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余杭百丈建了一座別墅,
花了 200萬 ,
除去自己的房間 ,
別墅裏還有10個空房間。
“就我和丈夫兩個人 在別墅裏,
很孤單,我想找一些老夥伴一起抱團養老,
人多熱鬧。”
前幾天,
潮新聞·錢江晚報記者幫接到
來自余杭的湯大姐求助。
湯大姐今年53歲,
她想招募抱團養老的夥伴。
湯大姐説得很誠懇,發出這個招募或者尋找之前,她也看到關於抱團養老的報道。
“我也知道首個抱團養老實驗暫停的消息,但我一直覺得抱團養老切中當下不少老年人養老的心理需求,是值得探索的方式,我還是想試試,老年人該有自己的生活,也應該有自己選擇怎麼養老的權利。”
想試一試抱團養老
不能因為有人失敗了
就沒人再嘗試了
湯大姐是退休後,才操心起自己和老伴的養老問題的。
每個月的養老保險,加上商業大病險等,湯大姐説自己在養老的經濟方面不成問題,她更加關注如何實現自己內心的真實需求。
年輕時在外打拼的湯大姐退休後回到了老家余杭百丈,還蓋起了一棟別墅。
“蓋了四層,房間又多,看起來像個小酒店一樣。”大姐對這個房子是滿意的,花了兩百多萬,旁邊有竹海,有小溪流水,環境很是不錯。
湯大姐和老伴打算余生在別墅裏養老。
這是湯大姐一開始就和女兒商量好的。
“我女兒在蕭山機場工作,我們並不想住在女兒家旁邊,給他們帶孩子,這樣的生活我不喜歡。辛苦了大半輩子,人老有也該有自己的生活,孩子有孩子的生活。”湯大姐告訴記者,他們在經濟方面不需要女兒特別操心,女兒也支援抱團養老的想法:“我想讓自己住得舒服,按照自己的心意過老年。我這邊的別墅,附近醫院也不遠,開車半個小時就能到。”
湯大姐説,別墅所在的環境、就醫需求她都考慮到了,她覺得抱團養老的基本門檻已經達到了。
“我挺認可和看好抱團養老的,我想試一試,先出租6個房間,每個房間每月1500元,水電費均攤。”
關於吃飯問題,湯大姐説自己還年輕,特別愛做菜也很會做菜,“我能給大家做的,按照每餐的價格付費,不用其他夥伴操心。”
湯大姐希望和她一起抱團養老的夥伴年齡在60-75歲之間,身體健康,性格隨和,“瑣事不過於較真就好”。
雖然有這樣的構想,湯大姐也明白真正實施起來,會有各種各樣的小問題,“但不能因為有可能出現的這些問題,就不去做這件事,我很喜歡交朋友的,不喜歡孤單,所以我特別想試試。”
全國首個抱團養老實驗打算重啟
一人生病大家都來關心的溫暖很珍貴
全國首個抱團養老實驗近況怎麼樣?
3月7日晚,記者聯繫上了對方。“之前因為疫情暫停,最近打算重啟了。”
2017年5月份,退休老師朱榮林和老伴王桂芬登報,招募幾對60歲到70歲的老夫妻抱團養老。
2020年初,疫情讓這個團體被迫解散。
如今朱榮林年歲已大,同為第一批參與者的蔣一純接過了接力棒。
“已經打算重啟了。”蔣一純告訴記者。
回憶起曾經抱團養老的日子,蔣一純説,七戶人家,13個人,除卻一些特殊原因(比如安置房過渡、家中有人去世)等等情況,大部分人員都還是抱團養老的初始成員。
抱團養老的日子,有快樂,也有不可避免的摩擦。
“主要集中在吃飯問題上,有的人愛吃甜,有的人愛吃鹹,比如一位來自西安的抱團養老成員,行李中全是辣醬,説是怕來這裡養老吃不到辣醬,就可以看出口味對老人的重要性了。”
這些口味上的不同,在一起吃飯的時候會顯現出來。
這些摩擦,不會引起本質上的不愉快,在蔣一純看起來是個小問題。
更重要的問題在於抱團養老方面的經濟賬。
“我們是這樣操作的,租金交過來,用來請廚師、園丁、清潔工,剩下部分就按照一餐多少錢的標準按規定扣除,水電費均攤。”蔣一純説,經濟賬管好,剩下的基本上是小摩擦,“只要彼此之間相互大度點、包容點,不會引起吵架等不愉快”。
比起多人抱團養老的小摩擦,蔣一純更看重的是抱團養老給予的那份溫暖。
雖然入住前很多人不認識,彼此之間保持一種“又是房客,又是朋友的微妙的不遠不近的關係”,但住在一起的熟悉感,還是在關鍵時刻顯露,比如當其中一人生病了,其他所有人都來關心的那種感覺,蔣一純就體驗過。
正是這種溫暖,讓蔣一純覺得抱團養老很值得。
“我們人到老年了,很多東西都看開了,但是這種溫暖,這種熱鬧是我們選擇抱團養老的初衷。”也就是從這一點上出發,蔣一純依然覺得抱團養老這種模式可以複製且值得推廣。
蔣一純説,重啟是找回之前的成員們,“他們中很多陽了最近慢慢在恢復,我也在找個時機,等大家都安康了就開始重啟,繼續抱團養老。”
來源:錢江晚報 | 撰稿:章然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