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探訪歐洲浙商浙企 見證“地瓜經濟”迭代升級
發佈時間 | 2023-04-06 08:34:45    

   西元13世紀,馬可·波羅讚譽杭州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天城”之時,他不會想到700多年後,有數以百萬計的浙江人跨山越海,紮根歐洲各地。

  “金色歐羅巴”,最早一批赴歐浙江人如此形容歐洲。他們以餐飲業、手工業、小商品貿易等闖出一番天地。今天,歐洲已成為“跳出浙江發展浙江”的高地:截至2022年12月底,浙江在歐洲累計投資1709家企業(機構),對外投資備案額236.09億美元,佔全省比重為21.09%。

  從過去到現在,從初級産業到體量更大、能級更高的新興産業,“地瓜經濟”在歐洲完成了一次“金色跨越”,浙江經濟、中國經濟影響世界的力量不斷增強。

  世界在變,面對複雜的國際形勢,面向融入新發展格局的要求,浙企空間如何再拓展,浙商影響力如何再提升?我們跋涉萬里、走進歐洲,探尋伸向四面八方的地瓜藤蔓,觸摸“地瓜經濟”提能升級的脈搏。

  從小舟到巨輪

  4月的德國,時雨時晴。中午時分,穿透雲層的天光打到斯圖加特的王宮廣場,市徽上一匹躍立的駿馬,傳遞著這座工業城市的硬核魅力。保時捷、邁巴赫、戴姆勒-賓士、博世……隨便一數,從這裡誕生、在這裡駐紮的世界名企,就能讓人驚嘆。

  從斯圖加特市中心驅車出發,途經偌大的賓士總部以及散落綠野的鄉村,半個多小時後,記者到達小鎮韋爾茨海姆,浙企臥龍集團的一座歐洲工廠,便坐落於此。

  車間裏,設備有些老舊,但歲月打磨出了精密高效的生産流程。2萬多平方米的車間內,85名工人各司其職,各種類型的電機走下生産線。2022年,這裡完成了3000萬歐元的銷售額。

  回眸2011年,臥龍並購奧地利ATB集團,開啟“出海”之路。ATB集團的韋爾茨海姆工廠,讓臥龍成功解碼德國製造。

  “我們常與浙江總部進行技術交流,明顯感覺到雙方製造水準差距越來越小,從中國發往這裡的零配件和電機品質越來越好。”2008年就到這裡工作,如今已是工廠總經理的瑪蒂娜説,2019年她曾兩次到臥龍集團上虞總部參觀,工廠的智慧化程度和組織規範,讓她感到震撼。

  “並購ATB讓我們的電機生産水準加速邁進了15年。”臥龍集團董事局主席陳建成介紹,臥龍已將先進技術“內化於心”,完成國內外工廠改造的同時,實現了自身技術迭代,“現在有不少技術創新發生在國內,再推廣到海外。”

  “走出去”,讓曾在國際上名不見經傳的臥龍躋身全球電機業務市場份額前二。歐洲也成為臥龍拓展海外市場的“主戰場”,製造基地遍佈奧地利、英國、德國、義大利、波蘭、塞爾維亞等地。

  浙江人集聚程度較高的法國,也不乏浙商遠渡重洋、闖蕩天下的故事。

  法國浙江商會常務副會長梁麗華用36年時間,從服裝配料批發商做到服飾外貿企業,如今與兒子一同創立了時尚品牌;溫州鹿城人陳東曉歷經35年摸爬滾打,經營的中餐館幸福樓成了巴黎“美麗城”的地標;青年浙商胡正千的珠寶名錶店已經開到香榭麗舍大街上,今年10月還將發佈自己的奢侈品品牌……

  憑藉百折不撓的精神、吃苦耐勞的品質,這些曾經穿梭在街頭巷尾的“小人物”,蛻變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贏得社會尊重。他們組成的法國浙江商會,已是當地不容忽視的商界力量。

  浙商的能量在變,“走出去”的主體同樣在變。

  德國豪埃森律師事務所全球合夥人律師張志遠是很多浙企在德國的法律顧問,見證了過去22年浙江人走進歐洲的過程:“從早期的日用品貿易、餐飲等相對初級的産業,到汽車、電機等現代工業,從産業鏈的週邊到關鍵環節,‘地瓜經濟’的形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尤其像吉利、臥龍這樣的優秀浙企,通過並購等方式吸納歐洲先進技術,進而憑藉自主創新,實現彎道超車,成為歐洲産業版圖上的重點企業。”

  無論一個人,還是一家企業,或是浙江“走出去”的形態迭代,無不傳遞一種強烈的信號:改革開放以來,從浙江起航勇闖世界經濟海洋的一葉葉小舟,不斷積蓄力量,成長為一艘艘跨國“巨輪”。

  這背後所承載的,還有世界經濟對浙江發展的認可。

  2008年,張志遠曾陪同一家浙企到一家德國化工龍頭企業洽談項目,對方連樣品冊都不願給,覺得浙企是小到“拿望遠鏡都看不到的對手”。5年之後,這家浙企憑藉自主研發,實現了技術突破,再次到府談合作時,這家德企不僅派出董事長和總工程師全程接待,而且想問什麼問什麼、想看什麼看什麼,最後甚至將一家子公司整體出售給了浙企。

  “從‘愛搭不理’到‘全程接待’,這就是對浙江‘走出去’提能升級成就的肯定。”張志遠説。

  站上新潮頭

  在提能升級基礎上,通過不斷創新,站上産業和市場的潮頭,去引領、去帶動,是浙江搶灘歐洲的新邏輯。

  這是一個需要“領跑”的時代。有專家認為,百年變局疊加世紀疫情,全球經濟發展中正出現越來越多的“零和遊戲”,身處其中,只有成為“領跑者”才能佔得先機。

  在時下最火熱的新能源汽車賽道,變局正在歐洲醞釀。採訪中,不少專家學者、業內人士介紹,比亞迪、蔚來、長城等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正著手在歐洲佈局體驗店。

  其實,更早的時候,擁有“浙江基因”的新能源汽車——領克,已經馳騁在歐洲街頭。

  德國柏林,緊鄰亞歷山大廣場的孟茲赫塞大街上,潮牌雲集,熱鬧、年輕、時尚。地處如此多元的區域,領克汽車柏林體驗店依然能讓人們眼前一亮。

  一進門,是長條形吧臺;目光所及,30個合作品牌的産品精心展陳;往裏走,是小型活動區,寶藍色的座椅,環成一個圓形劇場模樣;最後,穿過一道鏤空鐵門,停著體驗店的“主角”——一輛領克01插電混動版汽車。

  “領克在歐洲有11家線下體驗店,其中德國4家。柏林店于2021年9月開業,目前是德國面積最大的一家。”工作人員波麗娜告訴記者,走遍歐洲都找不到像領克這樣特別的體驗店,突破傳統汽車經銷商店單純看車、試車模式,吸引了許多年輕人的目光。

  獨樹一幟的風格,根植于中國品牌“出海”的創新探索。

  2016年10月,作為吉利集團與沃爾沃汽車協同合作的“結晶”——領克在柏林首發。吉利希望,這一帶著全球氣質、浙江基因的品牌,能撕開中國汽車“入歐”的口子。

  “領克01是品牌開山之作,也是歐洲主力推廣車型,由哥德堡的中歐汽車技術中心研發,保持中歐同一生産工廠、同一生産線,具有全球品質和安全標準。”採訪中,領克歐洲區總裁魏思瀾自豪地説。

  改變中國汽車“出海”從低端産品到高端産品、從“低勢能”市場向“高勢能”市場的傳統方向,“楔”入歐洲的這一子成功打開局面:2022年,領克汽車全年海外出運量為35588輛,其中新能源車型佔97%。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時代浪潮中,像吉利一樣,越來越多浙江企業意識到,只有在産業鏈條和消費市場裏尋找增長點、掌握主動權,才能融入、暢通國內國際雙迴圈,成為對外開放的生力軍。他們憑藉技術創新和市場洞察,不斷壯大著地瓜藤蔓,引領浙江外向型經濟跨越。

  技術端,三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通過並購設立三花斯圖加特技術中心,為歐洲市場開拓承擔更多客戶的供貨産品測試、技術交流等功能。市場端,正泰集團搶抓綠色低碳風口,在歐洲落地了一個又一個優質項目,成為當地可持續發展的地標。

  德國文成商會副會長趙小鋒將這種發展路徑理解為“四千”精神新內涵:“今天,浙商在傳承吃苦耐勞精神的同時,日益注重創新。”

  雖是歐洲金融中心之一,但法蘭克福的消費業態頗為單調。2019年,趙小鋒團隊引入中國模式,在法蘭克福市中心的商貿綜合體中,開出了德國第一家室內兒童遊樂場,填補了市場空白,週末日均客流500余人。

  “這幾年,極端天氣增多,通貨膨脹又增加了當地人的育兒成本,對室內親子空間需求很大。”看到這些的趙小鋒,決定將這一模式複製到全德國,眼下第三家連鎖門店裝修完成,佔地5000余平方米,是目前規模最大的門店。

  格局與氣勢不及跨國企業,但如趙小鋒這般,跳出“餐飲舒適區”,跨越到文娛新興業態,融入甚至引領當地經濟消費潮流,浙商個體的創新精神同樣讓人振奮。

  他們的努力,讓“藤蔓”延伸至歐洲經濟社會發展的每一個角落,與浙江企業、浙江品牌的創新一起,成為“地瓜經濟”提能升級的最大資本。

  互補中成長

  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浙江的機遇撲面而來。

  4月5日,法國總統馬克龍抵達北京,開啟對中國的國事訪問。與他同行的,除了政府人員,還有一眾企業高管。

  就在前一週,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到訪中國,傳達互利共贏美好意願。幾個月前,德國總理朔爾茨已率歐洲各國之先訪華,從西門子、寶馬等巨頭組成的“豪華”企業團,到簽訂140架空客大單,無不釋放中德深化經貿合作的信號。

  “各國政要密集訪華,表明歐洲想在國際事務上表達獨立於美國的一種態度。”旅居法國35年的中國社科院特邀研究員劉學偉説,這是浙江的機會,也是浙企的機遇,中國企業與歐洲企業的合作越多,中歐之間的紐帶就係得越緊。

  不確定的陰霾一度籠罩。複雜的國際關係,帶來更高的貿易壁壘;嚴峻的經濟形勢下,歐洲通貨膨脹超過預期,浙企跨國並購難度、運營成本持續上升。但市場的能量,穿越風浪,依然活力涌流。德國是浙江第三大貿易夥伴,且在高端製造、數字經濟等領域與浙江互動密切——2022年,雙方貿易額實現71.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9%;至2022年底,德國累計在浙投資1058家企業,合同外資49.2億美元,浙江在德累計投資447家企業(機構),對外直接投資備案額約10.4億美元。

  浙歐雙向互動,熱度不斷升溫。去年底,疫情防控措施優化調整以來,浙江省商務廳等省級部門相關負責人及企業代表組成的團隊開啟為期6天的德國、法國之行,開展“千團萬企拓市場搶訂單行動”。此後,短短三四個月間,浙江各地兵分多路赴歐尋找商機。

  幾乎與記者同步,來自杭州蕭山區、濱江區和上城區的3個招商團也來到歐洲,並均由區委書記帶隊。3月19日至26日,海鹽縣商務局帶隊,組織48家緊固件企業,到斯圖加特參展,拜訪義大利客戶,該行程累計達成意向訂單1.2億美元。接下來,紹興、溫嶺等地,也將先後組團赴歐……

  蕭山招商團用8天時間,去了法國和瑞士,考察、座談、簽約。“國外很多企業希望繼續深化對華投資,尤其是對中國龐大的市場很有信心。”蕭山一位隨團考察的幹部説。在考察中,洛桑生命科學産業園與杭州臨空經濟示範區管理委員會簽訂協議,共建中歐(洛桑)離岸創新中心,這將讓更多歐洲企業找到與中國市場“結合點”。

  “未來的合作,互補是關鍵。”同樣關注馬克龍訪華動向的《歐洲時報》社長張曉貝説,當前,歐洲正面臨創新轉化能力下降困境,中國在國際競爭合作中的身份正從“世界工廠”轉型為“創新策源地”,浙江企業若能在前沿領域和産業,以及基礎創新上取得突破,就有機會在新一輪的中歐合作中搶佔先機。

  抓住機遇,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實現中歐之間的資源要素雙向流動。這也是世界經濟發展新趨勢下,浙江“地瓜經濟”提能升級的要義所在——藤蔓生長之時,汲取陽光雨露,不斷壯大塊莖。

  新的故事,已經發生。

  吉利“牽手”沃爾沃汽車11年後的2021年,沃爾沃汽車集團接管台州工廠所有權。

  今天,這裡已經成為全球汽車製造業的標桿,約八成産能為純電車型,在此生産的動力電池還出口歐洲、北美等全球市場。沃爾沃汽車台州工廠總經理米凱爾·維森表示:“沃爾沃汽車致力於在2030年成為純電豪華車企。要實現這一目標,先進的製造能力將發揮關鍵作用,沃爾沃汽車台州工廠無疑就是其中的典範,是沃爾沃汽車深耕全球市場的重要拼圖。”

  3月27日,臥龍與德國Enapter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在中國共同開展氫電解槽及相關業務。臥龍與世界500強德國採埃孚股份公司的合作也結出碩果——他們合資成立臥龍採埃孚汽車電機有限公司,僅用3年就將中國市場份額做到前三。在海外,産品應用於賓士新能源汽車;今年規劃建設歐洲、美洲工廠。

  “浙江企業通過跨國並購、組建合資公司等途徑‘走出去’,並將優質資源引回國內,促進了內外對流的高品質迴圈格局構建,並更加有機地嵌入全球産業鏈當中,形成了新比較優勢。”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葉建亮評價。

  採訪中,張志遠講了一個生動的比喻。在他看來,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中,不少歐洲先進企業就像“陽光下的冰淇淋”,看著美好但正在融化,“浙企要抓住時機,與這些歐洲企業以多種形式進行緊密合作,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用真正不可替代的技術和能力,不斷突破限制和封鎖,成為當之無愧的行業龍頭。”

  從淘金歐洲到影響世界,用好“地瓜經濟”這一密碼,浙江將在亞歐大陸上實現更加耀眼的“金色跨越”。

  我眼中的“地瓜經濟”

  作為不少浙江企業在德國的法律顧問,20多年來,我接觸了許許多多浙商和浙江企業,見證了“地瓜經濟”提能升級的過程。

  早期,在歐洲的浙商基本從事餐飲、服裝鞋帽貿易等初級産業。10多年前,一大批浙江企業開始走進歐洲,包括吉利、臥龍等通過並購、設立研發中心、建設製造基地等方式紮根歐洲。到如今,更有光伏、新能源汽車等企業來這裡佈局和開拓市場,這些新興領域技術,歐洲很少有企業掌握。

  眼下,儘管國際形勢不確定因素增加,“走出去”的客觀難度越來越大,但歐洲市場和商界合作意願依然強烈。一方面,很多企業因為疫情、能源漲價等原因發展陷入瓶頸,亟待注入活力;另一方面,一些隱形冠軍企業創始人缺少接班人,希望有人接手。這些都是浙江企業的機會,期待浙江企業能夠危中尋機,進一步實現“地瓜經濟”提能升級。

  (德國豪埃森律師事務所全球合夥人律師 張志遠)

  專家點評

  “地瓜經濟”提能升級要緊扣産業鏈主線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葉建亮

  歐洲是浙江海外華人華僑的主要聚集地。海外華人華僑通過資金回流、海外市場開拓、回鄉辦廠等方式,極大支援了浙江經濟的發展,形成極富特色的“地瓜經濟”。特別是近年來,一些企業通過跨國並購、組建合資公司等途徑“走出去”,學習先進技術、深耕海外市場、挖掘發達國家資源,並將優質資源引回國內,促進了內外對流的高品質迴圈格局構建,成為“地瓜經濟”提能升級的有效路徑。

  面對當下複雜的國際政經形勢,企業要打破新的壁壘和封鎖,更好地“走出去”,關鍵還是要緊扣産業鏈主線。如果説本土企業“走出去”,根莖在國內,枝葉在海外,那麼産業鏈就是藤蔓。枝葉和根莖的營養交換需要通過藤蔓進行——藤蔓是否粗壯,直接決定了內外資源交互是否順暢。過去,一些企業通過“掐尖式”和純資産型並購“走出去”。這些並購標的與企業並無産業鏈層面的合作關係,不僅難以對國內産業形成有效的提質增效作用,而且增加了標的所在國對中資企業不必要的負面觀感,從而給中歐深化合作設置了障礙。

  中歐在機電産品、汽車、裝備製造、新能源等領域有良好的産業合作基礎。依託國內完善的産業配套體系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浙江的企業應聚焦歐洲相關産業的需求和期待,以深化産業鏈協同為核心,充分發揮企業自身的産業配套和基礎優勢,精準對接國際企業的全球産業調整佈局動態和趨勢,增強內外産業合作的鉚合度,為深化合作架設更多的渠道和橋梁,對衝政治因素對中歐經貿關係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通過産業鏈合作深化,加快內外産業在生産資源要素上的交互對流,以更有效地促進本土産業轉型升級和競爭力提升。

  記者手記

  浙歐“雙向奔赴”的腳步不會停

  記者 沈晶晶 王世琪 王建龍

  3月底到4月初,我們一路從法國到德國,行經巴黎、法蘭克福、斯圖加特、柏林等4座城市,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來到歐洲、逐步紮根的第一代浙商,有從浙江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畢業後到歐洲深造,在各自領域幹出一番名堂的業界精英,也有臥龍ATB工廠總經理、領克汽車歐洲區總裁、領克柏林體驗中心負責人等。

  最令我們印象深刻的,是一群新浙商,他們大多出生、成長在歐洲,既融入了當地社會,又接受了中國文化的熏陶,也熟悉雙方市場和需求,有的基於中國産品打造國際品牌,有的採用中國模式打入歐洲市場,開創了與父輩截然不同的新事業、新天地。這一過程中,他們自身也成為浙歐“雙向奔赴”的新橋梁、新注腳。

  出發前,我們本有擔憂,在貿易保護主義、俄烏衝突等外部力量衝擊下,浙商和浙企在歐洲的發展會不會遇到新問題?但採訪中,從中國人到歐洲人,從專家學者到經營主體,無一不看好全球化的韌勁和生命力,“只要‘地瓜經濟’的故事一直在寫,浙歐‘雙向奔赴’的腳步就不會停”。

來源:浙江日報    | 撰稿:王世琪 沈晶晶 王建龍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