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四名學生被“高薪”誘惑偷越國境、“泰國務工”被騙至緬甸電信詐騙營、親歷者出逃時哭求“不要嘎腰子”……連日來,關於“緬甸電信詐騙”的報道在網路上持續引發關注。3月24日,浙江台州95後張浩在看到這些報道後,忍不住發出感嘆:“能活著回國實屬萬幸。”
張浩曾是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留學生,2022年6月,他成功應聘泰國一家跨境電商公司的翻譯崗位,在抵達泰國後他才意識到,自己早已淪為緬甸電信詐騙集團的俎上肉——他被騙子帶至泰緬邊境後偷渡,以20萬的價格轉手賣給了緬甸妙瓦底的一家電信詐騙公司。張浩的記憶裏,那是一個讓人不寒而慄的地方,一個不見天日的“犯罪天堂”。
泰緬邊境遭持刀綁架
乘小漁船偷渡只用了10秒
2022年5月,張浩在阿聯酋迪拜找到了自己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可入職沒幾天,他便發現自己的工作事實上是某東南亞博彩集團旗下的一條灰色産業鏈,“這趟渾水淌不得。”理智的張浩果斷提出辭職。
離職後,張浩在迪拜參加了一場名為“全酋通”的華人招聘會,期間他被好幾家東南亞企業同時看中。“東南亞有許多博彩行業都會包裝成正經企業出來招人,所以我當時特意留了心眼,刷掉了好幾家。” 張浩告訴潮新聞記者,一家由中國人開辦的跨境電商公司也向他拋出“橄欖枝”——月薪2萬、崗位是中英翻譯、工作地點在泰國曼谷。
經歷了幾番考察,張浩認為這家公司在各方面都“挺靠譜的”,幾輪面試後他便被安排前往泰國。自認為已經十分謹慎的張浩還是沒想到,即將踏上的泰國入職之路會讓他陷入更可怕的深淵……
2022年6月4日,張浩落地曼谷後,有專人接他去辦理入職,開的是一輛中型麵包車,上車之前用手機給他拍了張照。
由於乘坐的是紅眼航班,上車後不一會兒張浩就昏睡了過去,“途中我一共醒過兩次,人生地不熟的,我也沒多問,只是納悶怎麼要開這麼久。”張浩説,大約6個小時後,他被告知“到地方了”。此時的他打開手機地圖,定位顯示“泰國湄索”,加粗的那根泰緬邊境線格外醒目,“當時我就知道完蛋了。”
下車後,沒有時間留給張浩思考該如何逃跑,眼前的幾輛越野摩托車和幾個拿著砍刀的人徹底打消了他這個念頭,那些拿著砍刀的人低頭瞅了幾眼手機,死死盯著他,“怎麼逃?逃了就是死路一條。”也正是在這時他才反應過來,上車之前的那張照片就是拍給這些人用來確認他身份的。
張浩從未想過,之前只在電影裏見過的場景發生在自己身上——“我被拿著砍刀的人架著往河邊走,同行的人裏還有幾名非裔,我們四五個人擠在一艘長滿鐵銹、很窄的小漁船上,面前是一條同樣很窄的河,河水很渾濁,差不多和鐵銹一個顏色。”
張浩説,河的對岸就是緬甸的妙瓦底,開船過去僅僅花了10秒,“從那偷渡和逛馬路一樣隨意,任由穿梭,沒有任何人攔下我們。”
妙瓦底屬於緬甸克倫邦的一個城市,是緬甸第二大港口,和泰國湄索特區以河為界且三面被河流環繞。“妙瓦底算‘三不管’地帶,相當危險。雖然歸屬於緬甸領土,但同樣像緬北一樣被地方武裝割據,是緬甸政府難以管控的地方。”
偷渡去緬甸妙瓦底做什麼?短短10秒時間,張浩的心裏已經有了數。
張浩告訴潮記者,大部分去過妙瓦底的人都有著噩夢般的經歷,有的人是從緬北被賣到了妙瓦底,有的人則是被高薪招聘資訊騙來,像自己這樣從泰國被綁架過去的也不算個例。他後來得知,原來自己也有“價錢”,緬甸一家電信詐騙公司花了20萬買走了他。
被關“小黑屋”18天受盡折磨
“連自殺的機會都沒有”
在緬甸經商的陳先生告訴潮新聞記者,隨著近年來中國警方加大對跨境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很多博彩行業、電信詐騙窩點從東南亞一些國家、寮國金三角特區、緬甸北部等地區遷移到妙瓦底。當地“黃”、“賭”、“毒”氾濫,治安環境相當混亂。
陳先生介紹,緬甸的電信詐騙窩點也被稱之為“詐騙集中營”,這些窩點以園區為單位建立,在當地遍地開花——園區內整齊地排列著不算太高的廠房,這之中聚集了大大小小的電信詐騙公司,園區裏還有著類似監獄的高墻和鐵絲網,以及全副武裝的保安和打手。
以張浩所在的妙瓦底東美詐騙園區為例,該園區內共有7家電信詐騙公司,聚集著上千號人。被騙人員初到園區時,允許用手機給家裏人報平安,但之後就會被收走,同時還需上交自己所有的身份證件,“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根本不會有出逃的機會。”陳先生透露,當地某園區一位高層還曾高調宣佈:“妙瓦底這裡別説幹詐騙,就是開個殺人工廠都沒人來管。”
“入職”第一天,張浩拿到了一份叫作“精聊騙局工作流程入門”的手冊,這是詐騙前的培訓工作。張浩介紹,他所在的整個電信詐騙公司除高管層外,底下人員分為客服、業務、財務三種崗位。他從最底層的客服做起,負責開展基於微信平臺的中文騙局,目標受害人為中國境內的中國銀行卡使用者。他需要以相親對象為由加受害人好友,澄清手機號弄錯後,立刻維持好友關係,在10-15日內增進感情。確立關係後,無論友誼、曖昧還是網戀,將開始投資騙局的引導。隨後,就是標準的“殺豬盤”流程。
“每天工作14個小時,全程被監控,睡覺時則是被單手拷在床沿。”張浩説,之後的每天,他和身邊的同事都是這樣度過。大家可以偶爾用自己的手機跟家人聯絡,但有人會站一旁監聽,“我和我媽坦白我被騙來緬甸做電信詐騙,人目前安全但是不可能再回來,這輩子就讓她當沒我這個兒子了。” 張浩説。
張浩每天都在極力裝作一副很“聽話軟弱”的樣子,工作時他會假裝暈倒,有時還會“裝瘋賣傻”,表演出肌肉抽搐、手指不聽使喚的行為,亦或是偶爾自言自語,“為了能讓公司高層誤以為我有先天疾病和精神缺陷,以此博取到一絲同情,也許就會放我去幹別的活。”
但這只是張浩天真的幻想,他需要面對的依然是日復一日地對著電腦敲鍵盤。
2023年1月初,張浩因在網盤上傳了幾張圖片,即被懷疑為“企圖和外界聯絡、謀劃越獄”。張浩透露,這在園區裏算觸及到了“紅線”,將被關進“小黑屋”,每個公司都會雇擁1-2名專業打手,用來教訓那些想要逃跑的人。在“小黑屋”的經歷令張浩不堪回首,“雙手反銬著坐在地上,他們拿電棍不斷捅我,藍紫色的電流劈裏啪啦地打在我身上,電擊完緊接著又是鐵棍暴打,後背被打成了紫黑色。”張浩説,他在“小黑屋”裏被這樣整整折磨了18天,“電擊和鐵棍算是最客氣的了,有的人被剝奪睡眠,整個人吊起來幾天幾夜不許合眼,還有的人在反抗時被剁掉好幾根手指。”
進入“小黑屋”,張浩每天只能吃上一頓飯,他一度想從窗戶跳下去,“除了被毒打,就只能看著天花板發呆,每分每秒都想要去死。”張浩説,屋裏有幾名保安24小時輪班看著他,目的就是防止他有輕生行為,“在這裡,沒有人身自由可言,就連自殺的機會都沒有。”張浩説,姑且還留有一條命,都算是“有價值可圖”,業績差還會被威脅“嘎腰子”。
母親收到敲詐視頻後崩潰報警
時隔9個月終被營救回國
在喪心病狂的詐騙團夥眼裏,除了人,更重要的還有錢。
這些人後來將張浩被虐待的視頻發送到他母親手機上,以此勒索錢財,“贖金”起價40萬。但張浩表示,所謂的“贖金”只是一個幌子,詐騙團夥不可能放人,“收到錢之後就繼續索要更多,這只是他們騙錢的手段罷了。”
1月10日,遠在台州老家的張浩母親彭女士突然收到兒子發來的資訊,原本以為這是兒子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來的報平安消息,但當看到兒子被電擊的視頻以及敲詐數額時,彭女士覺得整個天塌下來了。無數個夜晚,彭女士都在網上瀏覽各種有關緬甸詐騙集團的文章,揭露的內幕令她觸目驚心,但她也只能默默祈禱兒子不會遭遇如文章裏所描寫的那樣慘無人性的對待。可如今,網傳成了現實。
“兒子失聯的每一天都度日如年,我們想盡了各種辦法。”彭女士説,她深知跨國救援難度巨大,更多的人永遠無法被解救回來,但這一次她希望可以得到中國警方的幫助,決定向台州屬地警方報案。
3月24日,潮新聞記者從浙江省台州市公安局黃岩分局了解到,1月10日,台州市公安局黃岩分局刑偵大隊接到報警,黃岩公安分局高度重視,第一時間開展調查,在全面整合彭女士兒子出國及相關網路資訊後,通過多方通力協作、多途徑合力施救,最後將其兒子成功營救,並於2月2日安全返回國內。
彭女士告訴記者,在報案後,台州警方尋求多方國際救援力量,輾轉找到東南亞愛心團隊組織以及緬甸當地中國商人,最終在緬甸軍方的協助之下讓兒子成功逃離“魔掌”。回想起這次跨國營救過程,彭女士依舊驚魂未定,“策劃了一萬種營救方案,心裏也做好了一萬個最壞打算,所幸每個方案實施都環環相扣、節節安全,才最終萬無一失。”
時隔9個月,張浩終於回到了台州老家,他説自己是“萬幸”,想以親身經歷告訴更多人——儘量不要隻身前往泰國,寮國,柬埔寨,緬甸邊境地區,更不要輕信東南亞高薪招聘廣告,“電信詐騙的背後是非法拘禁、勒索以及各種殘忍的酷刑,園區拍照、私藏手機、謊報業績、對外求助、試圖逃跑等等都是‘紅色底線’,一旦觸犯,也許你的生命就走到了盡頭。”
連日來,中國、緬甸、泰國三國就中國公民遭綁架、人口販賣、電信詐騙等跨境犯罪問題相繼發聲。
3月23日,中國駐緬甸大使陳海在內比都會見緬甸副總理兼內政部長梭突時指出,近來發生的多起中方人員越境來緬事件背後都有緬甸境內網路詐騙、賭博等非法活動的背景。希望緬方高度重視相關活動的嚴重性和危害性,同中方進一步加強協調協作,加大力度打擊相關非法活動,為中緬友好合作創造清朗環境。
梭突表示,緬方深知網路詐騙、賭博等非法活動的危害,高度重視中方多次表明的立場,已加大力度開展打擊。針對近來相關非法活動在緬境內持續,緬方願同中國等相關鄰國形成合力,堅決打擊、切實遏制,共同維護緬中兩國友好合作和人民生命財産安全。
3月23日,泰國駐華大使館發佈的一則聲明中提到,泰國高度重視中國遊客的旅遊品質、安全以及對泰國的美好印象。針對遊客對安全問題的擔憂,泰國相關機構高度重視此問題,同時也將採取相應措施,全力維護並保障遊客的安全。
此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緬甸聯邦共和國國家警察局、泰國國家警察總署聯合舉行的人口販賣問題三國三邊會議在泰國曼谷舉行,將聯合打擊人口販賣、電信詐騙等跨國犯罪。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張浩”為化名)
來源:潮新聞 | 撰稿:王晶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