的碑刻、摩崖石刻等共1658通(方),其中年代最早的出自戰國,最晚的清朝。浙江有41通(方)入選。

  跟著潮新聞記者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些古人留下的寶貝吧!

  每一方國寶碑刻背後都有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碑刻,作為一種讓文明能夠穿越時間長河的載體之一,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承載者與傳播者,是其歷經千年綿延發展而不絕的見證者,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書寫者。

  首批《名錄》中,我們能從這些“會説話”的文物上讀到什麼?

  在河北承德,“土爾扈特部歸順記石碑”講述了土爾扈特部義無反顧回到祖國的歷史,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

  在河南安陽,明代書畫名家董其昌撰文的《湯陰縣重修宋忠武岳鄂王精忠祠》碑立於岳飛廟,刻畫了岳飛的英雄形象,傳承著拳拳報國之心;

  在重慶市涪陵區城北的長江中,“白鶴梁題刻”反映了從唐代廣德元年(763年)至今1200餘年間的長江水位變化情況,對研究長江上游枯水規律及農業生産、航運都有重大科學史料價值。

  而在“唐天寶十一年多寶塔感應碑”等碑刻前,我們可以欣賞顏真卿粗壯、雄渾的書法藝術;

  “波斯人贍思丁墓誌碑”則見證了阿拉伯人沿大運河在中國遷徙、生活的歷史,是中阿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

  可以看到,《名錄》集中體現了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首批公佈的《名錄》都是國寶級。由於我國碑刻資源數量巨大,所以採取分批次公佈的方式。

  窆石亭-紹興市文物局供圖.jpg

  位於紹興大禹陵的禹陵窆石題記。紹興市文物局供圖

  陜魯豫列前三,浙江三甲杭麗紹

  梳理首批《名錄》可以發現,在數量上,以陜西、山東、河南、北京等四省(市)為最多,分別入選359通(方)、203通(方)、145通(方)和98通(方)。

  浙江省入選41通(方),年代分佈以宋代居多,有15通(方),最早為秦代的會稽刻石;杭州、麗水、紹興分別為前三甲,分別有14通(方)、10通(方)和5通(方)入選。

  《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浙江部分)

完整名錄.jpg

  表格由浙江省文物局提供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鄭嘉勵在接受潮新聞記者採訪時認為,首批《名錄》中,浙江名碑名刻數量較少的原因,一方面是江南地區開發較晚。到杭州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後,碑刻數量才真正多起來、規格高起來。

  另一方面,由於是首次公佈,這次《名錄》裏的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碑刻,是我國文物資源中特色最鮮明、價值最突出的。而這一塊,漢唐時期的最有名,因此以漢唐為主體,“我們可以在《名錄》中看到,浙江的名碑名刻多集中在宋代。”

  鄭嘉勵説,“通過《名錄》的公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認識到碑刻的價值,也讓大家更加了解我們江南的歷史。”

  鄭嘉勵介紹,此次浙江入選《名錄》的碑刻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一方是:收藏在西泠印社的鎮社之寶——《漢三老諱字忌日碑》,被譽為“浙江第一石”。

  “三老”是漢代掌教化的官職,“三老碑”是這位官員的後人所立,目的是讓子孫在言語文字上知所避諱,並且記住祖先的德業和忌日,便於後世祭祀。

  作為江南僅見的漢碑,且為現存最古老的漢文石質碑刻,“三老碑”有著極高的歷史和文字研究價值。

  在歷史價值方面,漢朝時期,中原儒家的“孝”文化傳入姚江流域。余姚地區的百姓逐漸將“忠義孝廉”作為處世治家的基本原則,又將觸諱犯忌作為評介人之道德修養的重要標誌。“三老碑”反映的正是該時期的社會風尚。

  如果從藝術價值來説,“三老碑”是一件珍貴的書法作品,全碑200多字。文字介於隸書與篆書之間,筆法圓潤樸質,字形方整,筆畫勻稱而富變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字研究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這塊碑本身的經歷也十分傳奇。

  清咸豐二年也就是1852年,余姚一位村民在客星山挖到了一塊石頭,本來想用來造房子,仔細一看,竟然發現石頭上有字,於是就告訴了當地的富紳周世熊。周世熊覺得石頭十分有價值,就將它收藏了起來。

  但是奇怪的是,金石僧六舟早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路過余姚,就做過幾種《漢三老碑》的拓本送給朋友。這件事發生在周世熊聲稱的墓碑出土時間的前3年。

  而在清光緒《余姚縣誌》中還有一種説法,有個名叫宋仁山的人最早發現了《漢三老碑》,知道周世熊愛好金石,就將碑送給他共賞。不料,周世熊連夜將古碑偷運回余姚老家藏匿。此後不久,當地就有了客星山出土《漢三老碑》的傳説。

  而到了清代咸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國軍攻陷余姚,這塊碑被義軍推倒做成了灶臺。還好,碑文沒有受到大的損傷。

  在民國十年(1921年)時,這塊碑到了上海。在得知外商欲出重金收購時,為了保護文物不流亡海外,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吳昌碩等人積極呼籲,集資又購得此碑。

  至此,這塊碑終於能“安家落戶”,目前保存在西泠印社築石室中。

  跟隨碑刻來一場Citywalk

  對於現在樂衷於遊覽“網紅打卡點”的年輕人來説,尋訪名碑名刻,確實是一件比較小眾的事。

  我們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感受碑刻的魅力?

  山不在高,有“刻”則名。

  在《名錄》中,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宋代著名科學家、《夢溪筆談》作者、余杭人沈括的名字,出現了兩次——麗水南明山的“北宋沈括等高陽洞題刻”和溫州雁蕩山龍鼻洞的“北宋沈括雁蕩山龍鼻洞摩崖題記”入選。

  鄭嘉勵以摩崖題刻為證據,為我們還原了沈括當年的行程路線及活動範圍。

  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八月,為治理兩浙地區水患,宋神宗命沈括來兩浙地區巡視。

  沈括從京城開封出發,沿大運河南下抵達杭州,再取道金華、麗水,最後抵達溫臺。

  在麗水城郊的南明山,沈括來到此地的高陽洞,題名:沈括、王子京、黃顏、李之儀,熙寧六年十二月十二日遊。這幾行字深藏洞內,風雨無法侵蝕,至今清晰可見。

  從麗水城,途經青田縣後,便是溫州。熙寧七年(1074年)的春天,沈括在樂清雁蕩山龍鼻洞前留下“沈括”二字的題名。

  從宋朝以後,士大夫把遊山玩水當成一個修身養性的活動,很樂意在名山大川上題名。這和後人遊山玩水時,喜歡留下“到此一遊”一個道理。

  鄭嘉勵推薦了一種最近流行的方式——參考950年前沈括的這次巡視,來一場摩崖石刻版的Citywalk(城市漫步)。

  鄭嘉勵舉例,蘇東坡在當杭州知州的時候,寄情山水,在西湖周邊也留下了很多“到此一遊”。

  “我們可以發現,這些題刻發生在同一天。蘇東坡從位於鳳凰山的辦公場所出發,先到了龍華寺,最後跑到大麥嶺。如果將蘇東坡這一天的行程復原出來,相信很人會願意跟著蘇東坡的步伐,漫步半天西湖的。”鄭嘉勵説。

  當遊客穿行在杭州紫陽山幽暗山林中的奇石異洞之間時,可以看到古人會選擇某一塊石頭的合適位置,用最合適的字體刻上字,為他所見的景色留下文字解説。

  “如果單看這些名碑名刻上的文字,可能無法感受文人當時的用心。而當我們走到實景中,便可見文人造景的苦心,感悟杭州歷史文化的深邃。”鄭嘉勵建議,在文旅融合發展的當下,將名碑名刻融入到旅遊産品中,通過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重走古人的遊覽路線,或許可以讓旅程穿越時空、更具文化特色。

來源:潮新聞    | 撰稿:幹婧 高馳弘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