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人工智慧時代的發展和挑戰,人才應該如何培養,教育應該如何回歸本質,才可在未來與AI共生?
10月29日,為期三天的第六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在上海落下帷幕,來自全球的千余位教育學者、科研、政界負責人、學校校長,行業跨界領袖等出席大會,現場吸引萬餘名家長及學生到訪,線上觀看人次突破1500萬。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指出,新時代下的高素質人才需要具備五方面的基本素養:內驅力、毅力、開放、智慧、領導力。未來的高中教育,在增強廣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同時,逐漸發現“天賦”人才,深入實踐科教興國戰略,建設教育強國。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朱之文表示,中國正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積極探索基礎教育高品質發展的有效路徑,努力辦出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教育。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談到了破除青少年科學素養提升瓶頸,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話題,他強調,科學教育的發展,不僅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形成合力,更需要創建多樣化的科創生態,實現人才和科技的新突破。
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常務副會長、上海中華職教社常務副主任、上海市政府參事胡衛認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不僅要有創新的方法,還要有創新的制度,需要建立更完善的“造就生態系統”,發掘學生創新潛能,為中國的科技發展賦能。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尹後慶指出,隨著教育進入新階段,需要在教育理念、課程構建、育人方式等方面進行整體性變革,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回歸教育育人本位,建設高品質學校。
遠播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鄒宏宇表示,面對人工智慧時代的發展和挑戰,教育更要回歸本質,注重底層學科素養的培養而不僅僅是傳遞知識,注重學生的生涯教育而不僅僅是分數,讓每一個學生在思辨中實現創新,營造高品質、有溫度的人工智慧教育生態。
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執行委員淩文強調,中小學的工程教育,不僅是呼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也為培養具有科技報國情懷的未來工程師打下堅實的根基。
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公共外交協會會長、上海中華職教社原主任周漢民提到,全力推動教育數字化,是開闢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是中國社會科技、經濟發展所必需,是中國邁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所必需。
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錫中教育集團總校長、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唐江澎認為,當教育面對未來數字化的時候,如果人類還有一種能力是智慧所不可替代的,那一定是思考。
來源:澎湃新聞 | 撰稿:韓曉蓉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