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潮評社 > 評“浙”70年 新聞詳情
浙江宣傳 | 想靜靜為何這麼難
發佈時間 | 2023-10-16 10:58:04    

   每當高鐵上的新聞衝上熱搜,大多和“聲音”相關。有網友戲稱,“車上找一圈,只有餐車是安靜的”。

  近日,讓網友期盼已久的高鐵“靜音車廂”來了。中國鐵路官微發佈消息稱:日前,京滬、京廣、成渝高鐵等部分復興號動車組列車上設置了“靜音車廂”。事實上,早在2020年末,京滬高鐵、成渝高鐵就開始試點“靜音車廂”服務。兩年來,多趟復興號智慧動車組列車都專門開設了“靜音車廂”,讓渴望靜靜的人們競相嘗試。

  旅客可以在“靜音車廂”中體驗安靜的乘車氛圍,同時也要遵守靜音的“約定”,把手機調成靜音或振動模式,不大聲交談或接打電話,使用電子産品需佩戴耳機。對此,有人叫好,有人持懷疑態度,有人認為沒有效果。那麼,“靜音車廂”到底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嗎?想靜靜的願望,究竟何時才能完全實現?

  一

  曾經,鐵路客運的歷史是一部喧鬧的歷史,站臺上小販賣力的吆喝聲、列車員急切的催促聲、旅客們嘈雜的交談聲,充滿煙火氣的綠皮車廂,是別具年代感的記憶。

  但“從前慢”的綠皮火車時代已經逐漸遠去,隨著物質生活水準不斷提升、社會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人們“在路上”的時間越來越多,也更加注重乘車的個人體驗。於是,“想靜靜”變成旅途中的一種剛需。

  然而,想靜靜並不容易。過去數年中,熊孩子大鬧車廂的新聞屢上熱搜,高鐵佔座、手機外放音樂、大聲接打電話等現象頻頻引發矛盾紛爭。想在車廂裏沉下心來看一本書或小憩一會,成為難以實現的願望。

  因此,“靜音車廂”一經推出,很多網友“喜大普奔”,紛紛表示,終於不用忍受鄰座的熊孩子和“外放族”了。

  “靜音車廂”的出現,其實是社會進步過程中的一種需要。現代社會,人們的社交需求正在逐步改變,越來越注重合理的距離感,對獨立空間的需求越來越強。乘車時大聲外放、高談闊論、奔走嬉鬧的行為,讓很多人覺得自己的“安全邊界”被強行打破,個人空間受到侵犯,乘車舒適度也“直線下降”。

  可見在高鐵時代,人們對文明出行的認同在不斷增強,對“安靜權”的渴求就是表現之一。不文明的乘車行為,看似是公共場合的個人自由,實際上卻以犧牲他人的出行體驗為代價。大眾在加強自我約束的同時,對不文明行為也不願“裝聾作啞”“視而不見”,然而那些願意為“安靜權”挺身而出的人,一不小心就處於爭吵甚至衝突之中。

  在筆者看來,“靜音車廂”的出現,給困在鐵路出行“動與靜”矛盾中的乘客提供了“解救”之方。

  二

  生活中的噪音治理,一向是社會治理中的難題,癥結就在於它處於自律與他律、道德和法律的中間地帶。

  設想,如果每一節車廂都完全靜音,這又不免影響到一些人正常的生活交往。設置“靜音車廂”,而不是讓整輛列車成為“靜音列車”,是將安靜變為一種非強制的選擇,以滿足不同人群需要。

  “靜音車廂”的需求在國外亦然,並已有嘗試。如澳大利亞雪梨早在2012年就推出了“靜音車廂”;荷蘭鐵路在車廂中劃出了“靜音區”;德國城際列車專門設置“兒童車廂”或“家庭隔間”;日本電車裏有“將電話設置為靜音模式”等提示……

  值得肯定的是,“靜音車廂”的出現,人們想靜靜的願望得以邁進了一大步,這種帶有人情味的權利保障,是一種精細的現代化服務意識。那麼,“靜音車廂”可以完全解決高鐵噪音問題嗎?恐怕並不能。

  其一,國內設置“靜音車廂”的車次和座次有限,想體驗一次難得的靜謐旅途,往往需要“拼手速”。

  其二,旅客是否都能守好“靜音車廂”的規矩,能否真正維護好車廂的靜音環境?比如有網友就分享了自己乘坐“靜音車廂”的體驗,表示“半小時裏,列車員至少勸阻了三位接打電話的乘客”,可見“靜音車廂”還有待接受時間的檢驗。

  其三,“靜音車廂”的出現,難免會讓非“靜音車廂”的乘客陷入兩難境地。面對喧嘩的爭端仿佛再也無法理直氣壯,相比之下,那些製造噪音的乘客,反而為自身找到了辯解的理由:既然想清靜,怎麼不去“靜音車廂”?

  我們不能否認“靜音車廂”帶來的便利,卻也不能夠忽視“靜音車廂”尚且存在的不足,以及在落地實施中遇到的問題。不足能否得到改進、問題能否得到解決,直接關係到“靜音車廂”能否行穩致遠。

  歸根到底,“靜音車廂”不是杜絕高鐵噪音的“靈丹妙藥”,維護好車廂環境,依舊離不開人們的文明約束,離不開相關部門打“組合拳”。

  三

  “靜音車廂”的出現,不應是推動文明出行的終點,而是推動文明出行的又一個起點。設置“靜音車廂”是希望傳遞文明出行的理念,潛移默化提升遊客文明出行的意識。那麼如何將乘客的靜音需求落在實處,持續提升人們的出行體驗?筆者想到了三點。

  首先,“靜音車廂”不能有名無實。“靜音”的程度如何界定?違反靜音規則的行為該如何處理?擁擠的人群和頻繁的走動,是否會讓靜音效果打折扣?推行“靜音車廂”的過程中,還有許多細節值得不斷完善細化。

  “靜音車廂”需要依靠乘客的自覺自律,也需要高鐵部門的監督管理,制定執行度更高的規則,用更加明確的制度為“靜音車廂”保駕護航。

  其次,除了“安靜權”,其他需求也不應忽略。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潛在需求,並不是發出了聲音就是“噪音”、就是不文明。“靜音車廂”維護的是大多數人的“安靜權”,而對於那些需要商務交談或帶娃出行的乘客,如果能為他們提供允許發聲的“商務車廂”“母嬰車廂”,或許也是一種解法。

  放眼全國,上海、合肥、成都等多個城市,地鐵線路開始為不同體感乘客開放“冷熱車廂”。這背後透露出的滿足民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的理念,值得公共服務部門借鑒。

  最後,讓安靜成為一種習慣。設置“靜音車廂”,並不意味著普通車廂就自然而然地變成了“噪音車廂”,非靜音的車廂也不該成為噪音的“法外之地”。我們不能簡單依靠劃分“靜音車廂”去解決高鐵乃至公共交通中的噪音問題,更不能把責任轉嫁到“靜音車廂”的頭上。正如有專家認為,不應該在公共場所設定“特區”,沒有“兒童車廂”的列車,才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公德。

  “靜音車廂”也不應該成為安靜的“特區”,它的出現更應是文明出行的風向標,敦促更多乘客都能自覺遵守社會秩序,培養乘客保持安靜的良好習慣。

  希望有朝一日,車廂裏的音量能普遍降低,由噪音引發的衝突也不再成為熱搜常客,那時我們也許不再需要“靜音車廂”。

來源:潮新聞    | 撰稿:浙江宣傳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