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潮評社 > 評“浙”70年 新聞詳情
浙江宣傳 | 這件“事”何以陪伴群眾20年
發佈時間 | 2024-01-24 09:42:36    

   “孩子的撫養教育,年輕人的就業成才,老年人的就醫養老,是家事也是國事,大家要共同努力,把這些事辦好。”習近平主席二〇二四年新年賀詞中的這句話,溫暖人心。

  昨天上午,浙江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開幕。和往年一樣,政府工作報告公佈了2024年十方面民生實事。算下來,今年已是浙江連續第20個年頭髮布民生實事項目。

  20年,于一個省域而言,足以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水準、生活需求也發生著新變化、新特點。那麼,民生實事項目的20年,是如何長久陪伴浙江群眾的?又是如何真正辦到了大家的心坎上?

1月23日上午,浙江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在杭州隆重開幕 圖源:潮新聞

  一

  有人説,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走過20個春秋,歷經時光變遷,民生實事項目有傳承、有創新、有發展,而為民初心始終不變,精神內核始終如一。

  擦亮普惠底色。從2004年開始,浙江省委、省政府就把為民辦實事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納入議事日程,每年篩選確定的民生實事都十分注重普惠性。2005年,省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突出抓好十個方面的實事”,其中就提及,“積極擴大企業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的覆蓋面,確保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對象應保盡保”等。

  此後,像2009年“免除本省戶籍年每人平均收入4000元以下農村家庭子女就讀中等職業學校的學費”,今年的“實行全省醫保參保人員一地簽約、全省共用基層門診簽約報銷比例”等,都在讓基礎性、兜底性的社會保障體系網路越織越密。

  切中熱點難點。縱觀浙江20年民生實事項目,會發現每年十個方面的具體實事內容,始終把準群眾需求的“脈搏”,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浙江對民生實事的篩選一直都是開放式的,廣泛徵集民生實事項目,把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

  如,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越來越多,充電樁少、充電不方便的問題隨之而來,不少群眾受之困擾。於是“新建新能源汽車公共充電樁2萬個以上,其中農村1萬個以上”就被納入了今年的民生實事項目;就業創業問題時刻牽動著大眾的心,今年民生實事項目中的一項內容,就是“為離校2年內未就業高校畢業生開發見習崗位5萬個以上”。

  持續迭代進階。民生實事項目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抓一年、兩年就了事了的,需要持續加碼。比如,今年實施的十個方面、32個具體項目中,延續項目為14個,像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450個、4200棟,新(改)造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2000個以上,新(改)建農村公路1000公里以上等都在其中。緊密圍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項目蓄力促提升,群眾美好生活的版圖方能越擴越大。

  二

  為民辦實事這項制度從何而來?

  據《習近平浙江足跡》一書記載,21世紀初,較早實現從溫飽到小康跨越發展的浙江,也比其他地方更早遇到“成長的煩惱”,比如教育、醫療、文化、環保等民生事業發展相對滯後,政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一些偏遠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發展面貌亟待改善,低收入農戶脫貧攻堅任務艱巨。

  對於這些“煩惱”,習近平同志走到哪兒都時刻關注。比如,2004年6月,他來到長興的福利院,就特意查看了為老年人、傷殘和復員軍人、殘疾兒童服務的綜合性社會福利設施。習近平同志還親自主持重點調研課題“關於建立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的調研報告”。

  在習近平同志的提議和推動下,200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國率先出臺《關於建立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明確了一系列工作機制,包括民情反映機制、民主決策機制、責任落實機制、投入保障機制、督查考評機制等。

  20年來,浙江歷屆省委、省政府一以貫之,一任接著一任幹,具有浙江特色的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建立健全。不僅如此,實施主體也由省、市政府逐步向縣、鄉拓展,成為響噹噹的品牌。

  20年來,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的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受到廣泛關注。它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顯著意義。

  比如,讓初心使命更加可知可感。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紮實解決了人民群眾生産生活中感受到的痛點難點,把我們黨的初心使命落實在了具體行動上,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

  比如,促進了社會治理水準提升。“群眾想什麼、我們就幹什麼”。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創新為民辦實事的方式,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情於民,廣泛發動力量,讓老百姓在共建共治共用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是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積極探索。

  再如,有力錘鍊了工作作風。為民辦實事是檢驗作風和能力的“試金石”。20年來,“為民辦實事”業已成為各級政府部門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黨員幹部事不嫌小、事必不難,敢於擔當、勇於負責,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揪心事、煩心事,進一步密切了政府與群眾的關係。

  三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把“國計”與“民生”聯繫在一起。有論者就指出,民生與現代化建設存在著最直接、最密切的關係。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辦好一件件民生實事是題中之義。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再加上社會價值觀念、文化傳統等因素的影響,民生的內涵和外延總是在變化。辦好民生實事,沒有可以歇歇腳、踹踹氣的時候,而要一如既往地把功夫下到家。

  那麼,接下來如何更高品質落實好這些民生實事,繼續保障和改善民生?筆者有三點想法。

  讓“落腳點”更實一些。實事實事,重點是“實”,落腳點是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説一件做一件、做一件成一件,決不能開空頭支票。在浙江工作時,習近平同志就指出,實事必須實幹,要改進工作方法,轉變工作作風,腳踏實地、穩紮穩打,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絕不空喊口號、搞花架子。

  當前,少數地方還存在實事虛做的問題,比如僅把民生實事的落實停留在“數字增長”上等。解決此類問題,需要更大的決心、更強的力度去推進各個項目落地,完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具體到人的責任體系,健全落實機制。

  讓“好成色”更足一些。民生實事不僅要解決著“有沒有”的問題,也需要重視解決得“好不好”的問題,不斷消弭群眾需求與實事效果之間的偏差。比如,少數公共文化空間的大門,開是開了,但未必能提供優質、“對味”的文化服務;有的農村班線公交化改造項目,被群眾投訴反映發車具體班次時間資訊不夠準確等。可見,順利完成項目不是民生實事的終點,還需高標準做好品質把關、高水準做好運營維護,多去夠一夠天花板。

  讓“顆粒度”再細一些。發展性和層次性是民生的特徵,做好民生工作必然是一個與時俱進、持續滿足群眾需求的過程。隨著我們這個社會每時每刻變化,老百姓身邊隨時可能發生一些需要解決的瑣碎小事,甚至是難事、急事。它們未必入列每年的民生實事項目,但同樣需要被關注和解決。比如,這段時間,有細心的市民發現,杭州部分地鐵口多了風雨連廊,讓行人在短距離內躲避了日曬雨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民生實事”,同樣需要去誠心誠意辦好。

  辦好民生實事是一項長期工作。20年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只有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幹,才能逐漸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讓大夥兒的幸福感越來越強、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來源:浙江宣傳    | 撰稿:之江軒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