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椒點視頻報道,有一位廣東媽媽發視頻稱,自家孩子拿到的小學生寒假作業,要求填寫家庭收支,例如爸爸媽媽的工資、日常消耗品、房屋房貸、汽車支出等。這到底是寒假作業還是家庭背景調查?她頗感疑惑。
從題目來看,這道語文寒假作業的主題應該是親情,希望學生們通過了解家庭的收支情況,體會父母的艱辛和不易,進而懂得感恩體諒父母。對於生活條件相對優渥的新生代而言,這種化抽象為具體的教育方式,比空洞的説教效果好多了。
就初衷而言,這份作業當然沒問題,但工資和負債情況等是一個家庭比較敏感的資訊,在一個注重隱私保護的時代,這樣的寒假作業確實值得商榷,此舉遭受指責並不冤——不僅家長對這種作業佈置的意義很迷惑,不少網友也表示難以理解,覺得很離譜,甚至懷疑老師會看人下菜區別對待。資訊時代,這樣的事情一經傳播,更容易招惹非議。
值得一提的是,類似的情況並非第一次出現。
“你家是自購房還是租賃房?你家戶型是什麼樣?你家房價是多少?”幾年前,這樣的一連串跟“房”有關的問題出現在了深圳市龍崗區童夢可園幼兒園某班下發的《“我的小區”主題調查表》中,被網友指責為“幼兒園版房産實名登記”。面對洶洶輿情,童夢可園幼兒園彭園長解釋,每年新生入學前,申請入學的家長均需提供包括房産證複印件、戶型圖等房産證明,並不需要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再次向學生了解。即便理由可以讓人接受,但問題設置中確實存在失誤,涉嫌侵犯個人隱私。
兩起事件,細節固然有所出入,但都折射了教學行為中的不當和疏漏。
教育無小事。不管主觀意圖是什麼,但凡有可能觸及隱私保護和教育公平等基本底線與原則的做法,都必須保持敏感性,防患于未然。其實,很多時候只要稍作調整,完全可以避免爭議。謹以此事為例,如果真的要讓學生學會感恩,懂得報答父母,並非只有通過了解家庭收入一個辦法。有網友提議,可以試著讓學生在假期裏幫父母做家務,或者給父母寫一封感恩信等,其效果不見得比了解家庭收支差。既然有更合理的選擇,何樂而不為呢?
學校和老師的無心之過理應寬容相待,但這樣的教訓必須銘記於心,切忌再犯類似的“低級錯誤”了。即便不是“摸家底”,也不容等閒視之。
來源:潮新聞 | 撰稿:特約評論員 胡欣紅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