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從浙江到安徽 看創新驅動戰略是如何實施的
發佈時間 | 2023-07-06 07:29:25    

   從浙江到安徽,一路走來,一幅幅科技興旺、産業發達、山鄉富美、百姓安居的畫卷徐徐展開。

  創新,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和産業變革突飛猛進,國際形勢演變深刻複雜。抓住新一輪變革帶來的趕超機遇,需要靠創新;突破經濟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與問題,也要靠創新。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浙江和安徽兩省地處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水準處於全國中上游。如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用源源不竭的創新活水走好高品質發展之路?行走在初夏的浙皖大地,我們一路探尋答案。

  下好科創“先手棋”

  打通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創新産業的全鏈路,是下好科創“先手棋”的可行路徑。

  ——攻堅,向著關鍵核心科技。

  在合肥市西北,有座面積不到2.65平方公里的科學島,三面環水、草木蔥蘢,是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所在地。短短數月間,兩項創造世界紀錄的重大科技創新從這裡誕生——

  去年8月份,我國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産生45.22萬高斯的穩態磁場,塵封23年的世界紀錄被打破。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房震告訴記者:“這將支撐我國材料、生命等多學科前沿研究,成為科技創新‘國之重器’。”

  今年4月份,中國“人造太陽”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成功實現403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模式電漿體運作,創下新世界紀錄,這趟“逐日”之旅事關全人類“未來能源”。

  在合肥市高新區還有一條“量子大道”,20余家量子領域上下游關聯企業坐落兩旁。5月31日,新一代量子計算雲平臺在這裡發佈,接入“祖衝之號”同款176比特超導量子電腦,刷新了我國雲平臺的超導量子電腦比特數紀錄。“祖衝之號”量子計算常務副總指揮彭承志説:“這是量子計算走向應用的重要一步。”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開關”。要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改變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就必須從基礎研究做起,打造科創策源地。

  在安徽,“怎麼支援科大都不為過”已是共識。近年來,合肥累計劃撥土地3300畝,人才房讓利40億元,真金白銀支援115億元。隨之而來的是“國字號”創新平臺接連落地,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二個獲批,首個國家實驗室掛牌……一批大科學裝置不但孕育出變革性技術,還“沿途下蛋”,催生出眾多尖端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建國列舉道,穩態強磁場技術有助於研發抗癌新藥、“人造太陽”光學技術衍生出新型安檢設備、同步輻射光源助力提升新能源汽車電池續航能力……“從0到1”的原始創新不再是“沉默的長跑”。

  正是在這片重視基礎研究的沃土,量子資訊、聚變能源、深空探測等一批面向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以及國家重大需求的技術與産業“無中生有”、落地開花,高品質發展的驅動力更加強勁。

  ——應用,聚焦戰略性新興産業。

  同樣依靠科研院所資源,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以下簡稱“長三院”)探索出一條“省校合作”發展的新路。浙江民營經濟發達、企業起步早,但科研基礎相對薄弱。何不引入院校資源,與企業聯合攻關核心技術?長三院由此誕生。

  成立20年來,長三院從清華大學10余個院係成建制引入科技資源,在浙江建成柔性電子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等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為産業解決關鍵核心難題148項。

  用企業需求驅動技術創新,長三院副院長楊向東對此感觸頗深。“當企業提出一個概念後,我們科學家要做的是用技術把它變成可以實現的未來。”

  2016年,一位企業家提出“能否將健康大數據嵌入家居設備”?長三院有技術,企業有需求,雙方一拍即合,隨即成立科技研發團隊,聯合開發智慧感測器技術。如今,共同研發的智慧床構建了一套智慧睡眠系統,年銷量已達200萬張。

  “頂著清華腦袋,長著企業雙足”,“省校合作”讓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實現從“1邁向100”,為技術的應用提供便利。楊向東説,下一個五年,長三院要打造應用端的高端研發平臺,讓更多創新活水得到激發。

  ——集聚,做強地域産業名片。

  把基礎層做深、應用層做強,向全産業鏈發力,形成先進製造業産業集群,成為不少城市科創的新目標。今年浙江杭州的“中國視谷”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産業IP。

  2022年,“中國視谷”被納入工信部與浙江省新一輪戰略合作協議,部省在平臺建設、資源導入等方面建立聯動推進機制。杭州高新區(濱江)蕭山特別合作園管理辦公室主任高源告訴記者:“提升地區對産業的吸引力,光靠零散的政策已經不夠,還要形成有影響力的地域産業名片。”

  相較傳統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更需要複合的技術與配套。深耕三維視覺領域10餘年的先臨三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濤説:“視覺産業鏈包括光學、電子、計算、數據傳輸等配套産業,無法靠一個企業單打獨鬥,必須通過集群發展推動器件開發。”在“中國視谷”園區,先臨三維斜對面就是一家電路板生産企業,在整個濱江區,其上游供應商有十幾個,産業協同難度顯著降低。

  2022年,杭州視覺智慧核心産業實現營收超2825億元,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等一批重點企業在此匯聚,産業生態圈基本形成。杭州資訊技術服務也入選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

  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上下游産業鏈協同,産業名片助力地區搶佔前沿科技和産業發展制高點,夯實區域創新能力。

  傳統産業“換新顏”

  下好“先手棋”,也要打好“主動仗”。目前傳統製造業仍是“大頭”,但在一定程度上面臨效率低下、産能過剩、運營模式滯後等發展痛點,轉型升級勢在必行。這就要依靠技術和機制創新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

  ——強創新,填補效率洼地。

  在浙江紹興市,迎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數智”印染工廠乾淨有序,一隻只染料箱整齊排列在架上。工作人員只需輸入相關指令,系統就會自動調取染料、稱料、化料,將染料輸送至對應染缸,隨後“裝扮”在一匹匹成品布上。

  而在4年前,這裡的工人還得一勺一勺地稱料,效率低,誤差也大。迎豐科技技術中心主管金京説,2019年自動稱料化料輸送系統運用後,短短幾年生産效率提升30%以上。

  華麗轉身的不只是印染紡織業。近年來,浙江在家電、鋼鐵、海運等多領域引入“智慧大腦”推進智慧化。

  “貨運大港,海事服務小港”——在浙江自貿試驗區,保稅船用燃料油調度服務中心主任崔義玲曾經這樣形容港口服務。這些年,自貿區以數字化改革為抓手,設置加油資訊智慧調度系統,創新供油模式,打造“海上服務區”,擴寬供油場所。崔義玲介紹,舟山實施外錨地供油加注模式,允許供油船為在港口外錨地停泊的船舶供應保稅油,改變了以往保稅油加注必須進入港口碼頭的規定,節約了外輪靠泊港口、碼頭所需的燃油成本和時間成本。目前,浙江自貿區舟山片區已躋身全球第五大加油港。

  ——變動力,實現換擋超車。

  企業的價值來自不可替代性,創新是動力變革的根本途徑。通過結構調整與技術攻關,不斷拉長長板,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傳統産業也能“換擋超車”。

  在安徽馬鞍山,數十年的發展讓馬鋼(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擁有大而全的産品結構。經歷聯合重組後,馬鋼更多聚焦于特鋼、輪軸、長材、板材四類業務。

  騰籠換鳥,方能轉換動力。

  馬鋼集團規劃管理室高級經理解珍健説,從2021年開始,馬鋼逐漸淘汰了一些普通、低端産品,利用置換出的産能在軌道交通、新能源用鋼、汽車零部件和高端裝備製造等領域發展特鋼。

  去年3月份,馬鋼自主研發製造的兩列120片時速350公里復興號高鐵車輪投入市場,在高鐵車輪國産化批量應用上實現“零的突破”。馬鋼是目前國內唯一能生産重型H型鋼的企業,不僅打破國外産品壟斷,還暢銷國內外。

  ——促轉型,産業向綠而行。

  在浙江舟山市岱山縣往西,孤懸東海的魚山島上,廠房林立,機器轟鳴,儲罐鱗次櫛比。這裡是我國首個、世界第二個“離島型”石化基地——舟山綠色石化基地。大型石化項目的開工沒有影響舟山市區環境,當地空氣品質優良率連續多年保持浙江全省第一、全國第三。

  秘訣來自工藝革新。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漿態床加氫部經理王志勇告訴記者,基地二期採用的“漿態床”渣油加氫技術能最大程度深加工劣質渣油,最終産出的都是液態産品,不像傳統工藝會産生30%的焦炭,同時大幅減少硫化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

  舟山綠色石化基地是傳統産業綠色轉型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向綠而行”成為不少産業轉型的主攻方向。在安徽,冶金、化工等重點行業開展降能耗改造,推廣運用節能低碳技術、工藝和裝備。在浙江,企業通過“碳效碼”等手段推進綠色改造,2021年至2022年,超1.6萬家高耗低效企業實現改造提升或依法退出,高品質發展的綠色底色更加濃厚。

  科技碩果惠民生

  科技創新的意義,不僅在於賦能實體經濟,更在於惠及廣大民生、增進人民福祉。

  ——農業現代,山鄉富美。

  走在浙皖農村大地上,農民豐收的成色裏,悄然多了幾分“科裏科氣”。

  “邱書記,你們村近期有什麼好項目?”四川涼山州昭覺縣三河村第一書記李凱一打開視頻連線,就迫不及待地詢問浙江余姚市橫坎頭村黨委副書記邱民波。“我們村在開展蔬菜無土栽培,效果不錯,咱們可以共同推進。”連線這頭,邱民波回應道。

  三河村地處大涼山深處,發展一度落後。2021年,兩村簽訂結對協議,開啟先富帶動後富的實踐探索。讓李凱心動的項目,是橫坎頭村今年年初開建的蔚藍智谷植物工廠。

  邱民波告訴記者,該項目應用人工光型育苗房、水培淺液栽培、營養液模組化管理等現代農業技術,單位畝産能提高8倍到10倍。由企業提供資金和技術,村集體以土地入股,預計每年能帶來150萬元集體收入。

  從西部大涼山到東部浙北山區,這場跨越2000多公里的“對話”只為共同的願景:用現代技術和生産方式,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

  科技星星之火點燃鄉村振興引擎。據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蔣偉峰介紹,目前,浙江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9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90個、培育農業龍頭企業5383家。2022年,浙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連續10年縮小。

  在安徽蕪湖市中聯峨橋智慧農業示範基地,全程數字化、標準化、智慧化,種出了可溯源的智慧“蕪湖大米”。中聯智慧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農業研究院院長助理籍延寶説,僅在化肥和農藥使用上,數字化管理每畝就節約成本108元,田塊增産10%到15%。

  “規模出效益,科技創高産,農機節成本,政策是保障。”安徽太和縣舊縣鎮張槐村種糧大戶徐淙祥總結道。他領辦的農民合作社、創新工作室培訓人員近5000人次,示範帶動當地農戶2000余戶,年每人平均純收入增加2000多元。

  ——“美顏”城市,守護健康。

  浙江嘉興市地處河湖下游,過去深受上游排放的困擾。問題出在水裏,根卻在岸上——治理水環境,先要找到排放源。可讓人頭疼的是,當地河流湖泊密織交錯、水系複雜,問題千絲萬縷,源頭不知所終。

  迷茫之際,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與長三院在嘉興牽手,共建長三院生態環境研究所,用“研值”提升城市“顏值”。

  過去,科研院所成果往往很難在地方上應用,而地方面對五花八門的環保技術也會“兩眼一抹黑”。長三院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劉銳所做的,就是為地方“量體裁衣”。她一邊奔走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間,為嘉興水環境治理尋找答案,另一邊花了整整16年時間,針對全域1.47萬公里河道,做出一份厚厚的水質“體檢”報告。

  劉銳給記者拿出一張表,在上面,代表劣質水體的紅色柱子不斷縮短、直至消失,代表達標水體的綠色柱子不斷增長……與之相對應的,是嘉興的飲用水水源地從零合格提高至100%優,助力嘉興成為浙江省第二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

  科技賦能生態,同樣守護健康。在風景秀美的浙江湖州西塞科學谷,首批引進入駐的重點項目之一是西安交通大學—湖州中子科學實驗室研究轉化的“黑科技”——硼中子俘獲治療癌症技術(BNCT)。西安交大王盛教授告訴記者,BNCT治療通常只需照射1次,極大縮短了治療時間;通過“靶向爆破”,在精準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也能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害,降低副作用。

  自去年8月開園以來,浙江湖州西塞科學谷已引入小型科研院所23家,匯聚了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機構,聚引各類科研人才500余人、科研項目24個。湖州市科技局副局長孔亮打趣道,未來在“西塞山前”看到的不只是“白鷺飛”,更將是“博士飛”。

  從浙江到安徽,一路走來,一幅幅科技興旺、産業發達、山鄉富美、百姓安居的畫卷徐徐展開。如何依靠創新活水走好高品質發展之路,答案躍然紙上。

  無論發展高水準科技、培育新興産業、振興傳統産業,還是增進民生福祉,無一不需要開放、包容、和諧、有序的創新生態。水深則魚悅。當“崇尚創新、鼓勵創新、保護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當幹事創業、奮勇爭先的氛圍日益濃厚,當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創新內生動力勢必得到更大激發。

  在浙皖兩地,創新生態正持續顯現活力。

  ——深化改革,厚植競爭優勢。在浙江,“畝均效益”成了一項工業指標,通過正向激勵、反向倒逼,一大批企業主動轉型,想盡辦法提高全要素生産率。溫州瑞安市名瑞智慧包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林銘傑説,正是為了提高畝均産值,公司通過“工業上樓”節省出上億元資金。

  ——強化機制,解決發展難題。在安徽,為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科技紅娘”大顯身手,為企業和技術牽線搭橋。短短數年,安徽科技大市場促成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達730多億元,眾多科技成果跨過市場“鴻溝”。

  ——做優服務,呵護企業成長。在安徽滁州市,2000多種政務服務事項均可“7×24小時”一站式辦理;在蕪湖市,惠企政策兌付“線上直達”,像網購一樣方便……“來對了”是各企業負責人提到最多的感慨。

  良好生態為企業創新添保障。只有不斷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依託産學研助力科技自立自強取得更大進展,我國才能加速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無數創新型企業匯聚成時代的壯麗浪潮,中國高品質發展之路必將行穩致遠。

來源:經濟日報    | 撰稿:陳發寶 原洋 杜銘 仇莉娜 梁睿 柳文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