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潮評社 > 評“浙”70年 新聞詳情
浙江宣傳 | 有一種秋韻叫“蘆花飛雪”
發佈時間 | 2023-11-22 10:26:34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詩經》中的美好,正重現在這個季節的江南。

  江南的秋韻裏,有一種顏色被稱作“蘆花飛雪”。每年11月至12月,蘆葦田漸漸泛白,成片的蘆花恰似雪漫沃野,將秋日氛圍感拉到極致。

  隨風起伏的片片蘆花,伴隨著落日余暉下的水光粼粼,在秋高氣爽的日子裏,出現在許多人的鏡頭下,溫和而又堅韌,浪漫卻不張揚,無比契合著水潤江南的柔美風情。

  一

  蘆葦,一種極其普通的水生植物,多生長于淺水濕地。

  江南多水,因此可賞蘆的地點頗多,上海的崇明島、江蘇的陽澄湖、江西的鄱陽湖等都是名聲在外的賞蘆勝地。

  “蘆花放,稻穀香,岸柳成行……”位於江蘇常熟的沙家浜,在那段崢嶸歲月裏,當地群眾以蘆葦蕩掩護受傷新四軍戰士的故事,通過京劇《沙家浜》傳遍大江南北。這片蘆葦至今依舊旺盛,是著名的紅色旅遊景點。

  浙江的濕地公園,在這個季節同樣打出了賞蘆的招牌,如杭州的西溪濕地、湖州的下渚湖濕地、寧波的杭州灣國家濕地公園以及台州漩門灣國家濕地公園等。就拿杭州西溪濕地來説,西溪河渚的古稱就有“蒹葭裏”“蒹葭深處”,民國以前,西溪河渚蘆花核心區域起碼有百畝之多,可謂“千里蒹葭十里洲”。

  除了這些景點以外,江南的鄉村也經常能見到蘆葦田。這段時間,杭州余杭下陡門村就在網路上賺了一波眼球,搖曳的蘆花、靜立的香樟、詩意的生活氛圍氤氳在鄉村田間,吸引了許多年輕人專程打卡。

  年輕人賞蘆打卡,多選擇在落日時分,但在古代的一些文人墨客看來,賞蘆最好是在夜色之下。清代文人厲鶚認為“花時月泛最佳”,乘一葉扁舟漂泊在蘆田之間,看千里蘆花在清冷月色中飄搖,別有一番雅趣。

  蘆花盛開時,若雪花滿灘。明代文學家張岱欣賞了西溪濕地的蘆花後,在《西湖夢尋》中寫道:“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蘆花,明月映之,白如積雪,大是奇景。”《紅樓夢》大觀園裏,有一處四週環水的庭院名為“蘆雪庵”,賈探春邀請寶玉參加詩社活動時,在信上寫道“棹雪而來”,大抵也是覺得蘆花似雪,要搖著小船穿過“蘆雪”前來。

  這一雅好,也延續到了現代。鬱達夫在《西溪的晴雨》中寫道,賞蘆最好的季節“總要到陰曆十月的中間,若有月亮,更為出色。”

  蘆花秋雪、月夜泛舟,江南秋天裏的古人賞蘆之趣,時至今日讀來,仍讓人嚮往沉醉。

  二

  在蘆葦眾多的別稱中,“蒹葭”一詞,因為《詩經》而廣為人知。

  在數千年的詩文傳誦間,蘆葦不僅僅象徵著對“伊人”恍惚飄搖的情思,也蘊含著豐富的意象和複雜的情感。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在蘇東坡的筆下,剛剛冒出頭的蘆芽,是欣欣向榮的新生命,春天清新歡快的氣息撲面而來。

  蘆花雖高大,卻隨風輕拂、柔順溫軟,讓人心神安寧。“最是平生會心事,蘆花千頃月明中。”在陸游的心裏,那些壯志難酬的情緒,在靜謐的月夜蘆花下,得到了短暫的安放。“最愛蘆花經雨後,一蓬煙火飯魚船。”隱居孤山的林逋,最愛在雨後的蘆花中,在漁船上生火做飯,獨享一份清閒安寧。

  風吹四散的蘆花,在失意人眼中,更多是落寞悵惘的象徵。“千里江山寒色暮,蘆花深處泊孤舟,笛在月明樓。”遠離故土的李煜思念起江南清秋,清寒暮色籠罩著故國江山,遙想自己與蘆花孤舟為伴,詞中深藏著一份眷戀與哀愁。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從今卻別江南路,化作杜鵑啼血歸。”在被俘後的文天祥看來,蘆花也因為國破家亡而“白頭”,和自己一同在國土淪喪中滄桑老去,亡國之痛溢於言表。

  江南水鄉滋養著蘆花,多情的江南兒女在其中嗅到了鄉愁的滋味。

  “離人到此倍堪傷,陂水蘆花似故鄉。”唐人羅鄴在異鄉水邊看到蘆花,想起的卻是家鄉杭州。今人徐志摩遠赴西伯利亞途中,十分惦念西溪的月下蘆花,提筆寫下:“我撿起一枝肥圓的蘆梗,在這秋月下的蘆田;我試一試蘆笛的新聲,在月下的秋雪庵前……”

  三

  蘆葦,于文人是詩意,于農家是生活。這種普普通通的植物,被人們賦予了許多特殊含義。

  如堅韌不拔的精神。“得地自成叢,那因種植功。”蘆葦耐寒、抗旱、抗高溫,在水邊便可以自在生長。在神話故事中,蘆葦焚燒後的蘆灰是女媧止住滔天洪水的“神器”。有學者分析,“蘆灰止水”可能是當時令人信服的“科學”結論——蘆葦不怕水,即便被洪水淹沒,過後依然長得鬱鬱蔥蔥。這種堅韌的生命力得到了先民的崇拜,他們因而相信蘆葦能戰勝水患。

  如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古代隱居有樵隱、耕隱、漁隱等,歸隱于山林湖海的隱士對於蘆葦自然是不陌生的。“高士想江湖,湖閒庭植蘆”,唐代詩人王貞白賦予蘆葦自在瀟灑的隱士風骨,直言在湖邊種蘆葦可以滿足對於遼闊江湖的思慕。這種“植蘆之好”受到許多文人追捧。

  如一種美好的情愫。蘆葦的根莖縱橫交錯,總是聚在一處密集生長,人們有時將其比作為兄弟間的敦厚情感,南宋嚴粲在《詩輯》中説:“葦之叢生如兄弟之聚也,慼慼然,親愛之。”如今,在一些地區,仍有在門上挂葦簾的風俗,以期子孫後代繁榮團結。

  江南一帶的居民,有採蘆葦葉包粽子的習俗,蘆葦葉的清香和糯米的軟甜交融出春夏之交的幸福感。對於孩子來説,粽子的美味固然難忘,鑽進蘆葦蕩中和同伴一起捉迷藏、抓魚的美好,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回憶。

  其實,賞蘆的美好,並不一定非要我們看出與眾不同的意境來。“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目之所及,那一份隨風搖曳的恬靜,就足夠治愈生活了。

  風吹過,秋水盪漾,葦葉沙沙作響,蘆花綻放如雪,江南的蘆葦蕩景觀大多相似,但勝在自然隨意,足以撫平人的心緒。正如同汪曾祺在《人間草木》中所寫的,“世間萬物皆有情,難得最是心從容”。

來源:浙江宣傳    | 撰稿:杭軒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