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浙江34戶家庭入選2023年全國最美家庭
發佈時間 | 2023-05-24 08:57:15    

   近日,2023年全國最美家庭名單揭曉。浙江共有34戶家庭奪得這一“國字號”頭銜。

  什麼樣的家庭“最美”?我們走進全國最美家庭,找到了幾個關鍵詞。

  關鍵詞:家國情懷

  “馬邊支教,去不?”“去!”紹興英語教師沈傑至今還記得,電話那頭妻子王怡乾脆的回答。2018年,紹興市越城區第二批援彝支教選派工作啟動,僅一個電話,同為教師的夫妻二人便達成共識:“攜女兒一起轉學,遠赴馬邊支教。”

  四川馬邊彝族自治縣,彼時還是貧困縣。扶貧先扶智。此後4年,兩人先後兩次向組織請纓,舉家支教。

  在馬邊的日日夜夜,夫妻倆創設情境教學、“小紅花”獎勵機制等教學形式,同時打造“魯迅”教學品牌,分享優質教育資源,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優秀教師隊伍,為少數民族孩子走出大山看世界點燃一盞燈。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中國人歷來有家國情懷,最美家庭更是以“小家”寫“大愛”,用行動與堅守厚植家國情懷。

  過去3年,面對疫情,廣大醫務工作者戰鬥在第一線,守護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舟山市婦兒醫院醫生夫妻檔孫運明、唐禹馨也是諸多“白衣戰士”中的一員。

  得知需要醫務人員支援的消息,剛下手術臺的孫運明立即報名。他説:“我是黨員,我先上!”妻子唐禹馨也多次進入疫情隔離病房。受父母影響,兒子參加完高考,也加入了核酸檢測志願者隊伍。

  在有需要時,楊東霞一家同樣第一時間選擇站出來。楊東霞是杭州一名普通社區黨員,疫情期間,她積極投身社區志願者服務工作,在崗亭執勤、為居家隔離的鄰居購買生活物資……哪有需要,哪就有她的身影。與此同時,剛結束醫療援尚比亞任務回國的丈夫朱伯成也主動加入省級醫療防疫救援隊的“戰鬥”。

  關鍵詞:互助共用

  余志軍説,他的家庭很“獨特”,“獨”是因為他8歲時意外失去右手,只剩獨臂;“特”是因為他的妻子周利群特別優秀、賢惠。正是在妻子的鼓勵下,兩人攜手開啟了創業之路。他們創辦的開化縣視窗職業培訓學校,累計培訓電商專業人才2萬餘人次,每年帶動當地400余人創業就業,包括50多位殘疾人創業就業。

  永康郵遞員朱衛生30多年如一日奔走在崎嶇的郵路上,背後同樣離不開妻子的支援。1987年,朱衛生開始負責柏岩郵路,這條郵路長40多公里,給村民送信件要翻過3座山、走過6條山道,但他從沒想過離開。山區生活不便,他還常幫村民捎帶日用品、代繳話費等。這些年,朱衛生累計投送郵件150多萬件,投送報刊450多萬件,從未有延誤、丟失、損毀的情況發生,他還義務代繳話費10萬餘元。他的背後是承擔起家裏所有大小事務的妻子。每天上班前,她總會幫著收拾好郵包;工作忙時,甚至當起助手,幫他一起送郵件、送物資。

  家是溫暖港灣,家人的相互支援總能給予人砥礪前行的力量,也讓“最美”有了更多的綻放。

  11600毫升、45200毫升、1200毫升……這三個數字分別是孫淩、父親孫國華、丈夫郭震山三人的累計獻血量。在寧波奉化,孫淩一家是名副其實的“熱血”家庭。早在2008年11月,孫淩通過捐獻造血幹細胞,挽救了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年輕媽媽,是奉化第一位造血幹細胞成功捐獻者。

  同樣“熱血”的還有德清市民朱秋娥一家。1998年開始,朱秋娥夫婦就一直幫助身邊的生活困難群體,為家鄉修橋鋪路、建設公園等捐資捐物達數十萬元。從朱秋娥父親到她的一雙兒女,黨員一家人常一起穿著紅馬甲做志願服務。2019年初,朱秋娥帶隊成立了新市“好姆媽”愛心團。在全家支援下,4年來,朱秋娥帶領團隊累計開展活動1560余場,服務超260萬人次。

  閱讀是台州椒江王金飛一家四口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他們從書本中汲取力量、共同成長,也收穫了良好的家風家教。身為省家庭教育講師團講師,王金飛專門開發了“讓孩子喜歡閱讀,家長怎麼做”課程,把讀書立人的理念傳遞給更多人。一家人還經常利用業餘時間送課下鄉進社區,積極參與家庭教育公益活動,讓書香浸潤萬家。

  關鍵詞:代代傳承

  嘉興南湖,前來瞻仰紅船的黨員群眾絡繹不絕。南湖革命紀念館講解員張一對紅船故事如數家珍。

  張一的父親張新志是紅船守船人,他守島、護船33年。母親徐金巧是紅船金牌宣講員,紅船的故事,她一講就是30年。

  在紅船邊長大,看著父母對紅船的熱愛和執著,聽著動人的紅船故事,大學畢業後,張一選擇延續父母的“南湖情”,成為一名紅船旁的宣講員。“我要把這一使命繼承好,將‘紅船家庭’這一紅色基因不斷傳承下去。”張一説,自己要像父母一樣“以館為家,以島為家”,守護好紅船,為全國各地的黨員群眾講好紅船故事、中國故事。

  理想信念的火種、傳統文化的基因就是在一個個家庭的薪火相傳中,生生不息。

  72歲的畬鄉人雷劉文是當地有名的赤腳醫生,經常無償幫村民看病。這源於公婆的榜樣力量。

  公公雷馬蘭是景寧第一支畬族民兵連的連長,婆婆鐘其花也是一名女民兵,在戰爭年代不懼危險,保障後勤,傳遞資訊,老夫妻所在的民兵連為解放景寧作出了重要貢獻。

  雷劉文的丈夫雷啟勳也一直銘記父親的紅色教育,收集整理當地的革命歷史資料,撰寫了《紅寨——大張坑村的故事》,義務為大家講述大張坑村的紅色革命往事、父輩的英雄故事。

  在瑞安,鄭超豪幾乎無人不曉。他發起創建了11個民間公益慈善基金,創辦崇德書院、崇德慈愛站等8項崇德公益系列事業,帶動355位志願者為環衛工人提供了9年多免費早餐,幫扶和獎勵道德示範家庭等達200多萬人次。

  鄭超豪的奶奶70多歲了還會在村口搭亭,供路人遮風擋雨;父親鄭明行醫,常為困難村民看病,還曾親自燒了一疊疊賒賬本,讓村民不用償還欠下的醫藥費。“父母和奶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導我要行善助人。”鄭超豪説,行孝揚善是其家風,更是家人代代奉行的準則。

來源:浙江日報    | 撰稿:王璐怡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