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論·以教育數字化助力教育公平系列評論之一
一年多來,教育系統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優質資源供給能力大幅增強,公共服務能力水準持續提升,技術規範、內容保障和系統安全不斷強化,師生數字素養持續增強。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在推動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應用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如何進一步推進教育數字化戰略,助力教育公平,我們特推出系列評論,敬請關注。
——編者
近日,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在教育數字化助力中西部地區教育高品質發展推進會上指出,要以教育數字化助力教育優質均衡和高品質發展,為加快推進教育強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由於自然、歷史、社會等多方面原因,中西部地區教育發展水準與其他地區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如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整體偏弱,影響教育的持續發展;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亟待推進,教師資源配置數量、品質和結構還存在區域性失衡現象。實踐證明,教育數字化的跨時空性、自由開放性和精準性等新特質,在進一步優化優質教育服務供給結構方面釋放了強大的動能,在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品質上大有可為。
教育數字化實現了優質資源的共用,能有效助力縮小區域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對於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和學校,數字化平臺提供的資源和服務彌足珍貴。教育數字化在供給優質教育資源過程中,無限拓寬著學生的學習空間,極大拓展著學生的優質學習資源,使學生可隨時、隨地學習,客觀上起到了優質教育資源的“自動調節”作用。教育數字化也在助力教師成長,並進一步賦能學生課堂學習。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任務要求、學習偏好等多樣化需求,自主選擇數字教育資源進行學習,拓寬專業發展路徑,提高育人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可借助人工智慧技術,開展數字化教育教學,在自我審視、自我反思中調整教學方式,提高育人實效性。這對於提升教師素養、縮小東中西部師資力量差距,具有重要意義。在不斷調整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結構、內容和方式方面,數字力量釋放出縮小區域教育差距、推動教育公平的重大價值。
教育數字化推動教育變革,讓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成為可能,促進學生成長為更好的自己。讓每個學生按需學習並實現個性發展,一直是教育教學改革的目標。教育數字化讓學習者突破制度、區域等限制,使按需學習成為現實。首先,教育數字化實現了數字教育平臺的“超市”功能,學生可跨區域按興趣隨時免費領取課程資源,有利於提升學習興趣,實現個性化發展。其次,交互性、沉浸式的數字交互課程和倣真實驗等,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好奇心和價值感;項目式、探究式等個性化學習方案,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天賦和創新潛質。再其次,教育數字化能使學習者的學習成長精準化、可視化,使學習者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短板與不足,讓成長更加可視化,對未來發展更有規劃性。
面向未來,充分發揮教育數字化促進教育公平的作用,要進一步優化優質教育資源的配置。教育公平本質上是教育資源建設與配置問題。數字化資源分配應向欠發達地區有針對性地傾斜,尤其是對中西部地區、民族地區、鄉村地區進行教育資訊化資源配置時,應一地一策、一校一策、一事一策,依據當地情況合理配置資源,確保資源得到最大程度利用。
要加強教育數字化機制建設和政策供給。堅持機制圍繞目標轉、政策圍繞問題跑,通過完善機制、豐富政策供給,推進教育資源均衡配置。
要基於數據的精準性來考量機制對目標達成的實現度、政策對問題解決的有效度,進一步優化頂層設計,推動實現教育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比如,針對農村地區因為理念、資金、師資、設備等因素,平臺使用相對滯後等問題,要加大財政投入傾斜力度,花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加強對農村學校師生使用平臺的指導、培訓,提昇平臺利用率,真正縮小、彌合城鄉間的教育鴻溝。從內容建設層面來講,要不斷更新平臺課程資源,實現不同區域、不同學科、不同年級、不同版本教材的全覆蓋,更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層次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個性化需求。要加強數字教育資源供給共用和課程新樣態研究,研發更多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數字課程,使人人成為優質資源分享者、課程參與者、問題解決者和價值體驗者。此外,要加強教育數字化賦能學生學習和促進教育公平規律的研究,進而將其轉化為更加適切、科學、高效的數字教育公共政策,更好服務高品質的區域教育公平。
(作者係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中國教育報 | 撰稿:張廣斌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