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從一地破題到全省實踐再到全國推廣 “浦江經驗”何以走向全國
發佈時間 | 2023-07-22 10:21:34    

   盛夏的浦江,升騰的不只有暑氣,更有一張炙手可熱的“金名片”——“浦江經驗”。

  7月21日上午,中央社會工作部、國家信訪局與浙江省委在浦江縣召開總結推廣“浦江經驗”深入開展領導幹部接訪下訪經驗交流會。

  在這場全國性的高規格大會上,國家信訪局相關負責人宣讀了《中央信訪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 國家信訪局關於學習運用“浦江經驗”進一步推動領導幹部接訪下訪走訪基層解決信訪問題的通知》。

  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把浦江縣作為首次下訪接訪群眾的第一站,此後帶頭堅持每年下訪,開創了省級領導幹部下訪接訪的先河,“浦江經驗”由此逐步形成。

  從一地破題到全省實踐再到全國推廣,觀摩這場交流會內外,可以知曉“浦江經驗”何以能夠走向全國。

  一

  再訪浦江,參加此次交流會的《法治日報》一位記者思緒被拉回到12年前。2011年,浦江信訪工作得到習近平同志批示肯定。這位記者曾跟隨國家信訪局相關負責人來浦江蹲點調研,“‘浦江經驗’在習近平同志心中的分量很重。”她説。

  這分量體現在習近平同志的浙江足跡裏:從2003年下訪浦江開始,他堅持每年下訪,之後連續三年,先後到臨安市、德清縣、衢江區下訪接訪。

  這分量體現在習近平同志的深刻思考裏。《領導下訪的方式方法要不斷深化》《面對面做好群眾工作》……《之江新語》中記載了他對下訪接訪工作的許多精闢論述。

  這分量還體現在習近平同志的一次次關心指導裏:從浙江到北京,20年來,他對“浦江經驗”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

  如今,“浦江經驗”再次迎來高光時刻,從一地破題、全省實踐再到全國推廣。很多人不禁要問,“浦江經驗”為何如此備受總書記牽掛?

  提及“浦江經驗”,參會的領導幹部和專家學者常用這樣一句話來評價: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自倡導並帶頭下訪接待群眾形成的好經驗好做法。

  這個“好”字體現在哪?從此次交流會的每一個參觀考察點都能找到答案。

  “浦江經驗”是人民至上的典範,它融洽幹群關係,贏得萬千民心。串聯浦江西北部山區的210省道曾是一條崎嶇不平的盤山公路,習近平同志親自拍板改建,如今它成了平坦寬敞的致富大道,當地老百姓和過往客商都親切地稱這條路為“近平路”。

  “浦江經驗”是社會治理的“法寶”,它將問題解決在基層、矛盾消除在萌芽。浦江縣曾經是名副其實的信訪大縣,習近平同志下到基層,在一線解決了一大批難題。去年,浦江信訪總量僅有629件次,比2002年下降93.9%,大量信訪案件在縣域範圍化解,信訪大縣搖身一變為全國信訪工作先進縣。

  “浦江經驗”是教育幹部的“教科書”,它指引幹部在“矛盾窩”裏錘鍊作風,提升本領。水晶産業引發的環境污染問題一度是浦江的信訪根源,2013年,浦江打響全省“五水共治”第一槍,當地幹部動真碰硬,倒逼産業轉型升級,如今綠水青山重現,産業發展迎來新生。

  習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語》中有這樣的表述:領導下訪是一舉多得的有益創舉,他還用“四個不僅有利於,四個還有利於”進行闡釋。回望浦江20年縣域治理實踐的一個個側面,真切論證了“浦江經驗”是一個好經驗好做法。

  二

  試點探索、點面結合,取得經驗、看準推開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策略。“浦江經驗”是一種工作創新變革,它又是如何經過20年的沉澱積累,日臻成熟,最終得以實現可推廣可複製,走向全國?

  作為“浦江經驗”的發源地,浙江對傳承和弘揚“浦江經驗”的貢獻有目共睹。在“浦江經驗”展陳館裏,張貼在墻上的一張張歷史照片、一項項制度舉措引得參會嘉賓紛紛點讚,幾大閃光點讓大家印象尤為深刻。

  首先是一以貫之抓落實。2003年末,在全省信訪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和時任省長分別與11個設區市的市委書記、市長簽訂信訪工作責任書。這份責任書,市、縣、鄉也都層層簽訂,從而把領導幹部下訪接訪作為一項重要內容落實到各級黨政主要領導身上。

  由此,領導下訪接訪在浙江全面推開,20年不動搖,並逐步形成五級大接訪機制。

  其次是大膽創新求突破。浙江人樂於創新,也善於創新,勇立潮頭的創新精神,一直是蘊藏于浙江文化基因中的深厚力量,這一點在傳承和弘揚“浦江經驗”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如在省級層面,省信訪局創新建立了市縣鄉黨政領導和職能部門班子領導信訪事項任期盤點和離任交接制度,倒逼“新官要理舊賬”“現官少留壞賬”,同時逐步完善了“首接規範、首交精準、首辦負責”的初信初訪責任落實機制,進一步把矛盾糾紛遏制在初始階段。

  民情直通車、小島零距離接訪、“週五接訪日”等更多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探索實踐在浙江各地涌現,體現了基層治理的活力和智慧。

  正如浙江省副省長、省公安廳廳長楊青玖在大會主題發言中所説,20年來,浙江歷屆省委、省政府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不斷推動“浦江經驗”在堅持中發展、在繼承中創新,持續彰顯出永恒的時代價值、科學的真理力量、磅薄的實踐偉力。這也正是“浦江經驗”歷久彌新,展現出強大生命力,一步步走向全國的秘訣。

  交流會上,北京市、上海市、福建省、陜西省、農業農村部和有關專家代表作交流發言,分享了深入學習運用“浦江經驗”的成果,這些實踐探索都將進一步推動“浦江經驗”綻放出更燦爛的光芒。

  三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必然會遇到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而基層治理現代化是奠定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如何迭代升級“浦江經驗”,提升社會治理能力,成為與會嘉賓“頭腦風暴”的重點。

  浙江省委書記易煉紅在會上提到深入解答信訪工作的“四個新命題”值得細品和深思——“點與面”聯動、“上與下”貫通、“呼與為”對接、“敢與幹”統一。

  就拿“上與下”貫通來説。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期間,強調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浦江經驗”。

  誕生於不同年代的兩大經驗為何會實現跨越時空的“握手”?浙江省信訪局副局長、時任浦江縣副縣長夏文星對此深有感觸。他認為,無論是“楓橋經驗”還是“浦江經驗”都是加強社會治理的重要經驗,兩者可以雙向發力、互為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楓橋經驗”自下而上,重在預防,“浦江經驗”自上而下,重在破難;“楓橋經驗”重在依靠群眾力量,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主體作用,而“浦江經驗”重在依靠領導擔當精神,充分發揮領導幹部在解決群眾複雜問題中的主力軍作用;“楓橋經驗”是基層通過群防群治、聯防聯控,努力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而“浦江經驗”則是領導幹部到矛盾上交的地方去,解決基層想解決而解決不了的難題,發現基層應當解決而不解決的問題,督促基層進一步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更好地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同時,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通過基層和群眾反映出來的普遍性、政策性、領域性問題,可以從中反思和改進自身工作,從而避免同類問題的産生。

  再比如“呼與為”對接。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呼,我有所為,“浦江經驗”所彰顯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它教導廣大幹部,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推動民生問題解決,讓幸福可感、可知、可及。如何“呼”得更便捷“為”得更高效?網際網路時代,與時俱進用好大數據和數字化是行之有效的手段,這一點上,浙江已有所實踐。

  目前,浙江在全省已經搭建起民呼我為統一平臺,形成信、訪、網、電渠道全整合、民意全歸集、辦理全閉環、責任全鏈條、感知全智慧的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成為黨委、政府“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維護民利、凝聚民心”的群眾工作平臺,實現群眾訴求“馬上辦、網上辦”,讓群眾真切感受到不需要走訪,“寫信也管用”“網信也管用”“電話也管用”。

  這“四個新命題”也深刻表明,“浦江經驗”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留給浙江寶貴的理論財富、實踐財富和精神財富。唯有挖掘好、守護好、傳承好這項經驗,真心實意為群眾排憂解難,真正把送到府來的群眾工作做實做好做精準,方能以信訪工作之為守護浙江之安、信訪工作之進助力浙江之治。

來源:潮新聞    | 撰稿:李攀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