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正在消失嗎?每近年關,總是能聽到類似的討論。隨著中國人生活水準的提高、交通方式的便捷化、家庭的結構的變遷以及現代人情感需求的變化,如今過年的方式的確與以往有很大不同,年味的載體也因此産生變化。但年之新味,同樣津津有味。
年之文化味。最近,浙江2024年全省“博物館裏過大年”活動正在火熱開展。春節期間,浙江的國有博物館將推出120多場展覽,以及非遺手工體驗、喜迎辰龍新年集市等290多項體驗活動。隨著“文博熱”的興起,春節團圓之際與親朋好友相約看春晚、看賀歲電影、聽新年音樂會、賞元宵花燈之外,逛博物館也成了一個流行選項。將文博參觀與傳統民間藝術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民俗文化共賞結合起來,為民眾奉上一頓文化“年夜飯”之餘,也成就了文旅融合的有效探索。從飯桌上的大魚大肉,到書桌前的大飽眼福,從口腹的滿足到精神的滿足,年味在內涵轉變中遞進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年之共富味。1月30日,鄉村春晚的發源地麗水,開出了首次以“麗水村晚”為主題新春高鐵專列,吸引更多全國遊客“龍年來浙麗,歡喜看村晚、住山居,幸福過大年”。1981年,麗水慶元月山村村民,用一副鑼鼓、兩把二胡、三支笛子拉開了“月山春晚”的帷幕。43年的傳承創新,讓“月山春晚”成為中國式鄉村過年文化樣板,成為文化撬動鄉村經濟的支點。十里不同的鄉音鄉曲,生動原始的舞蹈鼓點,熟人齊聚的其樂融融,“村晚”在全省乃至全國鄉村遍地開花,讓農民回歸社會議題的中心,見證了鄉村振興、走向共富的步伐,賦予鄉土中國和新時代農民無限魅力。回家吧,去看老家的“村晚”——這種“限定款”年味,反過來成為一些離鄉者心之所向的文化景觀和新式“鄉愁”。
年之新中式味。盤扣皮衣疊穿帽衫,宋錦外套搭配牛仔褲,針織毛衫配馬面裙……有媒體發現,最近不少年輕人都在為自己和家人添置“新中式”服裝,作為今年過年的“戰袍”。杭州四季青服裝批發市場,“新中式”服飾成了整個批發市場的主流;海寧許村有超過100家廠商在從事“新中式”相關産業,日産布料達三萬米。這些年輕人的年味裏,穿新衣、戴新帽中的“新”,不再是新舊的新,而是新式的新。這是“民族血脈覺醒”,是文化自信的張揚,也是中國幾十年經濟高速發展、物質大量積累賦予新一代年輕人的審美“特權”。
或許今天的我們,無法體會歡天喜地置辦年貨、全家整整齊齊看春晚的年味,不再需要體會一年只有一回團圓、一夜無眠盼著天亮穿新衣的年味,但不必憂傷,時代的發展賦予我們更多的選擇,正在依據當下社會現實慢慢更新,形成新的儀式、新的風俗。環顧身邊、四望神州,從城到鄉、從南到北,年味並沒有消失,而是以新的方式進入人們的生活,塑造這一代人的年之新味。
來源:潮新聞 | 撰稿:張萍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