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過去看起來根本“不算事”的事情卻引起不小的爭議。它再次提醒社會,一些教育觀念上的撕裂讓人匪夷所思。
事情很小,爭議很大,潛流不淺。
01
近日,一段視頻在社交媒體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視頻拍攝于江蘇省連雲港市一所小學門口,一位家長聲稱自己送孩子上學時,因為打傘被老師攔住不讓進,並且被告知沒有雨披就得淋雨進去。
圖源網路
此事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開始有不少人紛紛譴責該老師的行為。
據媒體調查報道,5月29日,一位自稱學生家長的網友發文稱,其從外地趕來送孩子上學,因為下大雨便帶了傘,結果被學校老師攔住不讓進,稱沒帶雨衣就淋雨進去。“實在沒辦法,我就在學校周圍轉了一圈,買了一件雨衣,我看到很多小學生沒帶雨衣淋雨進去,凍得瑟瑟發抖。”該網友定位顯示地址為江蘇省灌雲縣某小學。
連雲港市灌雲縣教育局對此解釋是,學校方面早就發過通知,建議學生最好帶雨衣進校,而不是打傘。此舉是為了考慮學生們的安全,避免出現打著傘不小心摔倒等問題。
據該學校一位負責人介紹,考慮到雨傘會戳傷學生眼睛,存在安全隱患,學校一直提倡學生使用雨衣。
該負責人稱,當時那位家長打傘送孩子上學,學校工作人員並非不讓學生進校門,只是提醒學生下次儘量使用雨衣。但孩子希望家長買一件雨衣再進校門,家長對學校的意思産生了誤解,“我們已經跟家長解釋溝通過了。”
灌雲縣教育局工作人員稱,他們已經聯繫了學校校長,正在對此事進行處理。
02
本來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居然也能引發社會關注,這無疑又是觸痛了某一根社會神經。
學校到底有沒有一定許可權的管理職能?還是必須聽從和順從每一個家長的意願?甚至還不能考慮這類意願符不符合學校教育的本質和方針?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能否順利銜接一直是讓教育工作者頭疼的一件事。家庭有自己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如果單純從願望出發,沒有一個家庭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永遠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但是在現實中,作為家庭教育最具明顯作用的“言傳”和“身教”,卻時常不能統一起來:就是説,家長説的一套,做的一套。這讓本來一張白紙的孩子們時常無所適從。
這種時常有的撕裂和言行不一致的表現,正是許多家庭教育事倍功半的重要原因。
而學校教育自有自身的相對統一規則,通常不會因為某家庭的特殊而做隨意的改變。除了傳播知識上的“因材施教”,在培養學生的品格和學校紀律方面,當然應該統一要求。從教育的長遠目標看,是要讓學生懂得規則的可敬畏性。
03
任何一個人的成長都應該經歷應經歷的風雨,這也是教育的基本職責。只有這樣,受教育者才能順利度過人生的各類艱難困苦,最終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連雲港發生的這一事件,本可謂微不足道,卻引發熱烈爭議,這從一定程度上説明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存在的錯位和鴻溝。
學校從安全形度考慮,不讓帶雨傘絕無不妥,而家長從孩子淋雨的角度看實在有些矯情。如果總從自身、個別人的感受出發來否定學校紀律的嚴肅性,來倒逼學校紀律做出一步一步的退讓和妥協,那學校紀律從何談起?何況學校的這個要求並不過分且是真心為孩子們的安全考慮。
甚至在很多時候,接受教育的孩子們感覺學校這類要求沒有任何問題,也願意嚴格遵守。恰恰因為家長們的矯情而破壞了學校紀律的權威性,這可能造成學校教育的屢屢失效,嚴重一點説,這更可能培養起孩子們對於規則的習慣性蔑視!
而這,一定是後患無窮。因為一個不懂得敬畏規則的人在社會上很難與他人相處,也會在日漸文明起來、講究公序良俗的社會裏舉步維艱。而這是多數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不願意看到的惡果。
見微知著,教育就應該是從細微的一點一滴處入手,培養受教育者對於規則的敬畏,培養出對家庭、對社會有益的人。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陳鷹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