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文旅 新聞詳情
龍井茶為何最配虎跑泉
發佈時間 | 2024-03-26 08:25:26    

   “我在杭州喝過一杯好茶。”

  1947年的春天,27歲的汪曾祺和幾位同在中學教書的同事到杭州遊玩。在散文《尋常茶話》中,他寫道,這杯“好茶”,是他“在虎跑喝的一杯龍井”——

  “真正的獅峰龍井雨前新芽,每蕾皆一旗一槍,泡在玻璃杯裏,茶葉皆直立不倒,載浮載沉,茶色頗淡,但入口香濃,直透臟腑,真是好茶!只是太貴了。一杯茶,一塊大洋,比吃一頓飯還貴。獅峰茶名不虛傳,但不得虎跑水不可能有這樣的味道。我自此方知道,喝茶,水是至關重要的。”

  汪曾祺這番話,大概很引懂茶愛茶之人的共鳴。明前新茶上市在即,今天有風君就來説説虎跑泉、龍井茶,和杭州人的飲茶故事。

  一

  喝茶可以是一件簡單的事,也可以是一件複雜的事。

  一杯上好的茶,需要上好的水才能釋放其真正的色、香、味。明代文人高濂在《四時幽賞錄》中提到: “西湖之泉,以虎跑為最。兩山之茶,以龍井為佳。穀雨前,採茶旋焙,時激虎跑泉烹享,香清味冽,涼沁詩脾。”未嘗龍虎飲,枉做西湖遊。龍井茶配虎跑水,此乃西湖雙絕。

  好茶配好水,龍井茶自是不用多説,虎跑泉水甘洌質優奧秘何在?

  據《西湖之謎》介紹,虎跑泉主要在於所含礦物質少而氡的含量高。它從難以溶解的石英砂岩中滲透出來的,帶來了溶解礦物質自然稀少,總礦化度每升只有0.02-0.15克,特別是含氯、鈣成分極少,因此水質中幾乎沒有硅酸鹽沉澱物。而所含鈉離子較高,並含有微量可溶解的有機氧化物和相當數量的游離二氧化碳。特別是還有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的氡。當每升水中含氡量大於8.25埃曼時稱為“氡水”(即礦泉水),含氡的泉稱為礦泉。虎跑泉每升水含有12.5埃曼的氡。

  至今,取虎跑水泡茶的習俗,一直為杭州人所保留。

  週末的清晨,來到杭州西湖西南隅大慈山白鶴峰麓虎跑泉取水口,各式各樣的小推車裝著塑膠桶,純凈水瓶等容器,代替主人井然有序地在那裏排隊。

  “道人不惜階前水,借與匏樽自在嘗”,有人從市中心趕來,在虎跑公園排隊取完水,再轉乘幾趟公交車才能到家。喝著用虎跑泉泡出的地道龍井茶,“飲之舌根盡留芳,香馨整日回九腸”,杭州人就忘掉了取水過程的辛苦,只覺得茶香嫋嫋才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喝茶的方式一直在變。唐代講究將嫩葉採下後製成餅茶,以煎煮的方式,連茶帶湯一起飲用;宋代創造了點注的喝法,茶餅需碾成末,調製成茶膏,用“盞”飲茶,正所謂“焚香、點茶、挂畫、插花,四般閒事,不適累家”;明代尤愛撮泡法,茶葉泡水、氤氳清香。

  如今,85℃虎跑泉水注入透明玻璃杯中,隨著茶葉在水中翻滾,一杯至簡的清茶就此泡成。

  二

  杭州品茶,品的也是杭州的文化底蘊。

  西湖龍井歷史悠久。唐代茶學家陸羽《茶經》記載:“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産茶。”西湖龍井在清代時已是中國三大名茶之一,清代有學者曾説:“茶之名者,有浙之龍井,江南之芥片,閩之武夷雲。”一生嗜茶的乾隆皇帝非常喜歡龍井茶,他六次下江南,四次到龍井茶區,觀看龍井茶的採制,並留下品茶詩歌。

  在杭州留存的茶文化中,更能看到宋韻文化的雅致。宋徽宗就沉迷于茶之道。據説,他曾在《大觀茶論》中,對産茶、採茶、制茶、碾茶的物理與各種工序都做了詳細而精到的探討。南宋詩人陸游寫道:“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猶見宋代杭州喝茶風俗的景象。

  宋代文人吳自牧的《夢粱錄》記述了過去杭州的婚姻習俗,男女彼此中意後,所謂的下“茶禮”,是確定男女雙方婚姻關係的重要形式,茶被視為從一而終的象徵。同時,鬥茶是宋代獨有“茗戰”方式,用點茶法比賽茶湯的品質,要求湯花似粥米,冷卻後有凝結之形……這些南宋遺風,成了如今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杭州茶文化博覽會等追古撫今的重頭戲。全民與茶相約,盡顯城市茶韻。

  一杯清茶改變著全世界。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在杭州亞殘運會閉幕式上,百名大學生構成的茶禮方陣,現場吟誦唐代詩人白居易詩作《山泉煎茶有懷》,盡訴慷慨離別;60名聽障舞者和20名健全舞者共同演繹的茶風之舞,他們的服飾和表演就像泡茶時茶葉的上下翻涌。

  那一刻,杭州取最好的龍井茶,取最好的虎跑泉水,烹一杯最香的茶,贈予即將遠行的朋友——敬茶拜別,以茶為禮,一派中國式浪漫讓全世界記住杭州、記住中國。

  202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一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揭曉,“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上榜,而杭州的西湖龍井、徑山茶宴,正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龍井茶、虎跑水,配之以西湖山水,好茶好水好風景環環相扣,這或許是必須來杭州品茗西湖龍井的緣由。一茶一世界、一壺一人生,禪茶一味,千百年來,無論誰人,都愛其幾分。

來源:潮新聞    | 撰稿:何冬健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