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潮評社 > 評“浙”70年 新聞詳情
浙江宣傳 | “後亞運時代”如何開啟
發佈時間 | 2023-10-30 09:45:37    

   10月28日,杭州亞殘運會圓滿閉幕,屬於杭州的“兩個亞運”畫下了句號。從相逢到告別,時間雖僅短短月余,但一幕幕精彩、一次次感動,都在亞運歷史上留下了難忘的“杭州記憶”。

  我們期待再相聚,也思考,亞運聖火點燃的光將如何從“一時亮”到“一直亮”?進入“後亞運時代”,于杭州而言,場館設施如何再利用、體育運動如何再延續、亞運精神如何再傳承?

  一

  在體育辦賽歷史上,面對場館再利用這道必答題,有的城市交出高分答卷,也有的陷入了“白象困境”。所謂“白象”(white elephant),就是形容那些空耗大量人力物力卻毫無實際用處的事物。

  我國大型體育賽事向來高度重視場館再利用,並取得顯著成效。比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水立方”作為游泳比賽場館投入使用,為了避免奧運會後場館閒置,“水立方”引入各種水上項目,成為週末親子遊的打卡地。2022年北京冬奧會中,“水立方”上又“搭骨架”變身“冰立方”,新增冰壺場地滿足辦賽需求,成為世界首座完成“水冰轉換”的場館。賽後,“冰立方”一鍵拆除,又重新恢復為“水立方”,還迎來了冬奧會後的首場游泳賽事。

  一場亞運會讓杭州攢下了不少的“家底”,這些“家底”成為杭州優化公共服務、提升城市能級的寶貴財富。

  比如,杭州在籌辦亞運會的過程中,從場館佈局建設之初就定下了四條原則——能改不建、能修不換、能租不買、能借不租。56個競賽場館,新建場館僅12個,其餘44個均採取改造提升方式;亞殘運會的19個競賽場館中,也有17個與亞運會同享,大大節約場館興建成本。杭州亞組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滿足比賽的要求是“上半篇文章”,賽後的可持續利用是“下半篇文章”,所有亞運場館在開始建設(改造)的時候就在謀劃賽後利用問題了。

  除體育場館外,借亞運籌辦契機,杭州還利用高架下、廢置廠房等城市“邊角料”建成了113.1萬平方米的各類嵌入式運動場地。這些都成為城市發展惠民的重要載體。

  二

  本屆亞運會項目為歷屆之最,亞運會的籌備與舉辦帶動了國內運動熱潮。據統計,浙江各地運動健身類消費同比去年實現翻倍增長。亞運期間,跑步、游泳、擼鐵、瑜伽……從健身房到“15分鐘健身圈”,城市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人們運動的身影。

  亞運會帶來了體育運動的“一時熱”,值得思考的是,“後亞運時代”,如何讓體育運動“一直熱”?筆者想到了三句話。

  讓“賽”“會”成為城市常態。亞運激情點燃運動熱情,其輻射效應遠超不少觀眾的預期,有觀眾直言“不是親眼觀賽的話,我都不知道自己如此熱愛競技體育”;同時,亞運會期間,杭州13個區(縣、市)共建立3000余個亞運城市誌願服務點,148萬餘名市民成為“愛杭城”亞運城市誌願者,為後續大型賽會舉辦留下了紮實的志願群體。

  著眼以“賽”養“館”,杭州定下了兩個量化目標:到2025年,成功舉辦3項國際單項體育組織頂級賽事,每年舉辦高等級賽事10項以上;到2035年,爭取再舉辦一次高級別的綜合性賽事和3至5個頂級單項賽事。當一項項國際“賽”“會”落地成真,場館自然閒不下來,群眾的運動熱情自然也冷不下來。

  讓體育設施敞開門、不“打烊”。開賽前,杭州亞運會競賽場館和訓練場館就陸續向公眾開放,接待市民超千萬人次,真正將惠民落到實處;賽後,56個比賽場館中,8個高校場館將對學校教學開放,其餘48個場館將全部對社會開放,實現亞運流量到日常“留量”的華麗轉身。

  為了提高場館使用率,各個場館“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僅“我家大門常打開”,還絞盡腦汁“請進來”。比如黃龍體育中心,不僅整合開放了籃球、游泳等13個全民健身項目,還設計建造了一條1000米長的空中跑道,吸引市民朋友前來運動健身。

  讓更多冷門項目“熱起來”。此次杭州亞運會上,除了大家津津樂道的熱門項目,不少冷門項目也“熱”了起來。更重要的是,這種魅力與熱情走出了賽場,走進了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多小眾體育項目被人們熟知並喜愛。比如,金華通過“藤球進校園”活動,讓藤球運動在14所學校“紮根發芽”;溫州甌海引入頂級龍舟賽事,持續打響“看龍舟,到溫州”的品牌。

  三

  大型體育賽事的影響,不只是設施硬體、形象“顏值”的改變,更是精神的加持、文化的賦能。杭州亞運會開幕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時指出,運用杭州亞運會亞殘運會、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等窗口加強文化交流傳播,不斷提升中國文化感染力和中華文明影響力。

  透過杭州亞運會這扇窗,浙江的深厚文化底蘊和發展活力得到充分展現,世界更好地領略到“詩畫江南、活力浙江”的風采。

  比如,體育與文化交織相融。杭州亞運會吉祥物“江南憶”萃取良渚古城、大運河、西湖三大世界文化遺産,火炬“薪火”寓意中華文明薪火相傳,會徽“潮涌”象徵勇立潮頭的奮進精神……無論是火炬傳遞還是賽場內外,“亞運情”與“中國紅”並肩閃耀,古老與現代交相輝映。可以説,杭州亞運會這場體育盛會、文化盛宴,閃耀著中華風雅、亞洲風采,也將砥礪著浙江“勇敢立潮頭、永遠立潮頭”。

  比如,科技與生活同頻共振。在杭州亞運會開幕式上,全球超1億人成為“數字火炬手”,數字人“弄潮兒”承載眾望點燃火炬;競技場裏,雲技術讓計時記分速度大幅提升,萌萌的機器狗來回運送鐵餅;賽場外,數字智慧動態管理提高車輛流通效率,最大限度用好道路資源……

  一項項“硬核”科技于杭州亞運會上被看見,在杭州亞殘運會上,這些科技又帶給我們柔軟的感動。比如,腦波控制的智慧倣生手點燃主火炬;手語數字人讓聽障者看見“聲音”;全面佈局無障礙設施點位……可以説,亞運會上的科技展現在進一步推動城市治理精細化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科技讓城市無“礙”更有愛。

  中國與世界“雙向奔赴”。回首“三個亞運”,它們見證著中國與世界的相遇。1990年北京亞運會,我們是一個高度期盼的中國,擁抱世界;2010年廣州亞運會,我們是一個高速增長的中國,走近世界;2023年杭州亞運會,我們是一個高品質發展的中國,影響世界。杭州亞運會的舉辦,為浙江持續提升國際影響力、打造高能級開放大省提供了難得機遇,有利於實現視角升維、目標升級、定位升格。

  “賽時看賽事,賽後看城市”。一場體育賽事的落幕,正是另一場大賽的開始。不説再見,因為杭州亞運會的“果實”滿枝時時見,並如杭城桂香沁人心、飄四海。

來源:浙江宣傳    | 撰稿:之江軒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