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多所高校停用微信支付”的消息在熱搜上一直挂著。
下午,騰訊微信團隊緊急發佈致歉信,強調“在校園非盈利場景,我們會持續保持零費率優惠政策。”
微信的這個操作何以引發如此軒然大波?
01
其起因是包括西北大學、河南工業大學、南京理工大學、週口師範學院、江蘇師範大學、西南科技大學等在內的國內10多所高校發佈了相似的公告。
引發這個爭議的“導火索”是,從7月1日起,微信支付要對校園場景用戶進行精細化管理,除收學費外,其他收費均會受到限制並收取0.6%的手續費。
“精細化管理”這詞用得妙!原來,所謂“精細化”,就是分為不同的場景,有的不再提供“免費的午餐”了。
“微信支付對高校收費”因此成了打倒一片人的關鍵語。這導致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微信支付怎麼連學生的錢都不放過?這猛然喚醒人們對微信支付“道義”的質疑。
在致歉信裏,微信特別強調説,這次政策調整只是針對電商、酒旅等盈利場景。而像交學費、食堂飯卡充值這些和學生學習、生活緊密相關的,都不在收費的範圍內。
另外,忙亂中,許多人也誤讀了被收費主體:其實並不是學生,而是這些盈利場景的運營方。
這些年,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服務,不少高校引入了第三方經營機構和商戶,微信支付的費率調整主要針對他們。
這筆費用學校“外面”也有,而且常見。只不過,針對不同的場景以及支付金額的大小,微信和螞蟻集團都有不同的補貼政策,比如針對一些街邊小店,平時流水不高的,就免除了這筆費用。
或許這是對的。雲山霧罩的各類扣費面前,消費者本來也是弱勢群體,一不小心,就被收拾了。
02
那麼,這次微信支付到底做錯了什麼?或者説,觸犯到了用戶的哪一根敏感的神經?
據説,這筆費用並不是從天而降,而是一直都有,只是第三方支付機構和商戶默默“承擔”了,只是作為用戶的我們沒什麼感知。
這也讓另一個許多人擔憂的問題浮出水面:如果收取費用了,這些校園消費場景會不會把成本轉嫁給學生?
過去,由商戶承受,他們之所以無怨無悔,一是收取的費率並不高,且有一些減免政策;二是源自於移動支付帶來的便捷,包括不必擔心收到了假幣,不用算賬找錢,每天賬目很明晰,不必定期到銀行存款,等等。
總之,精明的商家能夠接受也是經過精心計算和反覆權衡的。
微信支付的緊急致歉解釋也很值得玩味:
自2015年以來,微信支付持續在校園等非盈利場景採取零費率優惠政策。隨著校園場景及商戶數量的持續上升,我們發現部分電商、酒旅等盈利場景擠佔零費率的教育補貼資源,導致成本不斷增加。此次調整是為了對這一少部分盈利性場景予以厘清,實施以低於市場平均水準的優惠費率政策,而所有校園非盈利場景繼續保持零費率優惠政策。
總而言之,邏輯上、道理道義上,基本説通了。
03
事件至此,似乎塵埃落地。而被許多行業尊崇的邏輯也再度浮出水面。那就是競爭的有益性原則。
事實上,銀行通道費很早就有之,是銀行向兩家公司收取的,但為了搶佔移動支付的用戶,兩家公司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採取了“免費”政策。
據説這筆費用也很沉重。以這次“高校場景”為例,微信支付提到自己要承擔的銀行通道成本達到數十億!這話不知道是真是假,不過用戶最熟知的這類場景之一,就是提現和還信用卡。
2016年,微信和支付寶先後取消了提現優惠,開始對免提額度外的每筆提現收取0.1%的手續費。兩年後,這一政策被複製到信用卡還款,免費午餐宣告結束。
後來的事實證明,收費政策調整並沒有給大眾帶來太大的負擔,因為市場上提供了大量可選擇的免費金融工具。為了搶客戶,總有人先期願意下“血本”做補貼。競爭面前,消費者也有的選擇。
無疑,這就是競爭帶來的好處。作為非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微信收費或者免費都是基於自身考慮,本來無可厚非。如果它固執地認為可以繼續留住客戶,那就隨他去好了。而在多重選擇面前,用戶同樣會做出理性的抉擇。
好在微信支付突然意識到這波浪掀得有點駭人,緊急解釋,也算是明白事理,畢竟,在競爭越來越多元化的今天,一招不小心,可能讓企業陷入滅頂之災。不是沒有可能,只是多數企業不敢輕易冒之風險。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陳鷹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