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騎手在短視頻平臺發佈自己“送外賣三年賺了102萬”,引發諸多關注。澎湃新聞報道稱,從相關業內人士和平臺方獲悉,陳思三年賺了102萬元也得到確認。他的經歷被傳播後,有人質疑事情真假,有人編造了陳思被打的謠言。
送外賣3年掙102萬元的故事確實很有新聞性。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3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工資性收入是16747元,而2022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114029元。如果這事兒是真的,那麼這位騎手的收入打敗了大多數人。當然,它也挑戰了許多人對工種與收入的固有觀念,所以一些外賣員也感到意外:我們跑得也很辛苦,可沒賺到這麼多錢啊!
面對爭議,這位滄桑得不像二十五歲的江西小夥,展示了後臺工資數據,回應了交稅的問題,也解釋了用路線規劃、餐廳出餐情況和自己送餐方法,可以實現這樣的配送“戰績”。記者採訪問他,怎麼做到的?他回答就是自律,沒有任何社交和娛樂活動,每天就是上班和睡覺,“努力、能力、運氣都有關係”。記者又問動力是什麼,他答“欠債吧,現在還有10萬沒有還清”。再問這樣辛苦覺得值得嗎,他很直白地回答“只要賺到錢了就是值得”。
或許這個故事真有大眾看不到的“破綻”“毛邊”與“用心”,但通過各路資訊的交叉驗證無法否認,主人公確實是一個非常努力的小夥子,即便他努力的目標不是為了和誰“坐在一起喝咖啡”,而是還清欠債。在任何領域要做到行業頂尖,絕對不是容易的事情,不要小瞧了這份毅力。“102萬”背後,是拼命三郎一樣的三年,是睜開眼的每一分鐘都被外賣平臺演算法統治的日夜。這樣的努力,可審視,不可複製。
每當這些超越一般人認知經驗的新聞走入公共視角,總會讓人不安,因為它們挑戰了我們對世界的熟悉感、掌控感。今天留學生、博士生來送外賣了,明天又有外賣員三年賺了102萬元;今天嚷嚷讓別學新聞,明天又宣揚文科都是服務業……身處一個資訊過載的時代,處在一個豐富而複雜的中國,如何處理這類資訊,已經成了普通人的必修課。學好這門“課”有三要素:
一曰守心。所謂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懂得資訊時代的傳播規律和流量思維,就不會整天為各種“炸裂”“魔幻”資訊所干擾,專心幹自己的事情,在自己的航道上保持努力的進度,終有所獲。
二曰守常。商無十倍之價,農無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變者也。真真假假,要在常識的區間內下判斷,但也要用學習和交往不斷拓寬這個區間,打破資訊繭房,避免妄斷妄言,貽笑大方。
三是守拙。抱樸守拙,涉世之道。根據自己的水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這山望著那山高,摘了芝麻丟西瓜,這樣的事情少做。越是紛繁複雜的環境中,越要清晰認識自身,也就無懼于這些資訊背後是不是有把明晃晃的“韭菜刀”。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評論員 張萍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