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考研的能力,但沒有科研的水準。”“考研是種對應試能力的考察,但讀研是種對綜合素質的評估。”這些天,湖南湘潭一名研究生發佈了一則視頻,分享自己讀研兩個月來的感悟。相關話題“到底是讀研難還是考研難”,引發了許多網友的討論。
讀研難還是考研難?這是媒體進行的議程設置,也是戳中人心的靈魂發問。
圍繞這則視頻的討論裏,有人説,沒考上不甘心,考上了不開心;有人説,考上研只是拿到研究生生涯的入場券,長跑才剛開始;有人坦言,自己能考上本就不是因為科研底子多紮實,面對真正的學術,難也認了……翻看評論區會發現,真正“二選一”的並不多。
現實中,類似的“二選一”問題還要更多。比如,“考大學難還是讀大學難”“考研難還是就業難”“考研難還是考公難”。“難”總是花樣百齣的難,或者説,沒有哪一種選擇是輕鬆的選擇。筆者聯想到一句笑談:讀高中的時候,老師説考上大學就好了;讀大學的時候,爸媽説工作了就好了。某種美好的想像,似乎總在未來等待。
這難道是,難的總是現在,希望只在遠方嗎?
客觀來説,發佈這則視頻的學生剛開學不久,兩個月的學習體驗,還不足以使其對讀研作出全面的評價。作為階段性的個體感悟,其體驗只是一種參考。
“難”的體驗,換個角度看,也不一定是壞事。至少,它折射出這名同學對自己有更高期待,折射出學校乃至於國家對研究生培養有更高定位。研究生學歷沒法靠“混”和“水”得到,必須用紮實的學習和努力來獲取。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感到“難”就對了。
平心而論,“難”的滋味不好受,而且很複雜。視頻當事人其實是萬千研究生“萌新”的一個縮影,説出了大家的心裏話——面對專業,“沒有方向感和目標”;面對文獻,“沒有閱讀熱情”;面對研究,“考上了就閒魚了,沒什麼動力”……
由此可見,與其説“難”是一名新手研究生吐槽的關鍵詞,不如説“沒有”才是;與其説困擾很多研究生的是客觀存在的學習障礙,不如説是種茫然和無力的感受更令人沮喪。
考研時,披星戴月,必勝的勁頭取之不竭;讀研時,萎靡不振,有一身勁也沒處使。體驗錯位的背後,本質上是要求錯位。正如視頻中研究生的感受,應試能力和綜合素質不是一碼事;背水一戰的決心和發自內心的熱愛也不是一碼事。
“熱愛”這個詞,自帶一種理想主義色彩,不得不説,是現實的許多因素讓這種色彩黯淡了。
在今天,我們可以對讀研作兩種理解:其一是搞科研、做學術,其二是攢學分、升學歷。不同的價值追求指向不同的內涵理解。不管出於哪種目的,讀什麼樣的研,都是人的自由選擇,都應當被尊重。與此同時,不管為什麼而讀研,讀完了研,最終都得走向市場、走上崗位。可如今,就業難,也是研究生必須面對的另一種難。
必須指出,研究生的難是分階段的,既有從前備考的艱辛,又有當下學習的煩惱,還有對未來的隱憂;研究生的難也是分人的,一千個研究生,就有一千種難度體驗。所以,考研難還是讀研難,沒有必要也沒有辦法爭論出一個確切的答案。克服困難,比確定答案更重要。
克服困難的第一步是給困難畫像,拆解為具體目標。如果你是一名備考的學生,你最大的難是下個月的考試;如果你是一名學術型選手,你的難可能是學會某種研究方法;如果你發覺自己不擅長學術,你的難是完成學業並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向。不論如何,瞄準目標,保持定力,這是人可以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的事情。
而要從根本上回應研究生的難,則需要從更廣闊的社會層面加以改觀。把辛辛苦苦考上研的學生,把費時費力培養出來的人才,送到他們可以發揮才能的地方去,從而實現個人和社會的共同成長。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撰稿:李林山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