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強國是教育綜合實力、培養能力、教育國際競爭力與影響力具有突出地位和世界影響的國家。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這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背景下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和戰略選擇。2023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全面、系統、科學地闡述了教育強國的本質特徵、核心課題、重要任務和實踐策略,體現了深刻的戰略謀劃、理論價值和哲學思維,是指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綱領性文獻。
一、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本質特徵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他強調,我們要建設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必須以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為根本保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根本目標,以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治理現代化為基本路徑,以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為核心功能,最終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戰略地位和本質特徵。強國必先強教,教育強則國強。建設教育強國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國家意志和國家行動。教育強國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思想的重要內容,其主要內涵是:通過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一個教育綜合實力、服務能力和國際影響力強大的國家,構建全體人民普遍享受具有世界先進水準優質教育的先進制度、公共服務和保障條件,實現教育強國、教育富民,為全面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支撐。
中國教育強國的建設和發展可以劃分為“前期醞釀—集聚能量—創新成長—實現超越”四個階段,2023—2035年是建成教育強國的關鍵階段。要從黨的領導、制度建設、標準建設、基礎建設、保障條件等方面整體謀劃設計;從教育體系、教學體系、課程體系、支撐體系、保障體系和評價體系等方面,從教育思想現代化、教育內容現代化、教育模式現代化、教育方法現代化等關係到教育強國建設的各個方面,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大領域進行全要素科學謀劃和整體設計。
21世紀第三個十年,在一個佔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建成教育強國,不僅將對中國教育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産生重大影響,為世界教育強國建設提供中國藍圖和中國方案;更將從整體上改變世界的教育格局和人力資源開發版圖,提升整個人類的知識、能力和創造力水準,促進全人類文明進步和持續發展。
二、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戰略目標
以教育強國建設推進中國教育現代化,以中國教育現代化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中國現代化的戰略邏輯和歷史使命。
未來十年,加快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實現教育高品質發展,是中國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之路,是一條曲折探索之路、系統躍升之路和從量變到質變的強國之路。必須緊緊把握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新機遇、新目標、新任務、新要求,深刻把握世界教育未來發展新趨勢,深刻把握人民群眾教育需要的新特點,深刻把握未來人口結構和社會結構變化的新特徵,謀劃好未來教育發展整體佈局和資源配置,謀劃好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新目標、新任務和新方略。在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偉大進程中,要深入推進改革創新,勇於開闢教育高品質發展新賽道、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新賽道、教育資訊化智慧化新賽道和教育高水準開放新賽道。
我們建議,2035年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總體目標可以設計為:以中國式現代化為引領,以教育高品質發展為主題,以高品質教育體系為支撐,錨定世界級教育強國目標,深化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變教育發展方式,全面提升教育綜合實力、競爭力和影響力,到2035年把我國建設成為教育綜合實力強大、教育國際競爭力影響力領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
三、清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重點任務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要以新時代確定教育戰略定位,以新責任重構育人機制,以新理念完善育人體系,以新資源支撐人的全面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課題。我們建設教育強國的目的,就是培養一代又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一代又一代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樑之才,確保黨的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後繼有人。”要緊密圍繞培養人的戰略核心問題,推進各項教育事業高品質發展,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一)進一步完善高品質發展的基礎教育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基礎教育搞得越紮實,教育強國步伐就越穩、後勁就越足。要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基礎教育既要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也要激發學生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興趣,培養其探索性、創新性思維品質。”要紮實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優質均衡發展,努力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每一所中小學校。與此同時,為落實中央提出的“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的目標要求,以政府為主,鼓勵企業事業單位採取多種方式舉辦0—3歲托幼園所,切實降低生育養育教育負擔,讓年輕父母能生、願生、敢生,逐步扭轉生育率下滑趨勢,促進人口可持續發展。積極探索科技高中、人文高中、未來學院和新型技術學校等系列化的未來學校新樣態,幫助學生形成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觀,形成終身學習能力和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生産要求的素質與能力。
(二)加快建設現代化高等教育強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要把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作為重中之重,大力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推進科研創新,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品質。”要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和優勢學科,全面提升高等學校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佈局建設一批國家産教融合創新平臺和培養基地,培養高素質應用型、複合型、創新型人才。進一步完善高等教育佈局體系和專業體系,發展與新知識、新産業、新技能需要相適應的新興專業。重點支援多個城市群高等學校網路體系建設,支援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形成國家教育中心城市、省級教育中心城市和地市教育中心城市網路,支撐教育強國建設。建立體現中國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培養機制和培養模式,著力培養創新人才必備的創新人格、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
(三)全面提升教育服務高品質發展的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具有內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撐性,要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一體統籌推進,形成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倍增效應。”全球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第四次工業革命與第四次科技革命疊加的雙重機遇和雙重挑戰。未來十年,新能源、資訊技術、生物技術相融合的科技革命將引領新一輪産業革命,新技術、新産業、新模式、新應用將推動新一輪技術革命,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産業邊界逐漸模糊將推動新一輪技能革命,並深刻影響教育特別是職業技能教育發展標準、模式和手段。
積極構建以數字化、網路化和智慧化為主要特徵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形成從初中等職業教育向中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新格局。加強全局性謀劃、戰略性佈局、整體性推進,強化體系建設、制度建設、能力建設和文化建設,“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推進職普融通、産教融合、科教融匯,源源不斷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大國工匠、能工巧匠”。擴大技能人才培養規模,建設一支複合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和高精尖技能人才隊伍,普及全民終身技能學習,建設高水準高品質的技能型社會。
(四)構建服務於人的高品質發展的終身教育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促進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不斷提高國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資源開發水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積極適應全民終身學習大趨勢,教育層次結構體系適度提升,構建與人口結構相適應的教育佈局結構,構建與創新型國家相適應的高等教育層次結構。從服務者的視角分析,堅持教育服務於人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到2035年,新增勞動力每人平均受教育水準將進入世界第一梯隊,實現與最發達國家同起點、高品質發展。
(五)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使我國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主要作用表現如下:一是教育思想引領世界。以中華優秀教育文化為基礎,以中國現代教育思想為主體,學習借鑒人類優秀教育文化,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思想體系、學術體系和學科體系,逐步擴大中國教育思想的國際影響力。二是教育改革重塑世界。發揮中國作為世界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最大“實驗場”的作用,教育綜合改革、課程改革和數字化轉型將持續提升中國經驗、中國方案和中國模式,並日益深刻而廣泛地影響世界教育。三是教育品質影響世界。未來中國將更加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參與制定世界教育品質標準,向世界輸出優質教育資源,中國教育的高品質發展將重塑世界教育,為全球教育發展和制度建設作出貢獻。四是一流大學改變世界。2035年,形成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第一梯隊,一大批高等學校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局面,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和培養品質大幅提升,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品質人才培養體系、制度、機制和模式。五是人口素質跑贏世界。中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規模持續保持世界第一。人力資源規模和品質優勢將持續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新一輪巨大的“人口紅利”。
同時,在各級各類教育高品質發展過程中,構建高水準、高品質、體現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課程體系具有重要作用。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形成系統科學完善的大中小一體化的思政課程體系。要結合國家傳統、地域優勢和文化特色系統構建各學段學校課程體系,為城鄉少年兒童提供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要持續開發國家精品開放課程,推進高等學校一流課程建設。要適應新技術、新産業和新崗位要求,完善産教融合、科教融匯的職業教育課程教材開發機制。要進一步健全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用機制和新型教育服務方式。
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實現路徑
建設教育強國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堅持立足長遠、標準引領、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系統設計、系統實施、系統評價和系統提升。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是一個系統性躍升和質變,必須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要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制約教育高品質發展的思想觀念束縛和體制機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要進一步科學認識和把握深層次教育改革的綜合性、複雜性、深刻性和系統性,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鞏固規模優勢,提升品質優勢,努力在增強教育綜合實力、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上下功夫,持續縮小教育的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在實現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
(一)以教育數字化為驅動,提升教育高品質發展的品質。高效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促進數字教育公共服務普惠化,進一步完善智慧教育平臺。充分利用現代資訊技術、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構建更加宏大的人類智慧與人工智慧相互融合和相互促進、教育功能更加強大的現代化教育體系和未來學習體系。利用網際網路和移動終端技術,營造更加多樣化、個性化和交互性的學習環境,為個性化學習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等與各産業深度融合,培養新型高技能人才,促進産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
(二)以持續改革開放為動力,提升教育強國的競爭力影響力。要開闢高水準開放新賽道,一是進一步完善中外合作辦學規章制度,加強高水準示範性中外基礎教育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建設。二是主持開展國際中小學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交流傳播基礎教育教學經驗。三是深化“一帶一路”國家人文交流,為發展中國家和“一帶一路”國家培養技能人才,加強與重點國家和重點地區開展中小學校人文交流,提升國際青少年體育、藝術交流層級和水準。四是積極開展國際基礎教育援助行動,為發展中國家培養培訓中小學教師。啟動實施國際漢語推廣中小學名師計劃,促進漢語國際學習和使用。五是更廣泛地加強國際教育交流,向世界講好中國基礎教育故事。六是持續舉辦好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深度參與全球教育治理。七是持續推進“全球中文學習平臺”和“中文聯盟”建設,構建面向全球的教育合作夥伴關係,吸引國際教育組織或國際專業機構落駐中國。
(三)以提升教師素養能力為核心,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全面提升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和中小學校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教育能力,為建設教育強國和實現教育現代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以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為目標,整體加強教師教育體系建設,有效實施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高品質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的政治素質、專業能力和發展水準;加快培養一批碩士層次的教師和新時代教育領軍人才;完善教師縣管校聘制度,擴大中小學幼兒園正高級教師參評比例;建立穩定的教師工資增長機制。運用網路化數字化方式,常態化開展區域教研和校本教研,引導教師持續提升教學水準。
(四)凝聚全黨全社會力量,加快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國。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任務。學校、家庭、社會要依法共同參與教育治理的體制機制和保障體系建設,探索中國特色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理論體系、政策體系、培養方案和社會服務形態,完善政府統籌、學校主導、家庭盡責和社會支援的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教育協同發展和高品質發展,提供協同育人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
全面提高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是建設教育強國的內在要求。推動社會參與教育治理常態化,建立健全社會參與學校管理和教育評價監管機制;推進教育決策科學化、教育管理精準化、教育服務專業化;持續轉變治理理念、治理方式和治理技術,進一步提高公共教育服務的標準化、規範化和高效化。我們建議,借鑒參考發達國家教育發展指標和國際經驗,充分利用現代資訊技術,科學研究教育強國指標體系,建立覆蓋全領域的教育強國指標監測系統,形成以“國家—省域—縣域”為主體的教育強國指標監測機制。組織高水準專家研製《教育強國發展年度報告》,每年向全社會報告教育強國建設發展水準和進展狀況,確保教育強國建設的實施水準和實施效果。
(高書國 作者係中國教育學會副秘書長,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來源:《人民教育》 | 撰稿:高書國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