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一詞源於古希臘文字。簡單地説,生態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係。我們現在倡導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也是在構建一種教育新生態。
講到生態,人們往往會聯想到自然、綠色、多樣、和諧、自由等。那我們今天的教育是不是一種和諧的樣態呢?教育的各個系統、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協同、相互關係是否理想呢?我們應該追求什麼樣的育人新生態、新格局?我們今天推進校家社協同育人的根本目標和根本任務是什麼?這些都是值得教育系統深思的問題。我認為,一個好的教育生態至少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特徵。
一是教育理念一致。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學校和家庭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一致的行動,兒童才能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今天我們的教育能否回歸初心和使命,學校家庭社會能否在這個問題上達成共識,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第一還是升學第一?回答這個問題是非常考驗教育者良知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反思,如果我們將應試和升學作為最重要的育人任務,那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所以教育思想凝聚共識,教育理念達成一致,這是校家社協同育人的前提。
二是校家社功能互補。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功能是否多樣協同,也是考驗教育生態的一個重大問題。學校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學科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功能是生活教育,社會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實踐教育,三者應有各自不同的明確定位。但是,當前家庭教育出現了學校化傾向,家庭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附庸和應試教育的工具,這是當下教育生態中存在的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社會教育也不應成為學校教育的外化,學生的校外教育生活不應被學科補習班、培訓班佔據。所以,今天要重建校家社協同育人關係,這種協同首先是各安其位、各揚其長,形成教育功能協同,不然就不是在協同育人,而是在協同危害孩子的健康成長。
三是教育環境同構。如何建立協同育人的大環境?學校家庭社會需要共同努力創造適合孩子成長的教育環境。比如學校的課程和活動在校家社協同育人中的功能和價值都應是正向的,始終是以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為目標的。北京史家衚同小學開展的校家社服務學習活動值得讚賞。學校發現,不少家長下班回家後都喜歡埋頭玩手機、看電視,嚴重擠壓了親子陪伴的時間,影響健康的親子關係。於是學校發起一個倡議,呼籲父母放下手機,陪伴孩子一起讀書、做遊戲、運動或勞動。這項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就是教育環境的同構。
四是注重和諧發展。校家社需要真正支援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要認識到“五育並舉”是要讓孩子在這五個方面都得到良好的社會性發展和成熟,這種內在的、和諧的、全面的教育生活,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然要求和內在規律,這個結構一旦遭到破壞,不但危及學生全面的、健康的、有個性的發展,而且會影響學生的學科學習效率和品質,進而影響學生的學業成績。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之所以提出,要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在育人實踐中出現了弱化德育、遠離美育和體育、不做勞動教育的情況。這樣的教育現狀是不可能保障人的全面發展的,不要以為把大量時間和精力放在考試升學上,孩子是獲益最大的,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國內外大量研究都證明,“五育”的每個方面都有整體育人的功能。比如體育不僅具備強身健體的本體功能,同時也是人格教育、意志品格教育的重要課程,還可以有效提高人的大腦的認知效率。很多教育實踐也證明,培養學生的藝術或體育興趣,不但不會影響他們的學業成績,反而會促進學生的學業發展。
五是尊重規律因材施教。要構建和諧的教育生態,一方面要從學生的內心需要和自身興趣出發,另一方面無論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都必須尊重規律、敬畏科學。遺憾的是,現在不少地方在教育教學中不尊重科學規律,比如進行科學教育時不讓學生動手做實驗,這就是違背科學教育的規律。一位資深的化學老師曾經和我説,為什麼現在很多學生不喜歡化學,因為課堂上老師講知識多、學生做題多,而讓學生動手實驗、動口討論、動腦思考的機會太少。在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中同樣如此,只有尊重規律、因材施教、依靠科學的教育才能真正産生好的育人效果,才能真正促進孩子的全面健康發展。
(作者係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國家高端智庫教育國情調查中心主任)
來源:中國教育報 | 撰稿:張志勇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