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潮評社 > 評“浙”70年 新聞詳情
浙江宣傳 | 夜校“歸來”
發佈時間 | 2023-11-16 09:59:55    

   近日,“年輕人為什麼搶著上夜校”的話題衝上熱搜,“白天上班、晚上學藝”似乎成了很多大城市年輕人的標配。

  夜校火到什麼程度呢?有網友分享,自己瞄準的很多“潮課”科科爆滿,不少課程在一分鐘之內被“秒完”,甚至存在65萬人搶1萬個名額的現象。不僅如此,一些網友還曬出了自己的夜校“搶課攻略”,供他人“按需取用”。

  夜校緣何突然爆火?它究竟擊中了年輕人哪些痛點,又帶來了何種啟示?

  一

  “夜校”,顧名思義,夜間上課的學校。它的來歷可謂“恒久遠”。資料顯示,世界上第一所夜校誕生於19世紀的義大利,其開設用意主要在於提高勞動者素質、減少文盲。

  在我國,到了20世紀80年代,夜校成為一種相對固定的教學模式,供年輕人利用夜晚的非工作時間進行學習。“白天辛勤勞動,晚上學習、向上”,工人夜校、農民夜校一時間如雨後春筍,到處拔節。此後,作為特殊時代産物的夜校漸漸沉寂,成為一代人記憶中的過去式。

  如今,“夜校熱”在年輕群體中再度來襲,不僅花樣翻新,而且“按需辦校開課”,主打的是“你想學什麼,我就開什麼課”。

  比如,讓年輕人“潮”起來。書法、聲樂、中國舞……年輕人是傳統文化“潮玩”的主力軍,他們熱衷什麼“潮”,夜校就掀什麼“浪”。用一些體驗者的話來説,小時候沒玩過、玩不起的,現在都撿回來、找回來了。

  比如,讓年輕人“動”起來。北京冬奧會、杭州亞運會等賽事成功舉辦,帶來全民運動熱情高漲。年輕人本就精力旺盛,DNA裏的“運動基因”壓不住了。此時,有教練、有陪練的夜校運動課程成為年輕人運動的好選擇。於是,乒乓球、羽毛球等大眾體育項目課程常開常熱,網球、輪滑等小眾運動也唱起“夜曲”。

  比如,讓年輕人“搭”起來。對於不少每天重復家與公司兩點一線的年輕人來説,在夜校找到趣味相投的搭子,告別“每個夜晚來臨的時候,孤獨總在我左右”的生活,著實是一種快樂。如,浙江省文化館開設的攝影、國畫等公益性藝術課,不僅擴大了年輕人的社交圈,也讓更多陌生人成為日漸熟悉的“同桌的你”。

  二

  細數社交網路上關於“上夜校”的熱點話題,從此前“年輕人佔領了週末的老年大學”引起熱議,到如今夜校火熱“出圈”,可以發現,年輕人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從未減退。

  未成年人有少年宮,老人有老年大學,但介於兩個年齡段之間的年輕群體想學點什麼應該去哪呢?夜校大門敞開,年輕人紛紛涌入。那麼,讓這屆年輕人追捧的夜校,究竟魅力何在?

  “錯峰學習”鍛鍊了一技之長。相信很多人有同感:工作這麼多年,最大的遺憾是總覺得簡歷裏特長一欄沒啥可填。快節奏的社會推著年輕人前進,導致他們常常忘了問一問自己到底熱愛什麼。夜校彌補了這種遺憾,許多有了主動權的年輕人走進夜校,抱著同一個目的——找回“擱淺”的興趣愛好。

  點心製作、平板繪畫、Vlog拍攝……有人説,本抱著休閒的心態去上課,最後還真的學到了東西。有用也好,自娛也罷,對於奮鬥在大城市的年輕人來説,與窩在屋裏玩手機相比,這90分鐘的全新體驗已經十分珍貴。

  “錢包友好型”的高品質教學。傳統技藝、文化藝術、專業培訓,市場上以之為名的課程似乎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就是難以靠近的。一來難以找到靠譜的門路學習,二來市場培訓機構動輒幾百上千一節課,讓“錢包束縛了愛好”。反觀夜校,以上海市民藝術夜校的學費為例,500元12節課,每節課90分鐘,授課老師有非遺傳承人、藝術院團專業教師等,質好價優,主打一個高性價比,自然成為了年輕人的心頭好。

  當然,“一杯冰美式”的學費和優質的師資並不是夜校受到歡迎的全部理由,豐富多彩的夜生活選擇中,年輕人之所以選擇“上學”,根本原因在於年輕群體的情感訴求。

  焦慮與壓力需要“鬆弛片刻”。在快節奏社會,年輕群體是加速節奏中最為敏感的齒輪,難免會産生情感的焦慮與心理的倦怠。夜校恰巧開闢了一個輕鬆、和諧、自洽的“後花園”,大家不必糾結于同輩壓力、職場內卷、無用社交,白天的工作精英晚上拎個帆布袋就能上課。正如有網友説:“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夠慢下腳步喘一口氣,擁抱自己喜歡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三

  百餘年前,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後創辦“校役夜班”和“平民夜校”,讓大眾有機會走進大學學習知識文化。隨著社會進步,“歸來”的夜校,又被賦予了新內涵——工作之後的疲憊不再只靠短視頻、手游來驅散,大家盡可從多元多樣的公共服務中獲得身心滋養。

  那麼,如何讓給予人們精神力量的夜校繼續火下去?

  “舊瓶”也要裝“新酒”。夜校在各地大有“忽如一夜春風來”之勢,但僅在短時間內吸引流量絕不是長久之計。要長期辦得有聲有色,保持住生命力和吸引力,還要看“舊瓶”裏裝的“新酒”夠不夠對味。

  不同地域的情況千差萬別,資源的擴大與放開不能整齊劃一,而是要充分結合本地的藝術特色,精心謀劃、因城施策。比如,有的地方的剪紙雕刻等課程讓年輕人近距離地接觸學習傳統文化,不僅有助於堅定文化自信,也為非遺項目本身注入了新鮮血液。

  服務“貴精”也“貴多”。夜校的爆火對相關部門提出了新的要求,市民呼籲量大質優的公共文化服務。事實上,豐富的社會資源大都能轉化為可為市民群眾所用的教學資源,關鍵看如何盡可能提供高性價比的學習項目,如何將各類資源應用盡用。在推廣過程中,也要不斷增強針對性,找準目標群體的實際需求,用紮實的口碑讓“滿血復活”的夜校正向“出圈”。

  “跟風”還需自身硬。在夜校大火的背景下,一些愛嘗鮮的年輕人紛紛“跟風”搶課,認為搶上了就是賺到了,或許未必會去管喜不喜歡、需不需要,少數人甚至去了幾次就不了了之。對此也需要給予適當引導。夜校課程不是一錘子買賣,不能只是為了圖個新鮮感,需要長期堅持、沉心學習。在名額有限的情況下,更應該認真考慮,把機會留給真正需要的人。

  夜校的火,實際上是當代年輕人在忙忙碌碌的節奏當中,努力探索多姿多彩的可能。工作之餘,年輕的生命忘懷地追尋著生活的樂趣、愉悅、活力。正如有人説,“老年大學的意義在於揭示‘30歲沒完成的事情,60歲去做也來得及’,而年輕人走進夜校,或許正是希望‘與其60歲時有遺憾,不如30歲時去完成’”。

來源:浙江宣傳    | 撰稿:湖軒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