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千年墓誌銘成線索,從全國盜走1300多件文物的盜墓者栽在浙江
發佈時間 | 2023-06-12 08:57:57    

   “這夥盜墓賊帶走了1000多件文物,涵蓋從春秋戰國到明清時期的青銅器、玉瓷器、陶瓷器。如果這些都流入民間,對文物研究是極大的損失啊”……

  在浙江嵊州市文物保護中心的倉庫,工作人員開始對警方追回的上千件文物逐一清點。

  這樣一起文物大案,共有1300多件重要文物被追回。既有明清時期的精美瓷器,也有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時間跨度超過了2000年。

  這究竟是怎樣的一起案件呢?

  施工工地驚現一處盜洞

  有可疑車輛多次來返

  潮新聞記者從嵊州市公安局獲悉,近日破獲一起系列性盜掘古墓案,採取刑事強制措施47人,追繳贓款160余萬元,扣押追回文物1332 件,其中三級以上文物36 件。

  順藤摸瓜,盜竊的背後牽出了在浙江、江西、福建、安徽等多地,實施文物盜掘、倒賣、收贓的犯罪鏈條。

  2021年12月7日,嵊州市公安局長樂派出所民警得到一條線索:轄區內郯城村527 國道施工工地旁有一個洞眼,周邊散落著許多瓷器碎片及探針眼。

  莫非是盜墓?這個盜洞位於一片花木林旁,雖然已經回填了部分泥土,但警方還是在距離洞口不遠處,發現了幾塊陶瓷碎片。

  經嵊州市文物保護中心初步鑒定,該墓葬為西漢時期的古墓葬,已被非法盜掘。

  嵊州古時稱為“剡”。秦漢時建縣,西漢時期這裡已經較為繁榮,有一定規模的人口聚集。

  這個墓葬裏究竟有什麼?警方還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確定,這是一個專業的盜墓團夥,且已經挖走了一些文物。

  為確保案件快速偵破、追回被盜文物,嵊州市局成立了“1207”專案組。同時,協調文物、交通、住建、國土、檢法等單位組建成立聯合工作組。

  隨後,技術人員立即前往現場。

  此時距離盜墓者作案的時間已不知過去多久,現場早已被破壞,況且又是車輛、人員出入繁雜的施工工地附近,給現場勘查帶來極大的難度。

  “因為環境條件不佳,整個過程花了整整一個上午。”刑偵大隊技術中隊民警吳楠回憶。

  好在,民警最終從淩亂無序的現場提取到關鍵性生物檢材。

  經過分析,民警基本排除了這些可疑痕跡物證是附近村民和施工人員所遺留的可能。在將這些物證送往技術部門進行檢測的同時,另一路民警對周邊村莊進行走訪。

  警方分析,因為案發地點比較偏僻,如果有外人到來,應該會引起這裡村民的注意。

  嵊州市公安局刑偵大隊城區刑事偵查隊副教導員孫浙烈提到,在走訪中,個別村民反映,近段時間有外地牌照的車進出村子。“村民説,有一輛白色的車子,從村子附近經過。具體怎麼來的,車上多少人,不太清楚。”

  根據村民提供的線索,警方查看了村莊路口的公共場所視頻,很快就發現了一輛可疑浙B牌照白色車輛。這輛車多次出現在盜洞附近的場所。

  從嫌疑人家中搜查出的文物 圖源嵊州公安

  經過進一步偵查,警方鎖定了1名犯罪嫌疑人:寧波人邵某。

  邵某的身份,並不簡單。

  在盜掘古墓方面,邵某是有前科的。他在2016年就因為盜掘古墓被判了三年。出獄後,在2021年11月份、12月份,他曾多次來過嵊州,跟他一起來的有上虞的羅某和余姚的張某,張某同樣也有著盜掘古墓的前科。

  這幾名有過盜墓前科的男子頻頻出現在案發地點附近,他們是打著盜竊的算盤嗎?車輛經過的監控視頻還不夠,警方需要確鑿的證據。

  就在這時,現場痕跡物證的檢驗結果也指向了邵某。孫浙烈認為,“這種團夥作案,不可能説就盜一次兩次,很有可能在其他地方也有作案。盜掘古墓後,肯定有相應的文物被盜出來進行銷贓。根據全鏈條打擊的要求,我們還有一些倒賣的嫌疑人要進行研判。”

  10人犯罪團夥流竄全國各地

  盜取了1300多件文物

  隨著研判的深入,警方梳理出一個以邵某為首的10人盜掘古墓、銷贓犯罪團夥。

  該犯罪團夥涉及兩省多市,且跨區流動頻繁,統一抓捕難度大。為將該犯罪團夥“一網打盡”,專案組主動放棄春節假期休息時間,逐人制定抓捕方案,深度研判該犯罪團夥落腳點。

  2022年2月,嵊州市公安局組織70名警力分10組赴紹興上虞、寧波余姚、江西豐城等地開展統一抓捕,成功抓獲邵某、羅某、倪某等10名犯罪嫌疑人,扣押作案工具70余件、文物579件。

  被盜掘的古墓中文物 圖源嵊州公安

  “在犯罪嫌疑人家中,我們看到了用古墓磚砌成的院墻和地面,也搜到其儲藏的大量文物。這讓我們更加確定,這個犯罪團夥絕對沒有這麼簡單。”負責帶隊抓捕的刑偵大隊副大隊長王建鋒説。

  在其中一個犯罪嫌疑人家中的一個角落裏,民警發現了一塊大石碑。這是一塊墓誌銘,但犯罪嫌疑人似乎並不重視,隨意堆放在院子裏的圍墻邊,沒有任何保護措施。

  這塊墓誌銘有何來歷,又隱藏了什麼線索呢?

  嵊州市文物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尹志紅介紹,墓誌銘是吳越國浙江東道明州慈溪縣張易鄉瑯琊王府君墓誌銘,記載了祖籍瑯琊的一個姓王的官員在慈溪縣為官的經歷,他當時曾經做過吳越督撫負責鹽鐵的官員。

  瑯琊王氏是一個大的家族,對於研究王氏家族為官的一些歷史情況是很重要的補充資料。“吳越國屬於比較短暫的五代十國這麼一個時期,距今已經有1100年的歷史了,這個碑經歷了這麼長時間能夠保存下來也是一件比較珍貴的文物了。”尹志紅説。

  這塊碑上的600多個字,不僅是對墓主人生平的評價,也是對當時歷史文化的記錄。在專家眼中,這是研究1000多年前歷史的重要文物。而在民警眼裏,這是可以繼續深挖下去的案件線索。根據碑上的文字可以知道,這塊碑應該出土自慈溪。

  嫌疑人辨認現場 圖源嵊州公安

  經過調查,警方發現這個犯罪團夥的活動軌跡遍佈浙江、江西、福建等多個省,作案次數多,盜掘文物數量大。

  針對這群反偵查意識極強、畏罪情緒嚴重的犯罪嫌疑人,審訊民警結合其性格特點、家庭背景、生活圈子等因素,逐人制定審訊方案,各個擊破,經過近一個月的突審,全面突破了犯罪團夥的口供。

  家住嵊州長樂鎮的裘某便是專案組“拔出蘿蔔帶出泥”的其中一個成果。落網後,他交代出在10年前所犯下的盜掘古墓葬罪行,因此還盈利了近百萬。

  在案件偵破過程中,嵊州警方通過全量獲取盜掘線索,運用數據流重構、海量數據分析等手段,對犯罪嫌疑人開展研判分析,精準撒網、收網。

  整理記錄被盜文物 圖源嵊州公安

  同時,積極對接經營鑒定、微拍等網路公司線上文物交易數據10萬餘條,對嵊州市古玩市場的23家店舖開展摸排,張貼有獎舉報告示,研判形成高品質線索,擴案擴線。最終,通過4波次集中收網行動,串並案件 80 余起,摧毀團夥5個,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47 人。

  “文物是中華民族燦爛歷史文化的最有力佐證,它的價值不可估量。我們也將繼續保持對盜掘、倒賣文物犯罪的嚴打高壓態勢,堅決查處文物犯罪,全力守護文物安全。”刑偵大隊大隊長鄭楊煒説道。

來源:潮新聞    | 撰稿:俞倩瑋 通訊員 周晨卉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