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時隔5年 浙江再度高規格召開對外開放大會
發佈時間 | 2023-05-30 08:36:41    

   5月29日,浙江召開全省“地瓜經濟”提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大會。

  自今年“新春第一會”浙江三個“一號工程”首次亮相以來,貫徹落實“一號工程”的大會相繼召開。此番,以開放為主題的全省會議壓軸登場,自有其“重磅”之處。

  過去幾年,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大國博弈加劇,世界底層邏輯正在改變。中國建設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意味著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

  浙江如何把對外開放落到實處?會上,浙江省委主要領導提出,聚焦拓市場、優佈局、聚資源、引人才、強總部五大主攻方向,加快市場相通、産業相融、創新相促、規則相聯,著力推動開放型經濟水準、雙迴圈戰略樞紐地位、制度型開放體系“三個再提升”。

  加快構建高水準開放新格局,奮力打造高能級開放大省,浙江該怎麼看、怎麼幹?

  三度召開 意味深長

  一直以來,以對外開放為主題的全省會議有著極高的地位,往往被解讀為浙江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風向標——

  2004年3月19日召開的全省對外開放工作會議上,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會後一個月,省委、省政府出臺《關於進一步擴大開放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實現從外貿大省向開放大省的跨越。

  2018年5月9日舉行的全省對外開放大會上,浙江提出全面推進開放強省,推出10項新的對外開放重大舉措,以更大力度把新時代對外開放推向縱深。

  每一次對外開放大會,都有著特殊的背景——

  2004年,抓住“入世”機遇的浙江迎來快速發展,必須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在更大範圍和更深程度上,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

  2018年,時逢改革開放40年,中國向世界鄭重宣示,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並推出一系列擴大開放的新政。此時,浙江需要謀劃更高層次的開放格局。

  時隔5年,浙江為什麼再次召開這一高規格會議?

  一方面,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産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大衝擊,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另一方面,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已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國都是全球合作鏈條中一環的現狀不容否認。

  身處開放前沿,決不能被逆風和回頭浪所阻,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這正是這場對外開放大會所肩負的時代意義。

  從外貿大省到開放大省,再到開放強省,及至高能級開放大省,浙江對外開放的蛻變路徑清晰可見。

  開放六問 浙江求解

  大會暖場片裏,提到的浙江對外開放六問意味深長——

  新征程上,浙江如何進一步更新開放理念?如何進一步放大開放格局?如何進一步強化開放導向?如何進一步打造開放平臺?如何進一步拓寬開放網路?如何進一步提升開放能級?

  這是浙江的居安思危。一直以來,浙江始終以開放的確定性應對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開放六問”,字字來自浙江的緊迫感。

  看進出口,經濟全球化逆流的勢頭下,我們面臨著外需不振、來自歐美市場的訂單量減少等困難。雖然三月、四月的出口數據帶來了驚喜,但一季度海外港口數據和國內一線調研結果並不盡如人意。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所長梁明認為,外貿環境不太樂觀是當前的整體趨勢。

  此刻,浙江更需要幫助外貿企業驅散迷茫、重拾信心。比如,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成員國等新興市場;再如,調整商品結構,發掘更多獨具優勢的出口産品——一季度電動汽車、光伏、鋰電池等“新三樣”就顯著拉動了出口增速。

  看外資,外資企業高管密集訪華,帶著對中國市場的新期待。過去,全球投資者看中國,是一個面向全球的低成本製造基地,七成投資集中在製造業,産品以出口為主。

  如今,這一趨勢正在變化,製造業和服務業外資都把進入中國市場作為投資中國的最主要原因。外資開始在中國佈局本土研發中心,同時與中國本土的産業鏈産生更加緊密的連接。種種新跡象,都是浙江開放型經濟的新機遇。

  看“走出去”,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呈現本土化、區域化、短鏈化的趨勢,各國對産業鏈供應鏈的主導權之爭日趨激烈。因此,浙江企業或被動或主動,走出去融入全球産業鏈、拓展國際市場的願望越發強烈。

  需知,産業鏈供應鏈的重構是挑戰,更是機遇。此刻正是浙江融入規則、參與規則制定、提升話語權的機遇期。

  面對紛繁的不確定性,直面令人振奮的機遇,此次大會的召開恰逢其時。

  對標差距 更進一步

  實際上,在如此複雜的經濟局勢下,浙江近年來的對外開放表現不可謂不亮眼。

  2022年,浙江外貿出口貢獻率全國第一,入選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企業數量連續24年全國第一,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連續14年全球第一。

  這樣的成績,離不開一個個主體、平臺和地方的探索——

  外貿大市寧波,新業態與新市場齊頭並進,擁有全國1/6的海外倉;鐵、公、空、水四路並進的綜合樞紐加快構建,要用最大的優勢,發揮更大的作用。

  最早“走出去”的正泰集團,擁有4個全球研發中心,製造基地遍佈超17個國家和地區。通過在海外佈局,正泰實現了更好地“引進來”,反哺國內智慧電氣與新能源産業鏈,實現技術和管理水準“走上去”。

  杭州市錢塘區,擁有綜保區、自貿區、跨境電商綜試區綜合效應疊加優勢,招引企業時“招一個、引一串、帶一片”,默沙東、強生、雅培等全球十大知名藥企中,已有七個落戶錢塘,引進10億元以上生物醫藥項目27個。

  成績固然喜人,然而也在提醒浙江,對標開放先行省市,保持清醒、正視差距,才能真正答好“開放六問”。

  差距在哪?當前,浙江開放平臺能級仍不夠高,對外貿易結構不平衡,總部經濟功能不夠強,制度創新碎片化現象比較突出……大會上,各地毫不諱言談差距,只為了錨定最好、咬定最強,找到前進的方向。

  對此,“地瓜經濟”提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大會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到2027年,全省外貿進出口占全國份額進一步鞏固提升,實際使用外資超280億美元,在全國分別上升1個位次;5年累計實現對外投資備案額650億美元,培育世界一流企業15家以上、民營跨國公司“領航企業”100家,基本建成貿易強省、高品質外資集聚地、高層次對外投資策源地和民營經濟總部高地。

  任務書、作戰圖、時間表都已明晰,浙江迎來再次起航。

來源:浙江日報    | 撰稿: 拜喆喆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