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演出市場春意漸濃 年輕人穿越半個中國趕著去看劇
發佈時間 | 2023-04-10 09:04:47    

   這個週末,記者穿越半個中國,從杭州趕到北京看了一場劇——舞劇《咏春》。

  原以為像記者這樣大老遠去追劇的人不多,結果和身邊觀眾一交流,發現不少年輕人是從五湖四海趕來的。再上社交媒體搜搜,這支中國演出市場裏的“遊擊隊”,人還真不少。

  一部兩三小時的戲,真的有讓年輕人星夜兼程的魅力嗎?

  一

  來到國家大劇院前,看著眼前這個“巨蛋”,李想(化名)有些感慨:終於“回來”了。演出的春天,也終於回來了。李想是濟南人,疫情前,就經常趕到北京去追劇。疫情3年,這個濟南人憋壞了。

  晚上6時剛過,國家大劇院已經出現了大量觀眾,大家爭相收藏場刊,和宣傳海報合影,氛圍感滿滿。入場後,能容納2000余名觀眾的大劇院座無虛席。

  舞劇《咏春》,是《只此青綠》導演、舞壇“雙子星”韓真和周莉亞的新作,是一部致敬平凡人的英雄故事,講述20世紀90年代初,一個劇組正在拍攝一部名為《咏春》的電影。戲中“葉師父”遠赴他鄉,懷抱“咏春堂”牌匾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館街,只為打開咏春的一扇門;戲外跨越近半個世紀時空的片場裏,劇組眾人同樣懷抱夢想奔赴山海,只為追尋心中那一束光。

  “這種‘舞’與‘武’的結合,很燃很過癮。”李想告訴記者,“早在今年B站跨年時就看過一些片段,燃起了我的好奇,3月開始,這部劇在廣東、湖南的幾場巡演,口碑都很不錯。”她説,受疫情影響,好久沒來北京看戲了。雖然來回要花4個小時,但是到國家大劇院看戲,氛圍還是那麼好,就覺得挺值得。

  翻翻年輕人的社交媒體,看戲,已經成了開啟一段“説走就走旅程”的極大動因。

  這些滿中國跑的看劇人,自稱是“劇粉”。他們中有演藝從業者,有職業劇評人,有相關藝術門類的老師和學生,更多的是因興趣而相遇的戲劇愛好者。

  他們對於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大劇院有著充滿共識的簡稱,比如“國大”,説的是國家大劇院;比如“文化廣場”,説的是上海文化廣場。以及“青綠”、“電波”、“魅影”,代表著近年來出圈的舞劇《只此青綠》、《永不消逝的電波》和經典音樂劇《歌劇魅影》等作品。

  他們第一時間討論著各地的開票資訊,對於某個項目一巡、二巡的城市順序、票價和卡司瞭如指掌。

  不只是看戲,還有演唱會、脫口秀,甚至只是一些書店組織的線下分享會,也能看到粉絲們千里迢迢趕來的身影。剛剛過去的3月,薛之謙在衢州辦了兩場演唱會,全國有約5萬人涌入了這座山城。

  二

  為什麼要“打飛的”去看劇?

  首先,優秀舞臺藝術佳作頻出。

  半個月前,舞劇《只此青綠》第三次全國巡演走入杭州,在運河大劇院連續演出3天,熱評不斷;隨後,杭州臨平大劇院又官宣了今年下半年即將開票的場次,再次引發了觀眾“N刷”的期待。該劇從央視春晚出圈後,經過3年多巡演圈粉無數,每一次演出積累的口碑也在為下一輪的開票默默蓄力,堪稱商業和藝術的完美結合。

  數據顯示,在杭州臨平大劇院的會員中,杭州本地的只佔到50%左右,一半的會員來自大杭州地區之外。

  看看今年各大劇院的官宣,新作、佳作頻頻。舞劇《紅樓夢》,開票即秒光;法國原版音樂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備受期待……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今年開年後,杭州各大劇場之間就開啟了“互卷”模式,為爭取A級項目和引進國外經典劇作發力。

  其次,一部手機,就能讓你聯通世界。網路媒體時代,大量作品是在網上未演先“火”的,移動網際網路更消弭了大小城市之間的資訊鴻溝。即便是三四線城市的年輕人甚至小鎮青年,也有足夠多的渠道了解高品質的戲劇。他們不滿足於身邊單一的節目,只要有閒,就願意奔赴大城市,去自主選擇更多更好的內容。

  翻翻小紅書、B站等社交媒體,許多分享劇作片段的帖子熱度很高。近年來,央視春晚和河南衛視又相繼給《永不消逝的電波》《朱鹮》《水月洛神》等作品增加了流量,點亮品質“濾鏡”,讓美的享受傳播到更多的受眾之中。

  最後,也反映了人們對當下快節奏生活的一種“疏壓”。人們在奔赴一場演出的同時,也打卡了一座城市。一邊看劇,一邊查攻略、品美食,享受週末穿越在不同城市之間的快樂。

  三

  劇粉們在北上廣打卡,劇院也早已“盯”上了下沉市場。如今,大劇院正加速涌入小城市,讓一線演出資源深入基層。

  現象背後,也是行業對於演出市場復蘇風向的一種熱盼。

  放眼浙江,近兩年,就有衢州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余姚大劇院、新昌尹桂芳大劇院、余杭苕溪大劇院等新建劇院拔地而起。它們設計新穎,設施齊整,不僅成為當地知名的文化地標,更讓大家在家門口就能看上好戲。

  地方政府深諳“內容為王”的硬道理,在劇場造好後,引入了專業團隊。比如保利在浙江就運營著7家劇場,大部分都在三四線城市。“我們看中的是更大的浙江市場——臨平、寧波、慈溪、諸暨、溫州、麗水、衢州多點開花,在浙江的7座保利劇院成為促進文化傳播的優質載體。”杭州保利大豐劇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金龍説。

  還有小縣城德清,德清大劇院有10%的客源來自省外,這其中,上海、江蘇、安徽客戶數量分別佔第二、三、四位。

  有一些正在佈局的項目,也蓄勢待發。即將開業的杭州金沙湖大劇院,已經在網上做起了劇目的宣傳,瞄準下沙大學城的學生市場;良渚大屋頂文化即將推出光劇場,擁有2000余個座位,今後除了演出外,還將創新性地融入複合文創空間。

  當然,有了劇院這樣的“硬實力”還不夠,我們期待有更多優質的演出內容把這些大劇院的檔期填滿,讓劇粉們滿中國跑的同時,也能在家門口享受文化大餐。

來源:浙江日報    | 撰稿:陸遙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