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年年都説“史上最熱”,是謊報還是人類更耐熱了?
發佈時間 | 2023-06-28 09:37:50    

   剛剛過去的端午假期,南北氣溫“倒挂”。

  南方,在“暴力梅”的持續打壓下,氣溫囂張不起來,體感清涼舒爽。與此同時,北方多地“高燒不退”,華北、黃淮一帶40℃以上高溫天氣頻頻造訪,讓許多人“熱到懷疑人生”。

  儘管我國各地高溫集中時段有明顯的地域差異,但6月份北方多地頻現40℃以上的高溫並不常見。“事出反常必有妖”。一旦副熱帶高壓北抬,長江中下游地區“出梅”,高溫酷熱天氣會不會比往年更猛烈?

  真相往往比想像的更“刺激”。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今年夏季全國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0.5℃以上;部分地區將偏高1℃至2℃,高溫日數也較常年同期偏多,可能出現階段性高溫熱浪。

  不過,環球同此涼熱,被“炙烤”的不僅僅是我國。據中國科學報報道,隨著世界海洋溫度的飆升和太平洋厄爾尼諾的到來,2023年可能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翻閱最近幾年高溫報道,“史上最熱一年”“有記錄以來最熱一年”……凡此論調,似曾相識,事實果真如此嗎?

  國內多地屢破高溫紀錄

  看今年高溫的“誇張表演”

  高溫年年有,今年格外熱——在近幾年的夏天裏,人們總能在網上刷到類似的話。今年,似乎又是一個“最熱候選年”,並且,我們當中不少人已擁有了這樣的“用戶體驗”:

  2023年4月17日,對很多杭州人來説,本是普普通通的一天,然而當天下午“風雲突變”——當日16時13分,杭州國家站實時氣溫飆升至35.0℃,創下新中國成立以來杭州最早的高溫日,同時也打破4月最高氣溫紀錄。

22.jpg

33.jpg

  國家氣象局將日最高氣溫大於或等於35℃定義為“高溫日”。因此,今年杭州的首個高溫日,比以往來的更早一些。

  不僅杭州,全國各地的高溫都在“卷”。

  剛進入6月,我國就有一半以上的省會城市迎來今年“首個高溫”,而且絕大多數屬於“提前報到”:重慶、廣州、成都等地提前一個多月;南京、合肥、濟南等地偏早20天以上;武漢、天津、長沙、海口也比常年平均值偏早超過10天。

334.png

  近幾年,夏天來得越來越早、越來越熱,是我們的錯覺嗎?或許真不是。

  梳理中國氣象大數據發現,我國大部分地區高溫來得越來越早,天數也在增多。省會級城市中,重慶、福州、杭州、海口等地高溫天最多,年均日數超過30天;長沙、南昌、西安、武漢、廣州等地“熱力值”也不低,平均每年高溫日數在20天以上;南寧、鄭州、石家莊、合肥、南京、上海、濟南、天津、北京的年均高溫日數多於10天。

55.jpg

  北京的表現稍顯“誇張”。在6月22日端午節這天,代表“北京溫度”的北京南郊觀象臺最高氣溫驚人地飆升至41.1℃,打破了自1961年以來長達62年的6月同期高溫紀錄。

  全球多地高溫同頻

  都是厄爾尼諾惹的禍?

  為什麼今年的高溫來得如此之早、如此之熱?

  國家特聘教授、南京資訊工程大學(注:南京資訊工程大學有氣象界的“黃埔軍校”之稱,被譽為“中國氣象人才搖籃”)氣候與應用前沿研究院院長羅京佳在接受潮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赤道太平洋厄爾尼諾(El Niño)事件正在快速發展,我國不少地區受高氣壓影響,太陽輻射造成增溫較快,整體拉高了氣溫水準,因此人們早早感到“酷熱難耐”。不過,高溫的成因是複雜的,不能簡單歸咎為厄爾尼諾影響,全球變暖的大背景和短期的天氣形勢變化也有重要影響。

  羅京佳認為,2023年或許還不是全球平均氣溫最高的年份,隨著世界海洋溫度的飆升和太平洋厄爾尼諾的到來,將會推動氣溫朝著更高的方向發展,2024年可能會創下更高紀錄,而且未來平均氣溫預計會越來越高。

  被“炙烤”的不只我國,全球皆是。

  前不久,熱浪席捲了印度,多地氣溫超40℃,其中北方邦巴利亞地區最高氣溫達42.2℃,比往年正常水準高出4.7℃;比哈爾邦首府巴特那的最高氣溫則達到44.7℃。

  南亞熱得難受,東南亞也不好過。

  過去一段時間,泰國首都曼谷、普吉島等地體感溫度一度達到54℃;菲律賓部分地區體感溫度逼近50℃;越南氣溫創新紀錄,達到44.1℃;寮國則記錄到43.5℃的高溫,也打破其歷史紀錄。緬甸東部一城鎮測得43.8℃的氣溫,為當地10年來最高。

66.jpg

  歐洲多地也面臨極端乾旱的侵襲。西班牙國家氣象部門數據顯示,該國4月的乾旱及炎熱程度達到了1961年以來的最高水準。

  同處北半球的美國亦高熱不止。墨西哥灣沿岸的南部各州持續遭遇高溫天氣。根據美國國家氣象局發佈的消息,得州休斯敦等地體感溫度高達46——49℃不等。

  盛夏未至,熱浪已來。自1980年以來,全球平均氣溫共有12次刷新紀錄,其中10次發生在厄爾尼諾出現的年份。

77.jpg

  所以,全球多地頻現的“燒烤”模式,都是厄爾尼諾惹的禍嗎?

  世界氣象組織(WMO)在5月初曾發佈通報稱,拉尼娜(La Niña)現象在持續了三年之後現已結束,熱帶太平洋目前正處於中性狀態ENSO(既非厄爾尼諾也非拉尼娜)。

  WMO預計,6月到8月,從ENSO中性轉變為厄爾尼諾現象的可能性將增加到約70%,7月至9月將增加到80%。本月初,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也發佈警報稱厄爾尼諾現象已經出現,預計將持續到冬季。

  不過,一個地區極端高溫的出現,還與當地特定的天氣形勢有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隨機性,一般是大氣環流的非線性過程的結果。

  極端高溫還與全球變暖密不可分

  但其影響也同樣具有兩面性

  除了厄爾尼諾等上述原因,極端高溫天氣反覆出現,其實也與愈演愈烈的全球變暖密不可分。

  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厄爾尼諾的強度越強,對全球平均氣溫的提升也就越明顯。比如2014年至2016年,厄爾尼諾的強度達到了超強級別,這三年全球平均氣溫連續創下新紀錄。

  根據世界天氣歸因小組(WWA)的研究,最近發生在南亞和東南亞的極端高溫天氣事件中,全球變暖就起到核心作用。

  而全球變暖除了相關的自然因素影響外,人為因素則是主因。這一歸因在聯合國領導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21年發佈的報告中得到印證。這一報告的核心結論就是:科學界存在廣泛共識,人類活動導致了地球變暖。

  應對全球變暖,我們應當如何做?在羅京佳看來,從根源上就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減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用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比如提倡新能源車代替傳統燃油車等。

  不過,羅京佳也認為,全球變暖是具有兩面性的,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合理認知。其團隊研究表明,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會對玉米、大豆、小麥、水稻這四類農作物的産量産生不同影響。比如在發生厄爾尼諾現象的年份,中國南方的稻米收穫量會減少,“雖然也有個別地區,如俄羅斯的小麥等會出現增産;或者中高緯地區種植水稻産量也增多。”

  羅京佳説,在出現拉尼娜現象的年份,這幾種農作物與之前幾年的平均值相比都存在減産跡象,不過受到影響的地區與厄爾尼諾現象相比要小一些。“這些變化背後,是人類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表現,要充分利用它好的一面,避免它不好的一面,儘量減少帶來的損失。”

  面對極端高溫

  我們的耐熱力退化了嗎?

  歸根結底,我們更關心的,還是人們該如何面對極端高溫。

  人體到底能承受多高的溫度呢?

  有研究表明,人體感覺最舒適的外界溫度是24℃——25℃,濕度較小時,36℃——37℃的天氣就是人體極限;濕度較大時,30℃就達到人體極限。溫度達到40℃,就已超出人體極限。

88.jpg

  潮新聞記者從杭州市急救中心了解到,今年6月(6月1日至6月25日)和5月整月相比,中暑病人就已翻一倍。一旦“出梅”,杭州就會進入“炙烤模式”,按照往年急救出車數據可預測,今年中暑及相關病人數量也會隨夏日的高溫而攀升。

  高溫越來越頻繁,人體更加耐熱了嗎?

  許多實驗證實,人體的熱耐受能力與熱應激蛋白有關,體內熱應激蛋白越多,耐熱能力就越強。處於高溫環境中的時間長了,應激蛋白的合成就會增加,從而使人體的熱耐受能力增強。不過,空調正慢慢奪走人們的耐熱本領。尤其是長時間坐辦公室的白領等人群,其耐熱應激蛋白隨著“孵空調”時間的延長而明顯減少。長時間吹空調冷風很容易把熱氣逼回體內,導致體內的熱氣排不出來,從而出現內熱,造成身體功能紊亂。抗病能力一旦變低,感冒、發燒等症狀就會找到府來,突然進入高溫環境也就更容易中暑。

  有專家表示,高溫天氣對健康帶來最直接的不利影響是高溫中暑,可以分為先兆中暑、輕度中暑和重度中暑。重症中暑,尤其熱射病造成死亡的風險很大。

  杭州市急救中心調度科科長魯美麗介紹,熱射病是指病人身體無法通過正常散熱而使熱大量蓄積引起體溫升高,往往表現為高熱、無汗、抽搐、意識不清,是一種危及生命的急危重症。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能做些什麼?

  “如果出現以上症狀,應立即撥打120。”魯美麗建議,需要將病人移出高溫環境,盡可能多地脫去衣物,並提醒其不要活動。需要注意的是,給病人降溫很重要,如有可能,將病人放入涼水中,水深最多沒到病人頸部,或者向病人身上噴灑涼水。如果病人失去反應,並且呼吸不正常或僅有瀕死嘆息樣呼吸,應立即心肺復蘇。

來源:潮新聞    | 撰稿:樊成友 陳薇 製圖 李靈伊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