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組織(WMO)最新數據顯示,已經持續較長時間的拉尼娜事件很可能會延續到今年底或更久,這將是21世紀首次出現“三重”拉尼娜事件,即北半球出現連續三個拉尼娜冬季。那麼“三重”拉尼娜意味著什麼?今年冬天是冷冬還是暖冬?
“拉尼娜”指的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大範圍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當海表溫度大範圍持續異常偏冷時,拉尼娜就會現身。
監測結果顯示,從2020年8月至今,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一直處於偏低狀態,尤其在2020年秋冬季、2021年秋冬季以及今年秋冬季,這三個時間點附近的海溫明顯偏低,也就是出現3次過程性“低谷”,前後跨越3個冬季,因此被稱為“三重”拉尼娜事件。
“‘三重’拉尼娜事件並非其一年一年不斷疊加,在第三年集中‘發大招’,因此不代表氣候影響會加倍,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累積效應。”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説。
周兵談到,在多數拉尼娜事件達到盛期的冬季,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比常年更加頻繁,且強度偏強,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大範圍降水偏少。因此,人們很自然地將拉尼娜事件與冷冬聯繫在一起。
然而,當前全球正處於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氣候變暖與拉尼娜事件的影響會“中和”嗎?對此,周兵強調,我國冬季是“冷”還是“暖”,與東亞冬季風強度密切相關,拉尼娜事件只是影響我國冬季氣候的重要因子之一,不是唯一因素,北極海冰融化、歐亞積雪變化以及大氣環流系統內部自然變率等也起到重要作用。換句話説,雖然拉尼娜年冬季偏冷的概率更大,但並不意味著一定會出現冷冬。
1986年以前,拉尼娜事件發生的當年我國冬季均為冷冬,但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1986年以後拉尼娜事件當年出現暖冬的頻率增加,其中1998年和2020年是強暖冬。
國家氣候中心預計,今年冬季影響我國的冷空氣強度總體偏弱,全國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這意味著出現強烈冷冬的可能性不大。但氣溫變化的階段性特徵明顯,前冬偏暖,後冬偏冷。2022 年12月至2023年1月中旬,影響我國的冷空氣強度較弱,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2023年1月下旬至2月,冷空氣強度逐漸加強,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低;東北北部、西北地區東部等地可能出現階段性強降溫、強降雪過程,華中南部和西南地區東南部等地可能發生階段性低溫雨雪冰凍天氣;江南大部發生夏秋冬連旱的可能性大。
“在氣候變暖加劇的背景下,氣溫的波動將越來越大,而拉尼娜事件又增加了極端異常氣候事件出現的概率。因此,無論是冷冬還是暖冬,都需要格外關注階段性的劇烈降溫和嚴寒天氣。”周兵説,今年南方地區可能發生階段性低溫雨雪冰凍天氣,需要防範其對交通出行、電力和農業生産的不利影響。
來源:澎湃新聞 | 撰稿: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