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學在中國 > 教育資訊 新聞詳情
關口前移促大學生更充分更高品質就業
發佈時間 | 2023-11-20 11:26:51    

   全國大學畢業生規模和增量連續多年創歷史新高,就業形勢嚴峻。與此同時,選擇“慢就業”的大學畢業生數量日益增多。面對如此複雜的局面,高校應當如何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就業意識、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

  在筆者看來,高校應該充分發揮專業課教師和專業課程的作用,把就業指導融入學生培養全過程,實現關口前移,幫助大學生下好更充分更高品質就業的“先手棋”。

  知識傳授過程強調就業觀念同頻共振

  專業課教師的教育教學以及師生間的交流,對學生的專業及職業興趣具有重要影響。教師通過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影響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知與感受,進一步影響學生的專業持續意向,在學生內心種下“想就業”的種子。

  針對當前大學生就業中普遍存在的就業觀念問題,專業課教師可將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學生就業的重要講話精神融入課程思政,幫助學生消解因人生階段轉變而産生的畏難情緒與怠惰思想,強化學生的個體責任感與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不斷追求自我價值與獨特精神,樹立積極就業、勇於創業、勤懇敬業的就業觀念,指導學生在未來職業發展中融合個人興趣和社會價值。

  基於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根本轉變的深刻認識,專業課教師應以專業知識技能為載體,重點幫助學生轉變以下三方面的擇業就業觀念。一是克服“高不成低不就”的落差感。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世界發展中有自身的責任和使命,當代大學生雖然要志存高遠,但更需要腳踏實地,勇於到基層和艱苦的地方去。二是克服“專業不對口”的無力感。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帶來了新的就業機遇、就業結構與就業方式。教師要鼓勵學生將在大學校園裏培養的學習能力遷移到職業發展中,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始終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立足崗位成長成才,不斷提升自己,做新時代的奮鬥者。三是克服“掙大錢掙快錢”的功利心。青年人就應有青年人的抱負,國家培養了青年人,青年人更應以青春之我建設青春之國家。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展示更多職業路徑,培養他們職業發展的長遠視野,還可以巧用真實案例引導學生明確職業目標和追求。

  能力培養過程注重就業能力同向同行

  就業知識的積累和就業能力的提升並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專業課教師通過分級、分步、個性化的培育,引導學生全面分析對相關職業的喜好程度,深入探討具體職業的工作內容和職業發展前景,幫助學生持續深化、細化就業目標。

  大學一年級,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基於專業學習內容了解就業市場,初步構建行業運作特點與發展圖景,幫助學生明確深造方向與職業選擇路徑。大學二年級,隨著專業學習的不斷深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確職業生涯發展方向,細化就業目標,構建較為實際的就業選擇。大學三年級,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專業實踐學習,通過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等方法,深入了解行業主流工作模式與技能要求,驗證學生對職業的認知與喜好,及時修正職業發展方向,提升必要的職業實踐能力。到了大學四年級,教師可以整合四年專業學習內容,結合自身專業資源,拓展就業渠道,協助學生再度鎖定就業目標。高校和學院還可以邀請校友或企業開展求職經驗講座與專業實踐訓練,幫助學生順利、高效完成求職目標。基於專業教育的層級化、漸進式就業指導,增強學生對自我能力與職業興趣的認知,有利於幫助學生實現從學業到職業的有效轉化,制定規範的就業行動計劃、樹立明確的就業目標、掌握紮實的職業能力,水到渠成地實現就業。

  同時,高校還可以通過穩定的校企聯動機制,不斷加強與相關行業企業的交流合作,強化教學實踐環節,充分對接企業需求。一方面,鼓勵支援教師通過挂職鍛鍊、産學研合作、科技特派員等途徑深入社會和企業,努力成長為“雙師雙能型”教師,從而及時、真實、動態地洞察行業新業態、産業新結構。教師通過“走出去”,積累多元化的職業經驗,及時將新知識和經驗“帶回來”,將實踐成果轉化為日常教學的鮮活內容。另一方面,高校要健全就業反饋機制,完善就業服務體系,關注學生畢業後的長遠職業發展,以此了解社會對畢業生的評價,及時對人才培養環節和標準作出調整,不斷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

  職業選擇過程堅持職業志趣同心同德

  要實現大學生的“高品質就業”,可從兩個維度展開考察。一是大學生要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國家發展進步、社會需求緊密結合起來;二是大學生要找準自身的定位,作出正確的職業選擇。

  高校應引導更多畢業生到基層建功立業,到中小企業就業,到市場競爭一線、技術創新前沿、産業發展陣地中提升綜合素質,在融入國家發展願景中實現個人理想。專業課教師要充分利用與學生之間長期的相互信任關係,不斷提升學生的職業認知能力,以符合學生認知習慣的形式開展就業前景預判和職業生涯決策,幫助他們正確分析“小我”與“大我”的關係。

  有關調查顯示,“穩定”成為僅次於“薪酬福利”“工作和生活平衡”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偏好的第三大因素。當考公、考編成為大學生就業的“避風港”,而政策性崗位有限,“倖存者偏差”效應很可能被無限放大。其中,又有多少本科生是出於對學術的熱愛和嚮往選擇考研,而不僅僅是為了逃避就業壓力或盲目跟風?學生即使是出於自我提升目的選擇考研,也要在教師的幫助下,根據專業背景和學業水準,選擇合適的學校與專業作為努力的目標。教師應當利用在本領域的資源優勢和專業判斷,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就業形勢和就業需求,幫助他們在考公、考研、創業和就業之間作出理性選擇,最終實現更充分更高品質就業。

  (作者單位係西北師範大學)

來源:中國教育報    | 撰稿:萬明鋼 穀子菊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